2016年哈尔滨第九中学二模语文试卷.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7132472 上传时间:2020-07-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哈尔滨第九中学二模语文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6年哈尔滨第九中学二模语文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6年哈尔滨第九中学二模语文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6年哈尔滨第九中学二模语文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6年哈尔滨第九中学二模语文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年哈尔滨第九中学二模语文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哈尔滨第九中学二模语文试卷.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哈九中哈九中 20132013 级第二次模拟考试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 1.1. 本试卷分第一卷本试卷分第一卷( (阅读题阅读题) )和第二卷和第二卷( (表达题表达题) )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 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一卷第一卷 ( ( 阅读题阅读题, ,共共 7070 分分 ) ) 甲甲 必考题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9 9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3 3 分)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完成 1-31-3 题。题。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 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表现了自强不息、厚德 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崇尚礼仪等特征。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 髓,就在于“和合”二字。 “和” 、 “合”二字均见于甲骨文和金文。 “和合” ,就词义本身而言, “和” ,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结合、合作、融合。 “和合”是 实现“和谐”的途径, “和谐”是“和合”的理想实现,也是人类古往 今来孜孜以求的自然、社会、人际、身心、文明中诸多元素之间的理 想关系状态

3、。 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 、 “持中”的和谐意识,表现于两个方面: 一是“天人合一” ,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中庸” ,指人际关系, 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天人和一”旨在承认人与自然的统 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 “中庸”则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 度,以避免对立和冲突。提倡“贵和” 、 “持中”的和谐意识,有利于 处理现代社会各种矛盾,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在中国,以广泛深厚的“和合”文化为基础的追求社会和谐的思 想源远流长。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认为道蕴涵 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这 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

4、存的基础。 论语学而中的“礼 之用,和为贵”把“和”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其他人如墨子、 管子、荀子等先秦诸子也多有关于“和”或“和合”的论述。 “和合” 概念在先秦时期基本形成。随着“和合”概念的形成,中国的原创文 化也经过“百家争鸣” ,逐渐“和合”形成儒、道两大显学,并且在两 汉之际“和合”地接纳了由印度原创的崇尚“因缘和合” “圆融无碍” 的佛教文化。 “因缘和合论”成为佛教的重要理论,在历史上也产生了 重要影响。从此, “和合”概念被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佛所通用,并成 为其概括本身宗旨的核心概念,同时也为其他文化流派的思想家普遍 接受并广泛运用。西汉董仲舒为适应“大一统”社会发展的

5、需要,以 儒家思想为本位,兼取道、法、阴阳五行说等各家思想,主张把礼治 与法治相结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明显受到“和 合”文化的影响。 钱穆先生说: “中国人常抱着一个天人合一的大理想,觉得外面 一切异样的新鲜的所见所闻,都可融会协调,和凝为一。这是中国文 化精神最主要的一个特性。文化中发生冲突,只是一时之变,要求调 和,乃是万世之常。 ”他认为西方文化似乎冲突性更大,而中国文化则 调和力量更强,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乃在最能调和,使冲突之各方 兼容并包,共存并处,相互调济。西方人好分,中国人好合。注重和 合,是中国文化乃至中国人的特性。 1.下列选项中,关于下列选项中,关于“和

6、合和合”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分) A.“和合” ,就词义本身而言, “和” ,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结合、合作、 融合, 是实现“和谐”的途径。 B. “和谐”是“和合”的理想实现,是人类自古以来孜孜以求的自然、社会、 人际、身心、文明中诸多元素之间的理想关系状态。 C.“和合”概念在先秦时期基本形成,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佛概括本身 宗旨的核心概念,同时也被其他文化流派的思想家普遍接受并广泛运用。 D.“和合”文化是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的基础,且这种思想的追求历史悠久。如 孔子把“和”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 2.下列理解

7、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分) A.中华民族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是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和形成 的。 B.中华文化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崇尚礼仪等特征为基 本精神。它的核心和精髓,就在于“和合”二字。 C.儒、道两大显学是中国的原创文化经过“百家争鸣” ,逐渐“和合”形成的, 并且在两汉之际“和合”地接纳了由印度原创的崇尚“因缘和合” “圆融无碍” 的佛教文化。 D.老子、孔子、墨子等先秦诸子多有关于“和”或“和合”的论述,这些中国的 原创文化,逐渐“和合”形成儒、道两大显学,使得“和合”概念为中国传统

8、文 化所通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 分)分) A.“天人合一”和“中庸”这两种思想,分别指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和人际 关系的和谐,这两种思想对我们处理现代社会各种矛盾、保持社会稳定也是有利 的。 B.西汉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本位,兼取道、法、阴阳五行说等各家思想,主张把 礼治与法治相结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既是为了适应“大一 统”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明显受到和合文化的影响。 C.在钱穆先生看来,中国人觉得外面一切异样的新鲜的所见所闻,都可融会协调, 和凝为一,常抱着一个天人合一的

9、大理想。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乃在最能调和。 D.西方人好分,中国人好合;西方文化似乎冲突性更大,而中国文化则调和力量 更强,中国文化更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6(36 分)分) (一)(一)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47 7 题。题。 张焘,字子公,饶州德兴人。政和八年举进士。建炎初,起通判湖州。明受 之变,贼矫诏俾焘抚谕江、浙,焘不受。上既复辟,诏求言。焘上书略曰人主戡 定祸乱未有不本于至诚者陛下践祚号令之发未足以感人心政事之施未足以慰人望 措置江防非计徒费民财损官赋不适于用又言:“巡幸所

