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傻瓜》教案 长春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997503 上传时间:2020-07-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傻瓜》教案 长春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傻瓜》教案 长春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傻瓜》教案 长春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傻瓜》教案 长春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傻瓜》教案 长春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傻瓜》教案 长春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傻瓜》教案 长春版.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傻 瓜文本解读一、整体感知 本文作为屠格涅夫散文诗的代表作之一,充分体现了作家晚年创作意识的核心“孤独感”,也与作家晚年和年青一代之间的纠葛有密切关联。傻瓜一文,从这一角度看,是研究屠格涅夫晚年思想感情与社会关系的重要参考资料。 然而,对于这篇文章的旨意,如果仅停留于发掘其骂的对象和含义,或是从中寻找出作家对年青一代的复杂感情仍是不够的,还应该引导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从文章标题和它最后的结论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东西。 首先,作家把这位冒牌的评论家、危险的恶劣分子不称做“恶棍”“文痞”“帮凶”而称做“傻瓜”,这里包含着一种轻蔑。他对这种人实际上是不屑一顾的。他并不把他们当做值得认真对待的敌

2、人。同时,他也好像是在告诉读者:这种人不仅愚蠢,而且低下,在人类崇高远大的理想面前,只能称他们为一群鼠目寸光的傻瓜。在这篇文章里,作家用独特的叙述手法为他的对手刻画出一副生动如画的丑恶灵魂和嘴脸,并且揭露出这个“没头没脑的怪物”的冒牌权威和傻瓜那以唱反调来吓胆小鬼的拙劣骗术。文章调子是平静的,然而批判却是辛辣的,打击得准确有力,也咒骂得痛快,因此具有一种威慑力,使被骂者只能默默地承受而不敢出面辩驳。因为那样一来,人们就会发现,他就是那个“傻瓜”。从作品最后一句结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出,像这个“傻瓜”这样的人物何以能在社会上肆意妄为,其原因在于那是一个胆小鬼的世界。这些人(包括那群作者对之表示惋惜

3、的年轻人),之所以胆小,只为怕别人说他“落伍”,怕不能跻身潮流,捞取个人利益。胆小鬼原是自私自利者,如此而已,而凶狠恶毒的“傻瓜”权威当然是出于私利而在欺世盗名的。 整个说来,作者所描绘的是一个上上下下私欲横流的社会。在那样的社会中,“傻瓜”之类的骗子是能够得逞的。说到这里,我们便触及到了这篇作品更深层的主题。这里原来又是隐藏着作家一片忧国忧民之心。孟子在他见梁惠王时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屠格涅夫有鉴于俄国1861年改革后社会中私欲的泛滥,深感它给国家民族社会带来的危害,出于一片爱人之心,怀着他一贯所抱的人类崇高道德境界的理想,愤愤然要对这种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因此,他才会苦心孤诣,采

4、用民间口头故事的形式,写出了这篇妙文。二、问题探究 1.民间口头文学体裁的运用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民族,也因此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大师。本文在叙述中也是采用民间故事的形式,首先看开头部分“从前有一个傻瓜”几乎世界各民族的故事都是这样开始的。其次,文中傻瓜的伎俩也充分体现了民间故事的重复律,再则,惩恶扬善的对比性主题,集中的情节,简朴纯净的民间语言等等,傻瓜这篇作品真像是一篇形式上完美无缺的民间口头创作。 2.本文的语言特点 文章语言富有艺术表现力,却又极具讽刺力,行文简练,语句优雅。他的词汇丰富多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他的句子简短精悍,结构清晰,节奏和谐。许多人都曾指出屠格涅夫语言

5、的特殊魅力,对他运用语言的才能给予极高的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称屠格涅夫为“俄罗斯语言的巨匠”。高尔基说:“未来的文学史专家谈到俄罗斯语言的发展时,一定会说:这种语言是普希金、屠格涅夫和契诃夫创造的。”思考与讨论 一、“您呀落伍啦。”傻瓜凭着这样的话唬住了人们。想一想,人们为什么宁可相信傻瓜的说法,也不肯相信自己的认识?究竟谁是“傻瓜”?设计此题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课文。屠格涅夫笔下的傻瓜,实际是一个精神骗子,他利用人们谦卑求尊的心理,利用人们的虚荣心进行欺骗。“夸奖起一位知名的画家”,其人是炫耀自己懂艺术;“我今天读了一本非常好的书”,是吹嘘自己文学鉴赏水平高超

