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气象会文件(1)解答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7053168 上传时间:2020-07-0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0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气象会文件(1)解答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江西省气象会文件(1)解答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江西省气象会文件(1)解答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江西省气象会文件(1)解答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江西省气象会文件(1)解答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气象会文件(1)解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气象会文件(1)解答(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 西 省 气 象 学 会 文 件赣气会函201030号关于2010年下半年全省防雷工程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的通知各有关单位:根据江西省防雷工程专业技术人员资格管理办法(试行)(赣气发200967号)的规定,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防雷工程设计、施工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取得中国气象局监制、江西省气象学会颁发或其它省级气象学会颁发并在我省备案登记的防雷工程资格证书(以下简称资格证书),持证上岗;防雷资格认定实行统一考试制度。为做好2010年下半年防雷资格证书考试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考试时间和地点考试时间:2011年1月9日全天,其中8:3011:30防雷工程设计考试,14:3017:3

2、0防雷工程施工考试。报名时间:2010年12月2731日。地点: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南昌市气象路58号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环境工程系楼二楼)。二、培训时间和地点时间:2011年1月48日地点: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南昌市气象路58号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环境工程系楼二楼)参加考试人员根据自愿原则参加培训。三、考试资格的审查(一)申请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技术人员资格,应当具备下列条件:1具有国家承认的防雷或建筑、气象、通信、电子、电力、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或者具有上述专业的工程师及以上技术职称。2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能够胜任所取得资格相应的岗位工作。3遵守国家法律

3、,恪守职业道德。(二)申请防雷工程专业施工技术人员资格,应当具备下列条件:1具有国家承认的防雷或建筑、气象、通信、电子、电力、计算机等相关专业中专及以上学历,或者具有上述专业的助理工程师及以上技术职称。2身体健康,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能够胜任所取得资格相应的岗位工作。3遵守国家法律,恪守职业道德。(三)申请人应在规定的时间、地点报名,并提交以下申请材料:1江西省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技术人员资格申请表(附件一)电子版和贴有照片的纸制文本各一份。2申请人毕业证书、技术职称证书和身份证的原件及复印件(技术职称证书未载明专业类别的,应当同时提交发证单位的证明)。3近期一寸免冠正面彩色照片3张(与申请表纸

4、制文本所贴的照片同版)。省气象学会负责对申请人的资格进行审核,符合规定要求的,准予报名,并核发准考证。自受理申请之日起,省气象学会将在60个工作日内完成阅卷、公布考试合格者名单和证书发放工作。四、其它事项(一)参加考试的人员请于2011年1月8日下午到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环境工程系领取准考证,并熟悉考场。报名费20元/人门,考试费100元/人门。(二)参加培训的人员请于2011年1月4日上午到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环境工程系报到,培训、资料费每人1500元。(三)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可为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人员安排食宿,费用自理。乘车路线:20、25、203、218、601路公交车至江西

5、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下。(四)联系人:叶蕾(手机:13699510014 QQ:284581639 电话及传真:07915277448),邓志华(07916254347,13870889092)。(五)考试大纲见附件二、附件三。附件:1江西省防雷工程专业技术人员资格申请表2江西省防雷工程专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设计考试大纲(试行)3江西省防雷工程专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施工考试大纲(试行)二一年十二月二十日附件1: 江西省防雷工程专业技术人员资格申请表姓 名性别出生年月身份证号码技术职称毕业院校所学专业学历学位取得年份现工作单位联系电话(非常重要)健康状况电子邮箱通信地址邮政编码个人简历(从参加工作时

6、填起)一吋照片粘贴处申请专业防雷专业设计防雷专业施工申请类型初领换证补证所在单位意见负责人签名: 单位(盖章):年 月 日以下申请人不填省气象学会审批意见(盖章)年 月 日准考证号考场考试成绩资格证书编号发证日期证书有效期4年有效时间年 月 日 年 月 日继续教育情况申请人身份证、学历学位证复印件粘贴处江西省气象局监制附件2:江西省防雷工程专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设计考试大纲(试行)第一部分 综合基础知识l 考试目的通过本部分的要求,使考生了解雷电的形成,熟悉或掌握雷电的分类,云地闪发生过程,雷电流参数,电磁耦合过程;了解建筑、计算机网络、通讯系统、电磁兼容(EMC)等的基本知识,提高考生的防雷基

7、本知识水平。l 考试内容1了解雷电的形成1.1 了解雷云形成的物理过程。1.2 了解雷云的电结构(含正极性闪击、负极性闪击)。1.3 了解雷云起电机制。2雷击(电)的分类2.1 熟悉雷电的基本分类(形状分类、空间位置分类)。2.2 掌握向下闪击的四种组合形式(GB50057、条文说明、附录六)。2.3 掌握向上闪击的五种组合形式(GB50057、条文说明、附录六)。2.4 了解云地闪(直击雷)的发生过程,掌握利用外部防雷装置拦截雷电的原理,重点掌握击距(滚球半径)与雷电流大小的关系式(GB50057、条文说明、第5.2.1条)。3雷电流参数3.1 了解国内外数十年对雷电流特性观测的研究成果,特

