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整村推进”模式加快贫困山区脱贫的对策》-公开DOC·毕业论文

上传人:zhuma****mei2 文档编号:137045573 上传时间:2020-07-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依托“整村推进”模式加快贫困山区脱贫的对策》-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依托“整村推进”模式加快贫困山区脱贫的对策》-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依托“整村推进”模式加快贫困山区脱贫的对策》-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依托“整村推进”模式加快贫困山区脱贫的对策》-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依托“整村推进”模式加快贫困山区脱贫的对策》-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依托“整村推进”模式加快贫困山区脱贫的对策》-公开DOC·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依托“整村推进”模式加快贫困山区脱贫的对策》-公开DOC·毕业论文(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l依托“整村推进”模式加快贫困山区脱贫的对策摘要:以“整村推进”扶贫模式的实施在河北省顺平县李思庄村进行实地调查,依托“整村推进”扶贫模式,提出了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项目引资新思维、坚持融资渠道多元化,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培育当地由“输血”向“造血”功能转变的主导产业等对策建议。关键词:“整村推进”模式;贫困山区;脱贫;顺平县李思庄村countermeasure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mountainous area based on the model of whole village advancementtaking lisizhuang vil

2、lage of shunping county as an exampleyang zhong-na1,tang ji-jun2,yu xiao-ling1(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arim university, alar 843300, xinjiang, china;2. department of trace detection technology, china criminal police university, shenyang 110854, china)abstract: investigation was cond

3、ucted in lisizhuang village where the model of whole village advancement was carried out in poverty alleviation. countermeasure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were proposed such as constructing rural infrastructure, using new thoughts in introducing projects, diversifying financing channels, carrying out m

4、arket-oriented policy based on local conditions and supporting local pillar industries.key words: model of whole village advancement; poor mountainous area; poverty alleviation; lisizhuang village of shunping county2008年5月,国家明确指出“整村推进”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举措1。政府主导下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模式是中国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中为适应新形势而普遍推行的扶贫工作新

5、模式,并在全国各地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做好新形势下的扶贫工作,掌握目前“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现状,本研究以河北省顺平县李思庄村为例,进行了地毯式调查。1 李思庄村基本情况李思庄村位于河北省顺平县西北15 km处,三面环山,村庄坐落在太行山山脉的山坳中,是典型的偏远贫困山村。全村430户,1 600人,耕地面积100.00 hm2,人均耕地面积0.06 hm2,旱地约占60%,其中宜林荒山面积166.67 hm2(表1)。该村农业生产主要以蔬菜种植为主,主要种类有黄瓜、豆角,目前种植面积达66.67 hm2,蔬菜种植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66.67%。山区耕地远比平原分散得多,且交通不便,这

6、样更加大了长距离的往返时间和运输难度,增加了资金投入和农田基本建设难度,致使山区的单位面积纯收益通常低于平原地区。由于太行山区自然条件差,干旱少雨,地下水处于断裂带,地下汇水区域非常小,故而造成水资源严重短缺,同时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困扰着山区农民的脱贫致富。该村共有劳动力880人,外出务工劳动力130人,外出务工人员占总劳动力的14.78%,而80.69%的劳动力以种菜为生,说明该山村仍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劳动力中还有占2.28%的两后生,这部分人群属于劳动力中的特殊群体,相对于其他劳动力来说,两后生的科技文化素质较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各分工情况如图1。2 贫困现状2

7、.1 贫困人口调查该村贫困人口1 091人,有297户完成了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工作。村内低保户44户,享受低保人员44人。由表2可以看出,该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占总户数的69.07%,而贫困人口占该村总人口数的68.19%,说明目前该村的贫困人口数所占比例仍然很大。2.2 收入水平2007年顺平县统计局的统计结果表明,李思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 812元,2008年人均纯收入1 977元,根据调查结果,贫困人口的人均纯收入仅在790元左右,最低收入450元,远远低于河北省人均收入水平。由表3家庭年均收入来看,目前该村农民主要收入来源是以蔬菜生产、外出打工、养殖、经商为主,但是收入水平依然很低。造成

8、这种收入结构的原因是由于长期种植品种的单一性,导致重茬现象严重,农产品质量低下,销售价格低;而外出务工人员大多缺乏技能,主要从事一些建筑、纺织、修理、服务等报酬较低的工作,生存竞争能力弱。就农民住房情况来讲,形成了明显的两极分化,条件好点的已住上砖房,但仍有10%的农民住在土房内。2.3 基础设施整体水平滞后李思庄村地处内陆山区,地域偏僻,交通、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水平还不高,等级公路少,且自然灾害频繁,因灾致贫率高。目前村内有近20%的公路未实现硬化,也没有任何的路灯照明设施;且农田水利设施不足,抗灾能力差,严重影响了农民正常的农业生产生活。2.4 社会事业发展缓慢,脱贫能力差社会事

9、业发展缓慢具体表现在:首先是医疗卫生条件差。该村内仅有两个私人小卫生所,且医疗设施条件差;其次是教育水平发展不足,该村有一个四年级的小学及两个民办的幼儿园,各类设施严重不足,而农民的文盲半文盲率非常高,在农业种、养殖业中遵循传统方式,很难掌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三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对那些年老体弱、有病、丧失劳动能力且无子女照顾的农民,由于得不到村内相应的社会保障,大部分列入低保户范围内,很难脱贫;四是缺少文化娱乐活动,村里没有文化娱乐活动室、图书馆,农民生活单调。3 导致贫困的根源3.1 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恶化李思庄村三面环山,主要以石灰岩为主,耕地面积小,土地贫瘠,资源贫乏。具体表现

