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X年弘扬长征精神心得体会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37086358 上传时间:2020-07-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4.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X年弘扬长征精神心得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X年弘扬长征精神心得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X年弘扬长征精神心得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X年弘扬长征精神心得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X年弘扬长征精神心得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X年弘扬长征精神心得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X年弘扬长征精神心得体会(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弘扬长征精神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弘扬长征精神心得体会 范文,可以借鉴的哈。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范文一: 从我个人角度来说, 我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格, 满足于现状。这次研究中心组织的长征精神的学习活动,不 仅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 70 周年,而且教导我们要学 习长征精神。因此我们需要反思,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 作中,真的有必要发扬长征精神。我们要汲取当年红军战士长征精神中的精华惊人 的毅力, 坚定的信念, 吃苦耐劳的决心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所以我觉得在安逸稳定的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坚定自己的信 念,克服自身的惰性,寓长征精神于学习中。伟大的中国共 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

2、命队伍为我们创建了新中国,创造了幸 福生活,我们现在有责任接下前辈们手中的接力棒,担当起 建设祖国美好明天的责任,努力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庄严的 使命 !居安思危,创新工作,重点在创新工作。伟大的长征实 际上是一成功的规模空前的战略转移,是我们党军事理论的 创新。长征的胜利终于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中国革命的 胜利和前进开辟了道路。长征是独立自主、开拓创新的伟大胜利。创新是国家发 展的灵魂,是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强大动力。当前, 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面临着许多重大的 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可以回顾冶金渣公司的发展建设历史, 实际上也是一次技术上、思想上伟大的创新。冶金渣公司经过

3、几十年的努力,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 管理创新,终于使“十里渣山”变成了园林式的工厂,使为 钢厂倾倒废物的倾倒地变成了拥有几千人工作的环保型企 业。我们研究中心也是深刻领会了长征的创新精神而不断 发展起来的单位。研究中心的前身为冶金渣公司分流性的部 门一一开发分公司,当时各个部门下来的人员都集中到开发 分公司来“养老”,工作秩序混乱,人心涣散。研究中心的 成立彻底改变了这种状态,研究中心领导创新工作,根据公 司发展的需要,并结合各人实际的情况,对原开发分公司的 原有组织机构进行了重新整合和划分,突出了项目开发和质 量检测的职能,为公司领导的正确决策提供依据,同时根据 公司领导的指示,承担了公司战

4、略研究的职能。这种创新性的工作使研究中心焕然一新,改变了研究中 心被“边缘化”的局面,同时也为研究中心的职工的发展创 造了广阔天地。我自己作为一个从事冶金渣研究与开发的技术人员,也 需要创造地开展工作。冶金渣的利用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 涉及到冶金渣的处理、加工和利用等多个环节。鉴于目前冶 金渣特别是钢渣利用率一直在低位徘徊,我们分析其原因主 要有几个:1) 钢铁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发展,钢渣成分日趋复杂,难 以利用;2) 钢厂的扩能导致钢渣总的产量逐年增加,钢渣的综合 利用率逐年下降而且综合利用技术发展不平衡,高附加值的 利用途径不多 ;3) 钢渣利用率低的原因是富矿冶炼后对原料要求严格, 钢渣中

5、含 P、 Si 高,给钢厂带来成本增加,难以返回烧结4) 钢渣热焖粉化技术推广困难,导致钢渣性能不稳,难 以在建材上大规模使用。因此我们需要认真研究钢渣前期粉化技术,不断研究并 尝试钢渣新的综合利用途径。一次改变中国人命运的伟大征程已在人们的评说中去 过了半个多世纪。然而长征所赋予的力量,一种因历史而越发令人臣服的力量,却让我们不断思索, 不断总结, 不断努力, 不断前进。处于和平幸福年代的我们虽然并无法深刻体会那种革 命情怀,但是通过理解长征精神,我们学会了坚强,也学会 了坚持 ;学会了谦让,也学会了团结 ;学会了节俭,也学会了 严谨。我们应该居安思危,好好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继承