10、至,营缮困民。” 绍兴二年 迁起居舍人。言自古未有不知敌人之情而能胜者,愿诏诸将,厚爵赏,募可任用 者往伺敌动静。既审知之,则战守进退,在我皆备,彼尚安得出不意犯吾行阙。 吕祉抚谕淮西也,焘谓张浚曰:“祉书生,不更军旅,何可轻付。”浚不从,遂致 郦琼之变。七年,张滉特赐进士出身。滉,浚兄也,焘言:“宣和以来,奸臣子 弟滥得儒科,当以公道革前弊。”上念浚功,乃命起居郎楼炤行下,炤又封还。 著作郎何抡曰:“贤良之子,宰相之兄,赐科第不为过。”乃与书行。焘不自安, 与炤皆求去,不许。成都谋帅,上谕桧曰:“张焘可,第道远,恐其惮行。”桧以 谕焘,焘曰:“君命也,焉敢辞。”十月,以宝文阁学士知成都府,付

11、以便宜。陛 辞,焘言官吏害民者,请先罢后劾,上许之。在蜀四年,戢贪吏,薄租赋;抚雅 州蕃部,西边不惊;岁旱则发粟,民得不饥;暇则修学校,与诸生讲论,民戴之 而建生祠。先是,御前置甲库,凡乘舆所需图画什物,有司不能供者悉聚焉,日 费不赀。禁中既有内酒库,酿殊胜,酤卖其余,颇侵大农。焘奏言甲库萃工巧以 荡上心,酒库酤良酝以夺官课。且乞罢减教坊乐工人数。隆兴元年,迁参知政事, 以老病不拜。后二年卒,年七十五,谥忠定。 (节选自宋史张焘传有删改) 4.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焘上书略曰人主戡定祸乱未有不本于至诚者陛下践祚号

12、令之发未 足以感人心政事之施未足以慰人望措置江防非计徒费民财损官赋不适 于用 B. 焘上书略曰人主戡定祸乱未有不本于至诚者陛下践祚号令之发未足 以感人心政事之施未足以慰人望措置江防非计徒费民财损官赋不适 于用 C. 焘上书略曰人主戡定祸乱未有不本于至诚者陛下践祚号令之发未足 以感人心政事之施未足以慰人望措置江防非计徒费民财损官赋不适 于用 D. 焘上书略曰人主戡定祸乱未有不本于至诚者陛下践祚号令之发未 足以感人心政事之施未足以慰人望措置江防非计徒费民财损官赋不适 于用 5.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

13、出身是科举时代按照考中等第赐予的一种资历称号,进士分甲制度是承袭 宋制。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 身。 B.便宜有多种含义,在这里指经过皇上特许,臣子不必请示,根据实际情况或临 时变化斟酌处理事情。有时也指有利国家,合乎时宜之事。 C.甲库,最早是专门保管甲历的档案库,始建于唐。宋代甲库属吏部,主管收藏 拟官的奏状。而本文的御前甲库,性质则完全不同,属于储藏甲胄兵器的仓库。 D.参知政事,简称“参政” 。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 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宋代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6.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14、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焘忠君守节,敢于担当。明受政变,贼人假托诏书让张焘抚谕江、浙,张焘 没有接受。成都谋求统帅,皇上认为张焘可胜任,但蜀地路远,担心他害怕前去。 张焘得知后能够担此重任。 B.张焘直言劝谏,所言切中时弊。当宰相之兄张滉被赐进士出身时,张焘认为这 有悖于公道。但皇上感念张浚的功劳,还是让楼炤宣布诏令,炤不得已宣布执行 了。 C.张焘有远见,能识别人。张焘认为吕祉是个读书人,不了解军事,不能把抚谕 淮西之任交给他。张浚不听,最终导致郦琼之变。 D.张焘治蜀有方,深受百姓爱戴。张焘在四川,禁止贪官污吏,减轻租税,遇旱 灾就赈济百姓,闲暇时修

15、建学校,因此蜀地百姓为他建生祠。 7.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10 分)分) 既审知之,则战守进退,在我皆备,彼尚安得出不意犯吾行阙。既审知之,则战守进退,在我皆备,彼尚安得出不意犯吾行阙。 (5 5 分)分) 焘奏言,甲库萃工巧以荡上心,酒库酤良酝以夺官课。焘奏言,甲库萃工巧以荡上心,酒库酤良酝以夺官课。 ( (二二) )古代诗歌阅读(古代诗歌阅读(1111 分)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8 89 9 题。题。 (1111 分)分) 穷边词二首(其一) 姚合 将军作镇古汧州,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 书边事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8.这两首诗描写的“穷边”景象具有哪些相同特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概括分析。 (6 分) 9.与穷边词二首(其一) 相比, 书边事主要运用了哪些不同的表现手法? (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三)名篇名句默写(6 6 分)分) 10.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逍遥游中庄子指出 “ , ” ,来遨 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那就可以摆脱束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