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讲座:防火防爆C知识讲解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37062594 上传时间:2020-07-04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2.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讲座:防火防爆C知识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讲座:防火防爆C知识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讲座:防火防爆C知识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讲座:防火防爆C知识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讲座:防火防爆C知识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讲座:防火防爆C知识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讲座:防火防爆C知识讲解(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目录,防火安全基础知识防爆安全基础知识危险化学品安全基础知识防火、防爆安全措施,防火安全基础知识,火灾定义:是火失去控制蔓延而形成的一种灾害性燃烧现象。广义地说,凡是超出有效范围的燃烧称为火灾。火灾是工伤事故类别中的一类。,1993年8月12日22时左右,北京十大商厦的隆福大厦发生火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49万元,34人受伤。1998年5月5日下午5时35分,北京玉泉营环岛家具城由于电铃线圈过热引起大火,造成经济损失近亿元。1991年5月30日凌晨3时30分,广东东莞兴业制衣厂工人乱扔的烟头引燃可燃物造成火灾,造成死亡72人、伤47人、直接经济损失190万元的特大火灾,这

2、是一起典型的三合一厂房火灾事故。,1987年3月15日凌晨2时39分,我国最大的麻纺企业哈尔滨亚麻厂发生粉尘爆炸事故,死亡58人、伤82人、直接经济损失650万元。1989年3月5日下午3时许,西安煤气公司液化气发生泄露着火,引起储罐爆炸,造成44人伤亡(其中死亡11人,消防人员7人、液化气站工作人员4人),1989年8月12日上午9时55分,山东省黄岛油库雷击引起火灾,火灾中发生喷溅、爆炸,造成死亡19人(消防官兵14人、油库职工5人),伤78人(消防官兵66人、油库职工11人),直接经济损失3540万元。并因原油流入海洋使130公里海岸线受到污染,海产品损失和清理污染也需要数千万元。198

3、8年1月7日,272次列车因旅客郭中奇违章带入的易燃易爆品油漆泄露,郭点烟后随手扔掉的火柴梗引起火灾,造成死亡34人、伤30人,6节车厢烧毁,直接经济损失149万元。,2002年3月1日凌晨3时许,四川省南充市市区的府街小食品批发市场发生特大火灾,造成19人死亡,21人受伤。批发市场2000平方米营业房、近1000万元商品化为灰烬。2003年11月3日,湖南省衡阳市衡州大厦失火。衡阳市公安消防支队16辆消防车、150余名消防官兵到场施救。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战,成功疏散了大厦内被困的94户412名群众。但在扑灭余火的过程中,大厦突然坍塌,部分消防官兵被废墟埋压,张晓成等20名消防官兵壮烈牺牲

4、。,火灾的分类,根据GB4968-1985(火灾分类)按照物质燃烧的特征,可把火灾分为四类。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往往具有有机物的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煤油、柴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氧气火灾等。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如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火灾等。上述分类方法对防火和灭火,特别是对选用灭火剂有指导意义。,按人员伤亡、受灾户数和财产直接损失,火灾划分为三类,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大火灾:死亡10人以上(

5、含本数,下同);重伤20人以上;死亡、重伤20人以上,受灾户50户以上;烧毁财物损失50万元以上。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火灾:死亡3人以上;重伤10人以上;死亡、重伤l0人以上;受灾户30户以上;烧毁财产损失5万元以上。不具有前两项情形的燃烧事故,为一般火灾。,燃烧中的几个常用概念,闪燃:在液体(固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火焰的燃烧现象称为闪燃。阴燃:没有火焰的缓慢燃烧现象称为阴燃。爆燃:以亚音速传播的爆炸称为爆燃。,自燃: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明火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行燃烧现象称为自燃。,闪燃与闪点,可燃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出的蒸气亦越

6、多。当温度不高时,液面上少量的可燃蒸气与空气混合后,遇着火源而发生一闪即灭(延续时间少于5s)的燃烧现象,称闪燃。闪点: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固体)表面能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闪点的意义:(1)闪点是生产厂房的火灾危险性分类的重要依据;(2)闪点是储存物品仓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的依据;(3)闪点是甲、乙、丙类危险液体分类的依据;(4)以甲、乙、丙类液体分类为依据规定了厂房和库房的耐火等级、层数、占地面积、安全疏散、防火间距、防爆设置等;(5)以甲、乙、丙类液体的分类为依据规定了液体储罐、堆场的布置、防火间距、可燃和助燃气体储罐的防火间距,液化石油气储罐的布置、防火间距等。,表1-1常