10、在:一是耕地面积小、质量差、宜耕地少、不利于农业生产;二是干旱少雨、农作物得不到及时灌溉;三是山高坡陡,造成水土流失和资源利用困难,恶劣的地理环境是导致山区贫困的根源所在2。其他如光照、温度等在部分地区也成为阻碍农业发展的因素,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且山区自然灾害频繁,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该村的贫困3。山区生态环境脆弱表现尤为明显的是水土流失严重和森林覆盖率低,太行山区水土流失面积达188万hm2,约占该区面积的58%,每年流失土壤45亿t;且山场、土地退化十分严重,森林覆盖率仅为15.24%。特别是伴随着水灾次数的增加,导致森林覆盖率呈逐年递减之势4。3.2 村民思想观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村民在

11、转变思想观念方面较为缓慢,主要表现为落后保守的小农经济意识,不善于抢抓市场机遇和利用市场信息。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导致农民所得到的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等致富信息少且滞后。以养殖业为例,该村山地面积非常大,特别适合养殖业的发展,由于信息闭塞,至今村内还没有一户规模化养殖厂,只有少数人家散养绵羊,且绵羊肉质也都一般,所以也很难卖出好价钱。另外,该村缺少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农产品的附加值很低。当农产品成熟时,农民就直接卖给商贩,形成因2011年桃子价格低而导致农民砍桃树换种其他农作物的恶性循环怪圈,农民始终掌握不了市场信息,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3.3 自我“造血”能力不足全村大部分劳动力受教育程度

12、在初中水平以下,科技文化素质低,接受新科技、新知识的能力差,导致实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及普及困难,自我发展能力不足5;长期受到国家扶贫资金的支持,导致“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造血”功能严重不足,这些都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扶贫开发进程6。发展经济的资金缺口极大,刚性投入不足,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尤其是太行山区的农民,收入明显偏低,连必备的生产资料也买不起,普遍缺乏扩大生产、发展非农产业所需要的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自我发展能力比较薄弱7。4 脱贫的优势4.1 扩大主导产业规模,实现规模经济该村三面环山,主要特点是春秋季光照充足,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寒冷干燥。该区光能资源丰富,热量条件充足,年平

13、均气温在7.413.9 ,形成独特的小气候,由于光照充足,使所种蔬菜与该县同等地理条件下的蔬菜相比早熟1周左右,并且味道鲜美,驰名各大批发市场8。在立足该村资源优势的前提下,通过优化蔬菜种植结构,推广错季蔬菜种植,进一步扩大蔬菜生产规模,目前蔬菜种植面积已经达到66.67 hm2,比上年增加13.33 hm2。为了加快该村的脱贫步伐,促进经济发展,目前已落实财政扶贫资金20万元,计划建温室蔬菜大棚50个,现已完成试点8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4.2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自2008年7月保定市扶贫大会以后,该村开始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在村“两委”班子及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扶贫资金已基本到位,基

14、础设施得到了基本改善。同时,计划再建设周转棚50个,财政局已经拨款36.80万元用以缓解该村资金不足的问题。由于原来机井数量少,浇地难问题非常突出,浇一遍地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无法满足蔬菜生长需要,严重制约了蔬菜产业的发展。目前已在该村投资10.00万元,于2008年8月打了2口深井并修建了配套设施,埋设防渗管道5 000 m,全村浇地难题得到缓解。以前村内的街道主要以土路和沙石路为主,由于交通不便,严重制约着该村的经济发展。2008年10月开始对全村80%的街道进行硬化,计划路面硬化达8 700 m2,工程造价41.76万元,其中争取部门支持资金23.00万元,村自筹资金3.20万元,尚有15

15、.56万元资金缺口(表4)。4.3 发挥当地蔬菜批发市场的区域优势由于该村长期种植露地蔬菜,在村东自然形成了3个蔬菜批发市场,一年交易两次,市场日交易量黄瓜为480 t,豆角为540 t,同时辐射北下邑、中下邑、南安阳等16个村庄,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带动了周边村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5 存在的问题5.1 综合村力差“硬实力”方面要完成其余20%的街道硬化任务,再打1口深井并修建配套设施,修建“两室”6间,规划建设娱乐活动中心一处,改造校舍危房15间,架设路灯50座,新建卫生所3间等;“软实力”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两委”班子的自身建设,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规模培训贫困劳动力,提高以蔬

16、菜批发市场为重点的经营管理水平;“巧实力”方面主要是不断提高该村开发项目与外界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市场等的对接水平,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形成内在需求与外部帮扶的合力。5.2 主导产业缺乏周转金为了进一步扩大该村蔬菜种植业,目前已经建成蔬菜大棚8个,财政局尚有专项扶贫资金16.8万元。而每个蔬菜大棚的造价为4万元左右,许多农户根本无力承担,为了完成50个周转棚的计划,农户各自筹1.6万元,每个大棚落实周转资金0.4万元,仍需贷款83.2万元。但是该村经济发展落后,自从取消农业税后村集体经济积累很少,根本无力以实物作为抵押进行贷款,需要加大其他融资渠道,以扩大主导产业规模。6 依托“整村推进”模式加快脱贫的对策6.1 以市场为导向,培育自我“造血”功能根据气候特点、土地条件、市场需求、经营水平确立适合该地区发展的农业优势项目予以重点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