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星矿井机电设备选型设计》-公开DOC·毕业论文

上传人:zhuma****mei2 文档编号:137044954 上传时间:2020-07-04 格式:DOC 页数:101 大小:3.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星矿井机电设备选型设计》-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新星矿井机电设备选型设计》-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新星矿井机电设备选型设计》-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新星矿井机电设备选型设计》-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新星矿井机电设备选型设计》-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星矿井机电设备选型设计》-公开DOC·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星矿井机电设备选型设计》-公开DOC·毕业论文(10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毕业设计任务书学校:西安科技大学姓名: 日期:2013.12.1毕业设计题目:新星矿井机电设备选型设计毕业设计时间从 2013.11.17 至 2013.12.20 1. 毕业设计内容要求: 按照本矿实际资料数据来设计,技术方面的设计要科学,通过论证来判断设计的正确与否。 达到技术上可行,安全上可靠,经济上合理。 所选取的设备能满足生产需要。 综合分析成功实施矿井机电设备选型设计的对策和措施,指出实施矿井机电设备选型设计的关键因素,以及不这样做的后果。 最后简明扼要地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毕业设计(论文)必须符合“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规范格式”的要求。 (7)毕业设计图纸规范

2、。2. 主要参考资料1 本矿资料地质说明书马技字19702 张荣立、何国纬、李铎等采矿工程设计手册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3 湖南省湘潭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煤矿开采学4 湖南省湘潭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矿井开采设计5 湖南省湘潭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煤矿开固定机械6 张国枢等通风安全学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20047 湖南省湘潭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煤矿供电8 煤矿安全规程,2005年1月9 煤矿固定机械手册10 煤矿大型机电设备手册11 煤炭工业设计规范12煤矿井下供电三大保护装置整定细则3. 毕业设计进度安排阶段阶 段 内 容起止时间1收集资料2007.6.142007.8.202图纸设计 2007.8.20200

3、7.11.143修改图纸2007.11.142008.1.104编写毕业论文2008.1.102008.5.255修改毕业论文2008.5.252008.6.20指导老师(签名) _ 时间:_教研室主任(签名) _ 时间:_系主任(签名) _ 时间:_ _摘要 本设计选型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设计规范的要求。本设计选型是从煤矿提升、排水、通风、压气及井下采区供电等五方面进行选用;提升机是选用中信重型机械公司生产的TKD系列PLC电控系统;矿井排水是选用200D65型水泵;通风是选用G4-73-11型抽风机;井下供电变压器是选用KBSG型、电气开关是选用QBZ系列综合保护设备;运输是选用

4、湘潭韶力电机车厂生产的ZK7-6/250-D(I)型架线式变频电机车等新设备;在每个设计阶段中,坚持从实际出发,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提高煤矿机械化和安全装备水平;做到布局合理,生产集中,并贯彻安全生产的方针,结合本矿实际条件,考虑技术经济合理性,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安排,选用符合本矿的实际设备型号。关键词 运输设备 矿井提升 矿井通风 矿井排水 采区供电 压气设备目 录第1章 前 言1第2章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质特征221 矿区概述222 井田地质特征323 煤层特征624 水文地质9第3章 井田境界及储量1231 计算边界及水平的划分1232 储量12第4章 矿井工作制度及井型、服务

5、年限1341 矿井工作制1342 矿井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4第5章 井田开拓1551 井筒形式、数目及位置的确定1552 开采水平的划分及布置1753 方案比较确定开拓系统18第6章 井下运输2161 井下运输系统2162 采区运输设备的选择2163 主要巷道运输23第7章 矿井提升2971 立井罐笼提升方式的确定与选型计算及内容2972 立井罐笼提升容器的选择3073 提升钢丝绳选择计算3274 矿井提升机和天轮的选择计算3475 矿井提升机与井筒相对位置的计算3576 提升电动机的初选计算3777 提升系统的变位质量3978 提升设备的运动学分析与计算4079 提升设备的动力学分析与计算4

6、3710 提升电动机容量的验算45711 提升设备的电耗及效率计算47第8章 矿井通风与安全4981 水平通风系统4982 矿井通风系统的选择5083 通风机的选择计算5184 防止灾害的安全措施56第9章 矿井排水5991 矿井排水系统5992 排水设备选型59第10章 动力供应及照明68101 采区供电68102 压气供应89103 照明90第11章 矿井主要技术经济指标91第12章 结束语93第1章 前 言毕业设计是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本人在编写毕业设计书时,遵循了下列原则:1、在设计过程中,贯彻了国家的各项改革开放方针和煤炭工业的各项具体政策

7、。2、在设计中,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结合本矿资源、器材设备和技术等条件,编制出来的并符合实际的矿井设计。本矿井设计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好的优点。3、新矿井设计做到了布局合理,生产集中,系统完善,环节畅通,改进开拓部署,减少井巷工程量,特别是岩石工程量,以缩短建井工期。4、在设计中,大力进行技术创新,学习和总结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经验,结合本地实际,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高煤矿机械化和安全装备水平。5、设计时,坚持了工业广场少占农田,节约用地,并结合工程建设做到有利于农田灌溉,改造良田,改善交通和促进农业发展等原则。居民区建立在无煤地带。6、为考