7、见可燃液体的闪点,如乙醚的闪点为-45,煤油为2845.说明?乙醚不仅比煤油的火灾危险性大,而且还表明乙醚具有低温火灾危险性。,燃点:是指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或固体能发生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一切液体的燃点都高于闪点。自燃点: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是该物质的自燃点。,影响液体、气体可燃物自燃点的主要因素:压力:压力越高,自燃点越低;氧浓度:混合气中氧浓度越高,自燃点越低;催化:活性催化剂能降低自燃点,钝性催化剂能提高自燃点;容器的材质和内径:器壁的不同材质有不同的催化作用;容器直径越小,自燃点越高。,影响固体可燃物自燃点的主要因素:受热熔融:熔融后可视液体、气

8、体的情况;挥发物的数量:挥发出的可燃物越多,其自燃点越低;固体的颗粒度:固体颗粒越细,其比表面积就越大,自燃点越低;受热时间:可燃固体长时间受热,其自燃点会有所降低。,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举例,燃烧的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着火源充分条件:最低氧含量(浓度极限)最小着火能量,燃烧基本理论,火灾发展过程,当燃烧失去控制而发生火灾时,将经历下列发展阶段(见图1)。(1)酝酿期。可燃物在热的作用下蒸发析出气体、冒烟和阴燃。(2)发展期。火苗窜起,火势迅速扩大。(3)全盛期。可燃物全面着火,燃烧速度最快,放出强大辐射热,温度高,气体对流加剧。(4)衰灭期。可燃物质减少,火势逐渐衰弱,终至熄灭,火灾发展过

9、程,影响火灾蔓延和变化的因素,可燃物的数量热传播(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风和空气流量风向、地理及建筑物火旋风:由于风向、地理形态、建筑物的影响,使火蔓延的过程中会形成旋转火焰。使火蔓延速度和火强度大大增加。,影响火灾蔓延和变化的因素,蒸发潜热可燃液体和固体的燃烧是在受热后蒸发出气体的燃烧。液体和固体需要吸收一定的热量才能蒸发,此热量称蒸发潜热。蒸发潜热较小的物质越容易蒸发,火灾发展速度相应也越快。燃烧温度燃烧区周围的空气由于燃烧而被加强,使空气上升,温度越高空气上升的速度越快,周围的新鲜空气注入燃烧区的速度也越快,从而可形成“火风”,各类物质燃烧历程,室内燃烧状况轰燃:室内火灾由局部火向大火

10、转变;燃烧由燃料控制向通风控制的转变,火灾由发展期进入最盛期;在室内顶棚下方积聚的未燃气体或蒸气突然着火而造成火焰迅速扩展。轰燃发生的条件:1.上层热烟气平均温度达到600以上。2.地面处接受的热流密度达到20kW/m2,满足这个条件时,接收的热量大于损失热量,可发生轰燃。建筑物的倒塌:容易出现“飞火”使火灾蔓延,影响火灾蔓延和变化的因素,爆炸是物质的一种非常急剧的物理、化学变化,在变化过程中,伴有物质所含能量的快速转变。其重要特征是大量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突然释放或急剧转化,这种能量能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体积内大量积聚造成高温高压,对邻近介质形成急剧的压力突跃和随后的复杂运动,显示出破坏效应。

11、,防爆安全基础知识,防爆安全基础知识,爆炸可以分为三类,即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物理爆炸物理爆炸是由系统释放物理能引起的爆炸。例如,高压蒸汽锅炉当过热蒸汽压力超过锅炉能承受的程度时,锅炉破裂,高压蒸汽,化学爆炸条件存在可燃物有足够的氧,形成爆炸性化合物或混合物有足够的起爆能量化学爆炸特点反应过程的放热性反应过程的高速度生成大量气体产物,化学爆炸三要素物质发生化学爆炸决定于以下三个因素,反应的放热性、反应的快速性和生成气体产物。这是爆炸反应必备的最基本的条件,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气体爆炸粉尘爆炸凝聚态爆炸,燃烧与爆炸的关系燃烧与爆炸是爆炸物具有的紧密相关的两个特性。从安全技术角度来讲

