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7087185 上传时间:2020-07-05 格式:DOC 页数:87 大小:9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排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排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排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排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排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排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排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第一章 引言1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3 本人的主要工作和贡献21.4 论文结构3第二章 高校排课系统的现状分析42.1 国内教学教务管理模式与体制42.1.1 教务管理模式42.1.2 教育管理体制72.2 高校排课系统概述92.2.1 排课系统的发展历史92.2.2 排课系统的现状分析122.3 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132.3.1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132.3.2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常见的问题14第三章 院校两级排课系统需求分析173.1 排课系统业务描述173.1.1排课业务流程173.1.2排课原则183.2 业务需求分析213.2.1 教学资源管理21

2、3.2.2 教室资源分配管理223.2.3 教学计划管理223.2.4开课计划管理223.2.5 设置排课标志管理233.2.6 校级排课管理233.2.7 院级排课管理233.2.8 课程表管理243.2.9非排课时段分配管理243.2.10教室使用表管理243.3非功能需求243.4.1开放性和标准性原则243.4.2可操作性和易用性243.4.3灵活性和可扩展性25第四章 校院两级排课系统的设计264.1 总体功能设计264.2系统功能模块设计264.2.1教学资源管理264.2.2 教室资源分配管理314.2.3教学计划管理314.2.4 开课计划管理424.2.5 设置排课标志管理5

3、24.2.6 校级排课管理534.2.7 院级排课系统624.2.8课程表管理634.2.9非排课时段分配管理674.2.10 教室使用表管理694.3 系统数据库设计714.3.1 数据库概念设计714.3.2 主要数据表设计72第五章 校院两级排课系统的实现735.1 系统实现的技术路线735.2 应用示例745.3 系统应用情况79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80参考文献81第一章 引言1.1 研究背景课程表是一个学校日常教学工作和其他各项活动的指挥调度表。它不仅是学生和教师上课的依据,对学校其他工作的统一安排也有直接影响。高校排课工作是执行教学计划、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一环,是学校教学教务管理

4、工作中最基本而又非常重要的一项,它是学校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的最根本的保证,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的具体体现,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的教学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它不仅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学校领导的办学思想,也能体现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云南大学教务管理系统是2002年由云南大学立项,云南大学教务处和云南大学信息技术研究所共同开发,2003年云南大学教务管理系统投入使用。云南大学教务系统实现了我校教务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并与我校已经实施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紧密结合,为实现数字云大打下了基础。之前的排课系统是云南大学教务管理系统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子系统,排课系统实现了计算机辅助排

5、课功能,对全校所上报并通过审核的开课计划由教务处统一进行排课处理,并生成排课课表以供学生选课及教学之用。目前的排课系统还只能靠教务处的教务人员凭借多年的排课经验借助计算机实现半自动化手工手工完成,这一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为满足教师的特殊要求,要对排好的课表进行调整,每学期初的调课换课也是教务科必须的额外工作负担。随着在校学生规模数量的增加、办学层次和类别的增多,教室资源和教师资源的紧缺,排课工作日益复杂,全校4个年级76个本科专业一个学期近2000个教学班的课程由教务处统一进行安排很难完成。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教务管理系统是学校最为核心的信息系统,排课系统又是教务管理系统中非常

6、重要的一个子系统。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均围绕着它展开。排课系统体现了各学校不同于其它学校的个性化的特点,又将随着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变化。它不仅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学校领导的办学思想,也能体现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能力和水平。随着Internet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成为信息化建设的前沿阵地和信息时代的弄潮先锋。在国家对高等教育大力发展政策的刺激下,高校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新的教务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下,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以最优化的形式满足教务管理的需要成为了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在新的形势下,云南大学加大了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力度,希望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对转变教育思

7、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全面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加快教育发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起到积极作用。我校教务排课系统是整个信息化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我校现阶段和将来的发展需要,我校新开发的校院两级排课系统具有在校园网络环境下实现的对排课工作进行计算机管理的集成系统,通过校园网由教务处安排全校公共课程,学院安排专业课程,建立起及时、准确、全面、丰富的校院两级排课平台,高效率地完成排课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全面推进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的教务管理,促进教学改革,合理有效地使用学校的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为高效高质量的办学提供有效的管理手段。通过建立一个以

8、网络应用为基础、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云南大学排课系统,并将管理思想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有机结合,开发出真正符合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与学习规律、更稳定、功能更强,服务更全面的校院两级排课系统,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和教学服务,让教务管理人员真正的将精力花在提高教学教务管理质量上,而不是简单和繁重的日常事务处理上。1.3 本人的主要工作和贡献本人的主要工作,是在分析了现有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的特点下,结合云南大学采用学分制的教务管理模式和推行学院制建设的管理体制等实际教学特点,作为主要的业务人员,参与了系统的开发,提出了基于校园网的校院两级排课系统的详细的功能需求分析,对排课工作流程、排课原则进行了

