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论文文学大众化论文》-公开DOC·毕业论文

上传人:zhuma****mei2 文档编号:137044989 上传时间:2020-07-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文学论文文学大众化论文》-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网络文学论文文学大众化论文》-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网络文学论文文学大众化论文》-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网络文学论文文学大众化论文》-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网络文学论文文学大众化论文》-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文学论文文学大众化论文》-公开DOC·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文学论文文学大众化论文》-公开DOC·毕业论文(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文网络文学论文文学大众化论文网络文学“堕落”论摘 要:网络文学曾经以其技术手段的先进和平民化文化生态性质得到学界的赞许,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网络文学在数量和规模上得到了极大扩张,但它并没有为文学带来预期的突破创新。技术与文学的关联是复杂的,网络文学的新技术背景并没有发展为它本身文学形态的革新。同时,大众化与文化民主的联盟也是可疑的,网络文学的大众化既不是文化民主的产物,也不是文化民主的先声。学界之前对网络文学的轻许,暴露的是学界内在的弊病,所谓的网络文学“堕落”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关键词:网络文学;技术;大众化一、网络文学的“堕落”1991年,一群海外学子开始在bbs上以汉字字符抒情怀乡。199

2、7年,“榕树下”作为原创文学网站在中国大陆创建。1998年,台湾写手蔡智恒在网上发表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迅速风靡网络,波及网下。紧接着,就是一连串文学网站与网络写手鳞次栉比的崛起,得到网上网下大众的广泛围观。“网络文学”逐渐引起学界的瞩目。大量研究论文开始在不同学术期刊上出现,不少刊物还开设专题、专栏讨论网络文学,成系列的网络文学研究专著、丛书也陆续出版。学界的讨论此时主要是关于“网络文学”的命名、特征、文学价值以及发展前景的宏观展望和评估。其间,虽有一些学者、作家乃至网络写手对网络文学表示不屑或不以为然,但主要的声音还是赞扬与期许。大家对网络文学在文本构成、媒介传播、信息载体等各个方面的新锐

3、特征进行了剖析,确定了它的“超文本”、“民间性”等定性,网络文学由此被视为文学的新生事物,未来文学发展的可能突破口。十多年过去了,网络文学越发兴旺,在数量和规模上得到极大扩张。“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范围内的中文文学网站已超过4000家,而国内的汉语原创文学网站也已超过500家。一个文学网站一天收录的各类原创作品可达数百乃至数千篇。如目前最大的中文网络原创文学网站起点中文网,就存有原创作品22万部,总字数超过120亿,日新增3000余万字。它的网页日浏览量(pv)已高达2.2亿次。”当前的文学格局,被认为是主流文学、图书市场文学和网络文学的三分天下。然而,学界当初的那些预言与期许并没有得到应验,

4、网络文学的发展并没有带来文学的突破创新。形式上,网络文学中流行的依然是传统的小说体裁,其叙事模式极其正常完整连贯的叙事结构、很少变化的叙事视角、基本统一的叙事人称,叙事语言极力庸常化,通俗易懂,连标志性的网络专门语都很少见;题材上,很不广泛,玄幻争霸与都市言情是主流,情节、人物普遍雷同化、类型化;思想观念趋向保守,主流或世俗的历史观、价值观、审美观占统治地位。当初为人所称颂的在形式、观念上屡有突破创新的作品凤毛麟角。更多的网络写手为赚钱而写作,更多的读者为满足“意淫”而阅读。一句话,网络文学身上的新锐光环已褪却,它日益“堕落”。学界也发觉了这一点。许多研究者开始考察网络文学商业化、市场化的起因

5、、进程、后果。有学者指斥网络文学装神弄鬼,不过是游戏机的文字替代品;有学者忧虑网络文学技术操作性压倒文学性审美性;更有学者径直断言“网络文学不是文学”。一时间,网络文学备受争议,危机四伏:它已在悬崖边沿,或者,正在“堕落”途中;悬崖勒马、回头上岸,势在必行。而正本清源、因势利导,也成为学界将要或正在开展的行动。然而,如果我们回头重新审视“网络文学”的源头,就会发现,最初的网络作品与如今的网络作品在文本形式、内容题材与审美倾向等许多方面其实是一脉相承的。网络文学一开始题材就很狭窄,最初的比较有影响的网络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是写网络爱情的。早期的网络写作常常是直抒胸臆,很少推敲文字,风靡一时的第一次亲

