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住宅给排水节能途径、环保措施探讨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7051700 上传时间:2020-07-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住宅给排水节能途径、环保措施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现代住宅给排水节能途径、环保措施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现代住宅给排水节能途径、环保措施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现代住宅给排水节能途径、环保措施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现代住宅给排水节能途径、环保措施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住宅给排水节能途径、环保措施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住宅给排水节能途径、环保措施探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住宅给排水节能途径、环保措施探讨建筑给排水节能环保措施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给排水行业也有着长足的进步,在充分满足用户用水的要求时,我们也需要考虑对水资源的节 约和对能源的节约。无论是从设计上,还是在实际的施工中以及新型材料的使用方面,都要与新时代所提倡的节能环保所结合起来。这 是每一个给排水工作人员在设计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建筑排水;环保节能;节能措施 1 节能新技术 等措施来避免部分供水点超压,为用户提供适宜的服务水龙 头,使竖向分区的水压分布更加均匀。所以在高层建筑给水系 1.1 高层建筑中应充分利用市政给水管网的可用水 统竖向分区后仍应注意减压节流的问

2、题。 头 HO 1.3 生活给水系统和消防给水系统两者分别单独设置 高层建筑,城市管网水压难以完全满足其供水要求。某些 在高层建筑给水设计中宜把生活给水系统和消防给水系 工程设计中将管网进水直接引入贮水池中,白白损失掉了 HO, 统两者分别单独设里,因为两种给水系统对水压的要求不同。 尤其是当贮水池位于地下层时,反而把 HO 全部转化成负压, 按规定:生活给水系统按静水压力不大于 300400kPa 分区为 甚不经济合理。在高层建筑的下面几层常常是用水量较大的公 宜,消防给水系统按静水压力不大于 800kPa 分区为宜。故若按 共服务商业设施,如:公共浴室、洗衣房、汽车库、餐厅、美发厅 消防要

3、求水压值分区时,将使得生活给水管道超压而造成超量 等这部分用水量占建筑物总用水量相当大的比例,如果全部由 供水等问题;若常年用减压阀降压节流,又势必造成电能浪费; 贮水池及水泵加压供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浪费。例如:某座大 若按生活给水水压要求分区,则会相对增加水泵机组数目。所 厦是 32 层的综合性高层建筑,地下 12 层为汽车库,冲洗汽车 以,无论从节能节流还是节约工程投资、运行管理方便的各个 3 3 用水量为 25m /d ;地上 13 层商业服务用水量为 25m /d ;46 层 角度来看,均应把生活、消防给水系统分开设置。这样便于合理 3 3 办公楼用水量为 12m /d ;绿化、喷洒

4、及其他用水 10m /d ;城市管 确定各给水系统的竖向分区的压力值,避免造成能量浪费。 网水压可保证供给 3 层及 3 层以下的用水,46 层可由管网间 断供水。若这部分用水全部由地下 2 层的贮水池通过水泵房负 2 节水措施 担,则每年多耗电量约为 1.75 万 kWh,因此应该重视 HO 的充 2.1 推广应用新型节水设备 分利用。 2.1.1 推广使用优质管材、阀门 近年来又一新型的供水设备出现无负压变频恒压供 由于镀锌钢管容易生锈,会造成水质污染,长时间闲置后 水,它是在变频恒压供水设备上发展起来的,它主要由无负压 再使用时会有锈水放出导致浪费。同时接头处如果锈蚀也会漏 调节罐、水泵

5、、气压罐、智能控制系统等组成。与之前的水池加 水渗水。如果采用新型管材如铝塑复合管、钢塑复合管、不锈钢 变频泵供水系统相比,优势明显:不用建水池、水箱,避免了 管、铜管、PP-R 管、PE 管、PVC-U 管等就能很好的解决此类浪 水质的二次污染;投资小、全封闭系统、占地面的少,最重要 费问题。 的是在节能方面的体现,能够将市政管网的压力充分利用起 在建筑排水系统中,高层排水选用螺旋消声管材可以有效 来,以降低整个供水系统能量的流失。 的减少竖向排水时所产生的噪音问题。住宅楼室内排水水平转 1.2 注意生活给水管道中减压节流问题 换管及转换后管道采用具有良好的抗振柔性连接的铸铁管道 对于节能方

6、面,这一点也往往容易被忽视。因为即使在分 系统,与传统的塑、钢产品相比,具有坚固、耐用、耐高温、低噪 区后各区最低层配水点的静水压仍高达 300400kPa。而在进行 音、抗腐蚀、防火等功能。 设计流量计算时,卫生器具的额定流量是在流出水头为 20 在建筑室外排水系统中,能够采用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 30kPa 的前提条件下所得的。若不采取减压节流措施,卫生器具 管,与传统的排水排污管道如混凝土管、陶瓷管等在诸多方面 的实际出水流量将会是额定流量的 45 倍。随之带来了水量浪 有优势。其作为一种新型钢塑复合重力自流管道产品,由钢塑 费、水压过高的弊病,同时易产生水击、噪声和振动,致使管件 复合的