6、和发扬先辈的精神,更加努力地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 我,创新性地工作, 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范文二: 长征精神的形成:长征精神的形成绝非偶然。 它而是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做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在红军广大官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磨砺而成的。任何一支军队的精神特质,都深深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 土壤中。 长征精神所体现的理想、 信念、情操、气节、风格、 作风等,就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的体现和升 华。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长征途中他们时 时处处铭记国家民族的大义,牢记劳苦群众的疾苦和诉求。 红军长征正值中华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肩负起 历史责任,

7、率先高举起抗日救国的大旗,并把这种深厚凝重 的民族大义转化为红军指战员不畏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 牺牲的英勇行动。长征精神所体现的这种为民族不畏艰险、 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民族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正是中华 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百折不挠、顽强拼搏、自强 不息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展现。长征精神的启示:红军长征虽已成为过去,但长征精神 永远不会过时。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浴血重生的光辉历史, 为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今天进行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有着许多重要启示。第一,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根 本保证。毛泽东在总结长征经验时指出: “谁使长征胜利的 呢?是

8、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长征胜利的历史经验昭示我们,无论过去搞革命还是现在搞 建设和改革,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坚决维护党中央的领导权威,这是我们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 根本前提。第二,艰苦奋斗是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法宝。 艰苦奋斗, 玉汝于成。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万里长征 留给后人的一个重要启示。可以说,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艰 苦奋斗史。第三,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长征 是一曲团结协作的凯歌。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风雨同舟,生 死相依,涌现了数不清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感人故事。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同样离

9、不开 团结协作精神。第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牢 固根基。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 重要原因,也是各项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稳固基础。在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中,我们必须始终践行为人民服 务的宗旨,永远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赋予的 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实事求是地说,长征,是我们党和军队,由于一错再错 的错误路线的领导,迫于严酷形势的一次无奈的战略大转移。“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红军 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 ?”这是老红军萧华同志 所创作的长征组歌里对中央红军离开江西革命根据地时 的悲壮写照。但是,正是在这个战略大转移的过

10、程中,一次 次失败的教训和血的事实,使我们的党和军队认清了错误路 线的本质和危害,从而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同志用他那政治家的敏锐目光洞察形势,用他那军事 家的雄才大略指挥红军,战胜了无数的艰难险阻,终于到达 了陕北,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也使中国革命走向了一个 新的起点,从此踏上了胜利的坦途。在长征胜利以后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领 导着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用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又经过了 十几年的艰苦斗争,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 新中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长征,就没有中国革命的 胜利,就没有改革开放的今天。而在坚苦卓绝的长征过程中 所形成的长征精神,

11、正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领导中国人 民取得辉煌胜利的强大精神保证。岁月悠悠, 转瞬已经七十年过去了。 当年那支衣衫褴褛、 疲惫不堪,依靠着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实现共产主义,建 立社会主义新中国,让全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坚定信念走 出雪山草地的军队,已经成为了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国家武装力量,成为了一支所向披靡的威武之师。抚今追昔,让 我们深深的理解到,人是要有理想和信念的。 “革命理想大 于天”,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那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就是 最有力的证明。正因为有了理想和信念的支撑,我们的红军 才走出了雪山草地,才完成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理想和信念,是革命胜利的可靠保证 ! 可以设想

12、,如果没有 了理想和信念,或者说失去了理想和信念,那我们的党,我 们的军队,我们的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现在,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的祖国,已经发 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千变万变,人民群众的理想和信念 没有变,对党和政府的期望和信任没有变。人民群众渴望革 命老传统、老作风的回归,期盼着革命老前辈为之奋斗的目 标早日实现的愿望没有变。随着时光的流逝,老一辈红军战士大都作古,离开了我 们,但他们的精神和信念却留存了下来,成为了我们党,我 们国家的宝贵财富。现在,在我们的党内,特别是在一些领 导干部中,很有一些人对长征精神,对老红军的革命精神和 信念、对革命的老传统不屑一顾,有的甚至于肆无忌惮地糟 蹋这些宝贵财富,这是非常令人震怒和痛心的。谁亵渎了红 军的精神和信仰,谁就是人民的败类,就是人民的罪人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