6、密接触文笔就很平庸,今天看来也只是二流的都市言情小说。而神出鬼没、仙魔翩至的景象一开始就是网络读者的大爱,初始就有银河英雄传说、大唐双龙传等纸质经典的电子文本的热烈分享,后来又有风姿物语、天魔神谭、迷失大陆等网络原创作品的广泛流传,后者虽未像安妮宝贝、慕容雪村的作品那样得到传统文学界的认可,却在网上拥有强大的影响力,成为如今盛行的网络玄幻文学的滥觞。所以,未必就是网络文学走了“邪路”,也许是学界一开始就错了眼神,误读了网络文学。这误读恐怕也不只是由于一时的眼花缭乱,而是有着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的根由。网络文学的所谓“堕落”,或许正可给学界尤其是正为“转型”、“扩容”闹得焦头烂额的文艺学界一记促人

7、猛省的当头棒喝。二、新技术不等于新文学网络文学身上最为人瞩目的是它与网络这个时代新技术的结合。赛伯空间、比特化语言、自由的无限的链接,等等,都是人们对网络技术的描述。早期中国的网络文学研究者往往就顺理成章地将这些特征嫁接推广到网络文学身上,其最醒目的一个结果就是“超文本”。网络文学的“超文本”实际包涵着两重含义,“超媒体”与“超文本”,前者是对语言文字的单一织体的超越,后者是对单一文本的封闭性结构的超越。由于摆脱了对作为传统文学的基座的语言媒介和文本形式的依赖,“超文本”带给人们文学革命的指望,被视为网络文学最具本质性的特征:“网络文本的特色和优势在于利用网络技术,把文字与视频、音频结合起来制

8、作超媒体、超文本链接式作品,这是网络文学有别于传统文学的根本标志,也是最贴近网络本性的创作革命,应能成为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之一。”然而,从华语网络文学的实际发展历程来看,“超文本”有名无实。网络文学兴起之初,超文本就寥若晨星。用超文本技术制作的作品屈指可数,读者稀少,影响很小。在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网络上最受欢迎的作品无一是“超文本”形式的。2008年中国作家出版集团、长篇小说选刊杂志社和中文在线共同举办“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获奖作品乃至入围作品,没有一个是“超文本”。事实上,如今网络上优秀的人气较高的网络作品,往往都会被传统文学媒体盯上,变成白纸黑字印刷出版。这种向纸质文本毫无滞碍的转换

9、,从根本上就证明了网络文学“超文本”特性的虚幻。即使是仅仅以电子文本形式存在,网络作品也能够在网页浏览与txt文件下载阅读等格式之间、在电脑与手机与电子书阅读器之间任意转换。这越发证实了“超文本”的子虚乌有。然而,学界却痴心不改,始终将子虚乌有的“超文本”看做网络文学的真身。原因何在?这恐怕不得不归咎于学界对当代西方媒介理论的误读。十余年来,学界一直在大肆引进、宣扬各种媒介理论。麦克卢汉称“媒介就是讯息”,波斯特宣告“第二媒介时代”已然降临,米勒忧心忡忡于媒介变革对文学的地位的挤压,他们都在强调媒介对受众的操控、技术对大众生活的改造,这对向来将媒介只看做工具的中国学界造成极大的理论冲击。而几乎

10、同时,电子媒介在当代中国迅猛普及,这使所有针对媒介理论的质疑销声匿迹,而人们对传统文学的衰落的惶恐和对新媒体带来的新文学的期冀日益强烈。因而,早期以至当下的许多网络文学研究论文,普遍强调媒介、载体、技术的决定性意义,将网络的技术特征直接等同于网络文学的艺术特征,以为新技术的革新就会迅速转化为新文学的革命。近日学界对此虽有所反省,但研究主流仍将“超文本”作为网络文学的根本定性,而无视网络文学生产消费的实际。这种对新学术理论不加审视的盲目信任和滥用,映照出国人面对新技术、新文明时的震惊和无措,以及由此衍生的对科学技术的偶像崇拜一种慑于对象的强力而生发的恐惧与歆羡交织的原始拜物教情结。它首先承自新时

11、期伊始中国大陆对科学技术的渴望和期冀,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念的简化和固化;而其更深层的心理渊源则可以追溯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谓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技术的强大阴影,一开始就笼罩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头上,对科学技术的恐惧与崇拜,自此梗结在心。那些在网络文学研究领域之内或之外大声疾呼,否定技术发展会推动文学或文化革新,警告人们要警觉技术性对文学性、审美性的侵蚀的学者,也并没有摆脱这种心结,而不过是在技术决定论阴影压迫下作出的另一种应激性反应。这种“技术拜物教”,既是对技术的夸大,又是对技术的贬低。作为夸大,它强调媒体、技术的决定性意义,却忽视了社会固有文学体制、读者心理惯势等对媒体、技术的