7、异型带材经螺旋缠绕焊接制成,其内壁光滑平整,具有 损坏、破裂。减压节流的有效措施是控制给水系统配水点的出 高强度。该种管材具有耐腐蚀、密封性好、质量轻、安装简便、寿 水压力,已有设计单位提出在配水点前安装节流孔板、减压阀 命长、可再生利用等优点。其采用不锈钢箍连接与电热熔带连现代住宅给排水节能设计摘要:根据我国现行供水情况及住宅用水情况,住宅建筑给排水节能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 尽可能利用太阳能用作住宅热水加热。2. 合理利用市政管网余压,采用分区给水方式。3. 采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减少供水量,同时也减少供水能耗。关键词:住宅给排水 节能 设计一、前言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

8、制约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一样面临着能源危机,而在加强能源建设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大力降低能耗也已经越来越得到重视。根据的有关规定,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建设,应当遵循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达不到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项目,依法审批的机关不得批准建设;项目建成后,达不到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不予验收。住宅建筑为建设部指定要求采用节能技术的建筑物之一。二、住宅建筑给排水节能途径:根据我国现行供水情况及住宅用水情况,住宅建筑给排水节能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1. 尽可能利用太阳能用作住宅热水加热。2. 合理利用市政管网余压,

9、采用分区给水方式。3. 采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减少供水量,同时也减少供水能耗。三、利用太阳能用作住宅热水加热的节能技术措施:3.1. 利用太阳能用作住宅热水加热的使用范围及太阳能热水器的分类:。3.1.1 太阳能作为清洁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节能的重要途径,太阳能热水器是由集热器、储水箱、给水箱、循环管、循环泵、配水管等组成。我国大部分地区均处北纬40度以北,日照时间较长,均适合推广太阳能热水器。3.1.2 根据现在使用的太阳能热水器技术,按集热器形式可分为平板型和真空管型。a.平板型:在住宅中使用的小型热水器中,目前多采用自然循环方式,且为单循环,即集热器内被加热的水直接进入储水箱提供使

10、用。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抗冻能力弱。b. 真空管型:全玻璃真空管结构简单,价格适中,水在玻璃管内直接被加热,其组成的家用热水器一般是将真空管直接接入非承压水箱,采用落水法取热水。也有采用金属热管组合的承压式及采用U型管组合的分离式,在不同地区都全年使用。具有抗冻、耐压和耐冷热冲击能力。热管型真空管,其管内无水,具有抗冻、耐压和耐冷热冲击能力,可连接承压水箱,采用双循环系统,更适用于各种规模的热水系统,价格较高。3.2.安装方式:3.2.1 单幢建筑或多幢建筑合用太阳能热水器,并设置热水箱,用作户内热水器预热水源,单户内设置快速热水器。具体供热形式见图1:优点:利用太阳能热水器作预热,可充分利用

11、太阳能的能量。春、夏、秋季热水温度基本可满足家庭使用要求,冬季也可充分利用太阳能,节能效果明显。可广泛使用于多层及高层住宅,可多人连续使用。缺点:由于太阳能热水器为公用,需设置于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内;每户住宅内需增设热水器,以便随时提供热水;需设置热水表用来计量热水用水量。3.2.2 单户设置太阳能热水器方式,具体供热方式优点:每户单独设置,控制方便,户内可不用增设热水器。缺点:只适用于多层建筑,热水器安装高度受用户水压限制,使用热水时需要放掉水量较多,根据屋顶太阳能热水器水量不适合多人连续使用,电热器设置于屋顶,维修及管理不便,阴雨天使用时需电加热较长时间。四、合理利用市政管网余压,采用分区给

12、水方式的节能措施:在城市供水中,根据城市供水规模大小不同,一般市政给水管网压力均在0.20.4MPa之间。合理利用市政管网压力,采用分区供水方式,可以减少二次加压能耗。如市政管网压力为0.3Mpa,则五层及以下楼层可采用市政管网直接供水。五层以上采用无负压变频供水设备供水。这样即不浪费市政管网余压又不至于使低楼层管网压力过高,造成能耗及水量浪费。五、使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减少用水量及加压能耗:5.1 减少马桶冲洗水量: 目前,我国普遍采用冲水量11 L的坐便器,耗水量大。若全部使用冲水量6L的马桶,则住宅可节水14%,宾馆、饭店可节水4%,办公楼可节水27%.5.2 厨房、沐浴、盥洗的节水厨房的洗涤盆、沐浴水嘴和盥洗室的面盆龙头若采用充气水嘴,可节水且不减小水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工业设计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