12、,防止爆炸物发生火灾与爆炸事故就成了紧密相关的问题。一般说来,火灾与爆炸两类事故往往连续发生。大的爆炸之后常伴随有巨大的火灾;存在有爆炸物质和燃爆混合物的场所,大的火灾住往创造了爆炸的条件,由火灾导致爆炸。因此,了解燃烧与爆炸的关系,从技术上杜绝一切由燃烧转化为爆炸的可能性,则是防火防爆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混合气体爆炸指可燃性气体和助燃性气体混合物发生爆炸。粉尘爆炸指可燃性固体的微细粉尘分散在空气等助燃性气体中,当达到一定浓度时,被着火源点着引起的爆炸,粉尘爆炸的燃烧速度和压力上升速度没有混合气体爆炸时的速度那么快。粉尘着火爆炸的条件是:可燃性;微粉状态;在助燃性气体(空气)中流动;存在点火

13、源。凝聚态包括混合物质和化合物。由于受到冲击或加热,或是混合物相互进行化学反应而发生的爆炸,如黑色炸药(硝酸钾、硫磺、木炭粉)、液氧炸药(液氧、炭粉),照相用闪光剂(硝酸钾、镁粉)等物质。,凝聚态爆源爆炸事故的引发形式,自燃自爆外界能量引发燃烧与爆炸,热爆炸理论:当燃烧在某一定空间内进行时,如果散热不良会使反应溫度不断提高,温度的提高又会促使反应速度加快,使得热大于失热,导致爆炸发生。爆炸极限理论爆炸极限的影响因素(温度、氧含量、压力、容器、点火源),危险化学品安全基础知识,危险物分类及其危险特性危险化学品是指物质本身具有某种危险特性,当受到外界作用,会导致燃烧、爆炸、中毒、灼伤及污染环境事故

14、发生的化学品。危险物按GB12268-2005的规定分为七类:,(1)爆炸品(2)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3)易燃液体(4)易燃固体(5)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6)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7)毒害品和腐蚀品,可燃性气体定义:带温常压下以气体状态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燃烧、爆炸的气体。分类:一级可燃气体爆炸极限10%二级可燃气体爆炸极限10%爆炸极限当可燃性气体、蒸气与空气(或氧)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均匀混合,遇到火源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浓度极限,简称爆炸极限。乙炔爆炸浓度极限:下限2.5%上限82%,爆炸极限影响因素:燃烧热、温度、压力、惰性介质、点火源、容器尺寸危险特性1)易燃易爆性:,2)扩

15、散性3)毒害、腐蚀和窒息性,衡量可燃气体危险程度的主要危险特性参数:爆炸极限、最小点火能量、自燃点、燃烧热。,易燃性液体定义:易燃且常温常压下为液体的物质分类按闪点分类:按闪点分类:120丙类B可燃性液体,危险特性:1)易燃易爆性:受热气化按可燃性气体的燃烧形式进行,2)流动扩散性3)带电性4)混触危险性衡量易燃性液体危险程度的主要危险特性参数:闪点、飽和蒸气压、沸点、自燃点。,可燃固体与粉尘当燃点小于300为易燃固体燃点:可燃物质遇火持续燃烧所需最低温度危险特性:燃烧性不完全燃烧窒息可燃性固体呈粉末状态时可发生粉尘爆炸,粉尘爆炸条件浓度在爆炸极限范围内,相对密闭空间,足够的点火能量粉尘爆炸特

16、点产生能量比可燃气体大,破坏程度大;爆炸感应期长,有产生二次爆炸的可能性评定易燃固体危险性的特征参数:燃点、熔点、自燃点评定易燃粉尘危险性的特征参数:爆炸极限、最小着火能量、最低着火温度、粉尘爆炸压力及压力上升速率,自燃性物质:指物质在无火源的情况下,经长期积蓄热量,逐渐达到自燃点而引起燃烧的物质危险特性:(1)自燃性(2)毒性(3)阴燃,性质相互抵触的物品混存,出现混放性质抵触的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往往是由于保管人员缺乏知识,或者有些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出厂时缺少鉴定,在产品说明书上没有说清楚而造成的;也有一些单位因储存场地缺少,而任意临时混放。如广东省深圳市安贸危险物品贮运公司清水河仓库,将硝酸铵、高锰酸钾、硫化碱、过硫酸钠、碳酸钡、火柴等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混存于同一库房内,于1993年8月5日发生爆炸造成了死亡15人,受伤823人,直接经济损失2.4亿元的特大火灾事故。,热、机械作用与危险化学品安全,定义:危险物质在外界作用下(热、电、光、机械摩擦、冲击波、撞击等)引起燃烧爆炸的难易程度称为危险物质的敏感度。一般有火焰感度、热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