9、详细的分析和描述,从业务的角度提出了校院两级排课系统的功能描述和应达到的目标,并从输入、输出、处理过程和涉及到的数据库表进行了设计,实现了符合我校实际教学特点的校院两级计算机辅助排课。1.4 论文结构第一章对云南大学校院两级排课系统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做了详细的介绍。第二章对教务管理的模式和体制进行了说明和比较,介绍了高校排课系统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同时对国内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系统的开发方式和开发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三章对排课系统的业务流程、功能需求、运行环境、非功能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对该系统的功能进行了全面的了解。第四章以功能需求为基础,对各项功能的实现进行了详细的分

10、析和设计。第五章通过实例展示,描述排课系统的实现情况。第六章是对排课系统开发过程的总结和展望。第二章 高校排课系统的现状分析2.1 国内教学教务管理模式与体制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分制逐步推行,教学资源日益紧缺,使教务管理部门任务越来越繁重,不仅增大了工作量,更增大了工作难度,管理稍不到位,便容易出现失误1 青果软件:KINGOSOFT高校教务网络管理系统客户选购指南。为了能减少管理幅度,提高管理效率,各高校也在逐步探索学院制建设,学院制的实施不仅可以减少管理幅度,提高管理效率,而日也可以促进学科的发展,合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随

11、着改革开放和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的接轨,高校实行学院制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必然选择。各高校已充分认识到,加强教学管理是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保障,教务管理工作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中心枢纽。因此,顺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建立一个既科学、规范,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务管理系统是各高等学校教学教务工作追求的目标2 杭州正方电子工程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教务处:浙江大学正方现代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现阶段,各高校通常的做法是,结合自己的管理特点,或者通过商业公司采用“量身定制”的方法,或者是自主设计,采取边研究、边总结、边实施、边改进的方法,开展教务管理及手段信息化的研究,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1.

12、1 教务管理模式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学分制并存,这种现象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全面学分制已成为诸多高校教育的一种选择。从学年制到学年学分制,再到学分制,既是教育体制的改革,也体现了教育观念的改变。一、学年制学年制是由学校按学科、专业制定教学计划,规定学生的修业年限,应修课程,检查学生在规定的年限内是否完成了规定的课程,并将是否通过相应的课程考试、毕业设计作为能否准予毕业和授予学位的评判标准的一种教育体制。学年制的教育模式,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即每一种专业,都有一套具体的教学计划,按照这个教学计划组织教学

13、。学生毕业后,即可成为那一行的专家。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所列课程都是必修的,基本上没有选修科目。 自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是采用前苏联的做法,实行的是学年制的教育管理模式。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这种过于专业化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同时专业分得过细、过窄,也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因此,跨学科的学习及交叉学科的学习成为必然,渐而形成了学年学分制。二、学年学分制学年学分制是学年制与学分制的一种调和,它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产物,基本上顺应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 学年学分制其本质上可以认为是计划学分制,即在教学计划编制及执行中

14、按学时计算学分,将所有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实践课等。对理论课程按1620学时计1学分,对实践课则按1周计1学分,通过计算,在教学计划中规定学生修满多少学分才能拿到毕业证书,与这种学分制相应的学籍管理是以学年或学期作为结算时段规定学生降级、退学标准的。学年学分制中的必修课、限选课、实践课,基本上满足了某一专业的要求,限选课、任选课的开设,部分适应了交叉学科的要求,尽管这样还远远不够,但也从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市场经济对人才一专多能的需求。由于学年学分制是按固定学期开设的,学生自主选课的范围很小,灵活性不够,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也不明显,其原因是学年学分制还是按计划进行学习的,学

15、生必须按课表的安排在指定教室听指定老师的讲课,从而完成必修课、限选课的学习。由此可见学生没有足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学习过程中仍处于被动地位,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培养也受到了局限,但它比学年制还是要灵活一些,从其体制上还是部分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尽管存在不少缺陷,但它毕竟从严格的计划模式中走了出来。三、学分制学分制导源于德国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柏林大学自创立之日起就实行课程选修制,并且形成了与选修制相契合的教育教学思想与理论体系,从此,选修制成为一种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较为成熟的教育制度。美国人引进选课制的直接后果就是催生了学分制,可以说,没有选课制就谈不上学分制。选课制蓬勃兴起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计算学生毕业取得学位所必须完成的学习量,于是学分制应运而生。学分制1872年产生于美国哈佛大学后,得到了逐步的推广完善。学分制首先在美国产生并得以推广,是与美国包括市场经济、多元政治、教育地方自治等体制在内的国情分不开的。美国人信奉通才教育思想,强调发扬个性,倡导“个人本位”思想。美国高等学校中所实行的是完全学分制,它只强调毕业所需的最低学分数,不明确规定修学年限。这种学分制的教学计划弹性较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安排个人的修学计划,还允许随时改变专业,有一个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