8、虑矿井的发展,进行了方案比较,既做定性分析,也做了定量计算,努力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做到少花钱,多办事。7、矿井设计按照国家规定和国家批准的矿井精查地质报告的要求编制而成,并且坚持设计程序。8、设计选型标准化、通用化,以国内成批量供应的型号为依据;新技术、新工艺是采用国内试验成功并鉴定批准的。9、矿井设计的各个环节,均作了反复推敲的深入,作了细致地分析,充分考虑到了安全上可靠,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问题。10、设计贯彻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工程设计手册等技术文件编写而成。11、在编写过程中,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资料搜集不全,设计书还存在很多问题,希望老师多加批评和修

9、改。第2章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21 矿区概述211 矿井地理位置、交通情况本矿井位于永兴县复合乡境内、位于京广铁路之东,距马田圩火车站14,地理坐标东径11257001125925,北纬260616260906,面积4.52。铁路:自京广铁路马田圩火车站有煤矿专用铁路至马田煤业公司供销科集中煤仓,全长约2;矿井有自营矿山专用762轻便铁路通本井田,全长约15;公路:井田内有公路经高泉塘、芝兰冲井田及马田煤业公司总部至马田圩与107国道和京珠高速公路相联,故本井田交通尚属较方便。详见图2-1-1图2-1-1 马田矿业公司交通位置图212 地形地貌本区属丘陵区。山脉走向与地层走向(北东至南西)

10、近于一致,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海拔标高为287.4m(铁凹岭),最低点为139.5m(李家湾)。井田内沟壑纵横,但无大的地表水体,仅有源头冲、黄沙冲及梓木小溪,干旱季节常有断流现象,雨季流量:0.7462.120M3/秒。池塘、水库星罗棋布。其中107线108线间的樟冲水库为最大,蓄水量可达64万m3。213 矿区气候本区气候属亚热带温湿性气候,最高气温为38.1(1976年8月上旬),最低气温为-8.3(19777年2月上旬),每年的78月份为高温季节,最低气温在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2月份,年降雨量为1684.51986.8mm,降雨集中在48月份雨量充沛季节。810月降雨稀少,多晴天。平均

11、相对湿度80%,风向多为北北西向,最大风速25m/s。霜冻期出现在11月中旬至次年3月上旬止。地震烈度:5度。22 井田地质特征221地层情况本矿井田内出露之地层由新到老有:新生界第四系、中生界白垩系下统、侏罗系下统樟冲组、三迭系下统大冶组、古生界二迭系上统大隆组、龙潭组。现分述如下:新生界第四系(Q):分布在山坡,山麓,冲沟等低洼地带,主要为一套坡积、洪积、冲积成因的灰黄色、灰黄色亚粘土、粘土为主,其次为粉砂岩、砂岩碎块,厚度为025.00m,平均厚度为2.86m。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中生界白垩系下统(K1):分布于本井田的西南角,即95勘探线以南,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建造。主要由紫红色的粉

12、砂岩、细砂岩和砂质泥岩所组成,底部含砾岩。薄至中层状,可见12m厚的浅绿色石膏层。本井田出露厚度大于100m,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侏罗系下统樟冲组(J1z):该组地层在井田内大部分稳伏残存在老亭子断层(F10)之下,仅在95101勘探线和103107线间沿F10断层有少量出露。该组地层是一套山间盆地型的陆相沉积。中上部为中至粗粒砂岩其成份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泥质、硅质胶结。地表风化后呈米黄色的疏松状,间夹14层泥岩。下部主要由紫灰色、淡绿色、灰色的砾岩、角砾岩、含鲕粒砂岩和粉砂岩、铝土质泥岩、泥岩及煤组成,含较多植物化石。间夹不稳定的烟煤03层,厚03.51m,一般不可采。井田内有46个

13、钻孔穿过樟冲组地层,只有18个钻孔见有煤层,其中7个孔煤层可采。在10909孔取样经煤岩鉴定反射率0.791.5%,平均1.1%,井田内可见厚度为092.12m,平均31.59m,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三迭系下统大冶组(T1d):分布在井田的东部,中深部的广大地带,即F10断层上盘。为浅海相碳酸盐建造。中上部是青灰色、灰色泥灰岩夹细晶质灰岩;下部是深灰色泥灰色泥灰岩、碎屑状灰岩、钙质砂岩。风化后呈黄色、紫红色,薄至厚层状,水平层理。底部夹12层0.050.2m黄绿色的铝土质泥岩,为与大隆组分界的良好标志。石里山向斜大冶级厚度约770m。井田内最深的9919孔控制大冶组灰岩厚为360m。与下伏

14、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古生界二迭系上统大隆组(P2d):沿地层走向分布于大冶组与龙潭组之间,为一套浅海相硅质岩建造。上部为深灰色簿层状硅质岩夹硅质泥岩,具有13层(厚210cm)凝灰岩;中部是深灰色簿层状硅质岩与黑色簿层状硅质泥岩互层。下部是黑色簿层状硅质泥岩夹少量硅质灰岩,含较多动物化石。菱形节理发育,风化后呈褐黄色的菱形碎块。底部有一层菱铁质灰岩,细晶质,中厚层状,裂隙多,被方解石充填,形如网状。产海百合茎、腕足类等化石。是在隆组与龙潭组分界的良好标志。全组厚35.92201.10m,平均109.51m,与下伏龙潭组地层呈整合接触。龙潭组(P2L):地表由于F10、F7等断层的破坏,无完整地层剖面存在,仅沿井田的西北缘,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