12、反作用。作为贬低,它又往往将技术的影响局限在媒介、信息、载体、符号等上面,而忽视了技术对生产管理体制、资本流动与运作、社会财富分配等更广阔更深远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方面的影响。事实上,技术既然作为生产力,也就意味着它与物质、生产、资本、经济规律等生产关系有着密切不可分的纠缠。它不可能“独善其身”,而是深深地卷入整个社会关系当中。它对社会以及文学的巨大影响,与其说是从媒介、传播直接发动的,还不如说是带动着整个社会的生产体制、社会关系等总体进行的。麦克卢汉、波斯特等对媒介技术的重视,其真义理当在此。所以,对技术与文学的复杂关系不能作简单的直线推理,“新技术=新文学”或“新技术=文学的终结”之类的直

13、接因果推论都是成问题的。我们不妨参考福柯的“微观物理学”、“权力技术学”,从具体入微的细节入手,着眼权力与技术的复杂纠葛,而给网络文学合理定位。而所谓的“新文学”、“文学革命”的判断,也不能简单从媒介、载体形式的变化来确定,而需要更深入的考量。三、大众化不是民主化学界关于网络文学的另一个判断,是它的“民间性”。早期的著名网络写手李寻欢说过:“在我看来,网络文学之于文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文学重回民间”,“网络解决了文学之于民众的通道堡垒问题”。传统的文学生产有严格的体制,从而成为对一般民众相对封闭的专业场域,但在网络中,这些关卡统统消失,每个人,无论其身份、地位、职业、学历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

14、己的作品,这也就是所谓的“民间话语平权”。“民间性”的论断同样寄予着学界关于文学变革的希望:“民间写作”将打破僵化的文学生产体制,促进文学生产的繁荣;“文学回归民间”,将重新赋予文学原生态的艺术活力,促进文学的革新;“民间话语平权”将软化文学乃至整个文化领域的等级疆界,最终实现文化民主。而网络文学十多年来的发展,似乎确实使“民间性”成为事实。自2008年始,中国网民数量跃居世界第一,网络写作与网络阅读已经成为目前最为大众化的写作阅读模式。(11)但是,网络文学“民间性”的落实,却没有立竿见影地带来其文学观念、思想和艺术水准的进步和提升。相反,网络文学如今被人诟病的艺术水准低下、思想低俗等问题几

15、乎都与“民间性”有关。如今各大原创文学网站榜单上的作品质量明显下滑,有的推荐作品甚至连基本的文字功夫都不过关。同时,“种马”、色情、暴力、唯我独尊等种种恶俗情状在网络文学中泛滥。当然,艺术与思想的普遍庸常化甚至低俗化也可能是写作大众化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稀释效应,但令人警觉的是,这种庸常乃至低俗的趣味已经成了网络文学活动中的权威性标准,读者评判作品、作者追求写作效果,都公开地、理直气壮地以它来衡量。如此一来,“民间性”或“大众化”竟与“民主化”形成了对立,“大众化”威胁了创作的个性化、多元化。网络文学“民间性”或“大众化”的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根源在哪里?有人指斥文化工业对网络文学生产的污染腐蚀

16、,也有学者归咎于草根文化自身的民粹主义原罪,这些观点都颇有道理。但是,也许问题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来审察:将“大众”或“民间”与文化民主、从而与文化以及文学的进步相联系,这一论断真是十分妥当?学界长期以来就存在着一种文学或文化的大众化的追求,将文学或文化与最大基数的对象连接作为文学的目标,进而作为文学前进的动力或途径。该思想不仅在现代文艺传统中有深远的根源,更有深远的根源在现代政治传统中,而最确切、最权威的表达,就是毛泽东的论断:“大众的、因而是民主的”(12)。“大众化”从而在理论上成为“文化民主”以至政治民主的天然盟军、先遣队。然而,从梁启超对小说的借重,到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家对市民文学的严厉批判,我们看到这样的事实:“大众化”与民主斗争的联盟从来不是先天的既成现实,却往往只是一个落空的良好的愿望。大众化的文化产品从来不待民主而后生,无论是晚清的小说,20世纪30年代的都市文学,还是网络时代的网络文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