8、别是圣萨尔瓦托山记录的雷电流波形(苏邦礼 第一章 第二节)3.2 通过对雷电流特性研究的了解,进一步掌握GB50057中雷电流参数。4了解雷电的季节分布和日变化规律。5了解雷电放电的危害形式和雷击选择性。(以上内容可参见附录中20#、21#内容)6电磁兼容(EMC)需了解和掌握的内容6.1 熟悉EMC的定义及其研究内容。6.2 了解EMC在现代科技中的地位和重要性。6.3 掌握EMC的基本要素(含干扰源、耦合途径、敏感设备等),从理论的学习到对IEC613121附录D“电磁耦合过程”的掌握。(以上内容参见:1.电磁兼容原理及技术第一章、第四章;2.IEC613121:附录D)7.建筑基础知识7

9、.1建筑的概念7.2建筑的分类及特点7.3常用的建筑名词7.4 建筑图纸8. 网络、通信基础知识8.1电子信息系统组成8.2网络与通信系统设备与器件特性8.3网络与通信系统传输介质与接口形式8.4电子信息系统电磁干扰耦合途径分析8.5电子设备抗干扰能力第二部分 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l 考试目的通过本部分的考试,考核考生了解、熟悉和掌握国家、各行业以及江西省有关防雷减灾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的程度,以提高考生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l 考试内容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以下简称气象法)中涉及防御雷电灾害的条款,熟悉气象法中气象灾害防御条款制定的目的和意义。2熟悉和掌握防雷减灾管理办法中

10、下列条款:2.1 制定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的目的。2.2 遵守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的主体。2.3 防雷减灾工作方针。2.4 全国防雷减灾工作的组织管理机构。2.5 防雷工程专业设计与施工的管理条款。2.6 对从事防雷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资格管理的条款。2.7 对防雷产品管理的条款。2.8 有关罚则的条款。3熟悉掌握中国气象局8号令防雷减灾管理办法条款:4熟悉中国气象局10号令防雷工程专业资质管理办法条款:5熟悉中国气象局11号令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条款:6熟悉中国国务院412号令条款第三部分 勘测设计知识l 考试目的通过本部分的考试,考核考生对强制性国家防雷标准的熟悉和掌握程度,以促使从业

11、人员自觉遵守国家标准,规范工程设计流程及设计及技术,熟练运用国家标准中的先进技术于工程实践。l 考试内容(基本上以GB50057、GB50343为主)1 计算专题 1.1 接闪器滚球法保护范围计算。1.2 年预计雷击次数的计算。1.3 土壤电阻率的测量和计算。1.4 人工接地体有效长度的计算(包括不同土壤条件的情况)。1.5 人工接地体工频阻值估算与测量。1.6人工接地体冲击接地电阻的计算。1.7自然接地体与人工接地体的合并计算。1.8 雷电流建筑物内部的分配计算模型。1.9 屏蔽体电磁屏蔽效果评估。2 勘查报告2.1 雷电防护设计勘察主要内容。2.2 建筑图纸识读、手工草图的绘制、建筑结构分

12、类。2.3供配电情况、配电接地制式以及供配电系统接地制式的改造方法。2.4电子信息系统的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网络的拓扑结构、线路敷设情况与设备情况的勘察。2.5 被保护建筑物防雷类别的划分依据与方法。2.6 电子信息系统雷电防护级别的划分依据与方法。2.7 被保护对象雷电防护分区的划分依据与方法。3 防雷工程设计3.1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接闪器的设计。3.2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引下线的设计。3.3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接地要求。3.4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及安全要求。3.5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防侧击和绕击的措施。3.6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所有防雷装置的安全距离要求。3.7

13、电子信息系统所在建筑直接雷击防护设计要求与注意事项。3.8建筑物供配电系统SPD级别、安装位置与形式的确定。3.9电子信息系统SPD级别与安装位置和形式的确定。3.10 通过计算与分析确定多级SPD参数。3.11 SPD的接地要求、接线要求和多级SPD之间能量配合的要求。3.12简单建筑的等电位处理,局部等电位、楼层等电位、总电点位接地端子的设计和相关规定。3.13建筑承载电子信息系统时的等电位处理。3.14雷电防护对象的屏蔽处理。3.15静电防护的规定和措施。3.16电子信息系统电磁兼容综合布线要求。3.17断接卡、预留检测点的设计。3.18接地线的设计方法和安全要求。3.19降低接地电阻的

14、措施3.20防止高电位反击的措施3.21供电线路、信号线路、天馈线路、程控数字交换、计算机机房及网络、安全监控、消防联动控制系统、通讯基站、有线电视、易燃易爆、石油化工、水电、火电、输变电站、变电所、铁路等系统行业对防雷的要求和接地标准。参考书目与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3号2、防雷减灾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令第8号3、防雷工程专业资质管理办法 中国气象局令第10号4、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 中国气象局令第11号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6、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7、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8、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029、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1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699211、低压配电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工业设计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