6、;赞扬自己朋友多么了不起,意在暗示与凤同翔,自己身价不俗。这些人表演的内容不同,骨子里是一样的,本来是酒囊饭袋,却硬充有识之士。话说得大,心里虚,别说在智者面前要原形毕现,就是在“傻瓜”面前也禁不住“唬”。设想一位有真知灼见的艺术评论家,一位经世识人的长者,能遭“落伍啦”一击就败下阵吗?能不坚持己见、不递辩驳之词就“得了”吗?傻瓜行骗得逞不在于他装得像,而在于那些被骗对象装得不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显示着求知过程的道德力量,盲从常常并不是因为无知,而是对自己的浅薄进行掩饰。人们道德上的这一缺憾,常造成伪权威受宠的悲剧,也是伪科学泛滥的孽根。没有求实在先,认识上的是非就荡然无存了。 二

7、、傻瓜是屠格涅夫针对当时俄罗斯文坛一些评论家只顾一味批判而不求建树的现象有感而写的。请你观察一下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人和事,并说一说,你心目中的“权威”的标准是什么?对待权威,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设计此题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学有所用,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有良好的是非观念。 是非当分明,真伪不共存,傻瓜与真正权威是敌对的。“假做真时真亦假”,傻瓜不能动摇人们对真权威的信念,便设法“唬”住被欺讹的对象。人们出于个人恩怨,尽管觉得傻瓜“凶狠”“恶毒”,到底还是夸赞起了他“头脑多聪明”“口才多好啊”!并终于承认了“他的确是个天才”!结果是,一家报社居然请那位傻瓜去主持评论专栏。不否定真正的权威,

8、不打倒真正的权威,傻瓜们如何能去大行其欺骗之道?我们对有真才实学的权威,对经过实践检验、公众认可的权威,理应尊重。精神世界、科学殿堂的真权威位尊名显,真理才能得以传播,是非才能真正分明,社会才能进步,也才断了傻瓜一类鬼魅蛊惑人心、施威行骗的途路。 尊重权威,不是一味地迷信权威,生活中确有傻瓜这样的假权威在呀!人们的认识又无不有局限性,就权威而言,他们的认识也只是个人探索所得,不可能穷尽认识的全体。至于对假权威,我们决不能让他们“唬”住,要揭露他,不能让他们的诡计得逞。看似滑稽可笑的事情,却频频在我们身边发生。有装神弄鬼的“权威”,“唬”愚昧无知的人,令其神魂颠倒;有装大款大腕的“权威”,“唬”

9、财迷心窍的人,诱其丧物破财;有装要人衙内的“权威”,“唬”攀龙附凤的人,使之顶礼膜拜;甚至搞科研的,办文教的,也鱼目混珠,有那么一些“唬”牌的货色屠格涅夫的一个小笑话,却含着大道理,真乃警世之言哪! 三、傻瓜一文得到了众多人的喜爱,它的中译本也有多种,有人把题目译为小丑,也有人把题目译为愚人。比较起来,你更喜欢哪一个题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之后,由学生个人的不同感受出发,各自述说喜欢某一题目的理由。傻,愚蠢、糊涂;愚,愚昧、蒙昧而缺乏知识;小丑,对举止轻浮或行为卑鄙的人的蔑称。教学建议 一、熟读课文之后,让学生有声有色地讲述傻瓜这个故事。本文故事性较强,可以通过这一互动环节加

10、强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叙述中进一步认识人物,体会屠格涅夫散文诗的语言之美。 二、结合课后“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领悟散文诗中寓含的深刻哲理。 三、从本册书选文角度来看,选择屠格涅夫散文诗也是为了打开学生的视野,将他们领进世界文学宝库,让他们多读经典,更好、更快地形成自己正确的世界观,因此教者要鼓励学生阅读与作者有关联的作品。 四、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活动,如: 1.鼓励学生探讨傻瓜的现实意义,不妨与当今社会某些人的某种现象做些比较,进一步认识经典文学作品的典型意义。2.学习本文之后,建议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文章改写成剧本进行排演,可以作适当的改写,还可加入根据文章创写的诗歌、插曲等,进行公开性的

11、演出。相关资料一、关于作者 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作家。出生于奥廖尔省一个贵族家庭。母亲独断专横。屠格涅夫从小目睹他家农奴遭受的非人待遇,对农奴制产生厌恶。他15岁时考入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以后又赴德国,攻读哲学等课程。在欧洲,他受到卢梭等启蒙思想的影响,与巴枯宁等人时有来往。在此期间形成他的西欧派观点。回到俄国后,在1842年底结识别林斯基,成为至交,他的反农奴制的态度更为坚决。早在大学时代他就曾尝试写诗。1843年他发表叙事诗巴拉莎,获得别林斯基的赞许。同年他认识了法国女歌唱家维亚尔多夫人,此后终生眷恋她,甚至为她而侨居国外。特写集猎人笔记(184

12、71852)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之作,使他获得作家的声誉。同期他还写了一些剧本,以村居一月最为有名。1856年第一部长篇小说罗亭问世,罗亭成为“多余人”中最具光彩的形象。1859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贵族之家给他带来第一流作家的声望。以后他把目光转向观察新的社会典型,创作出刻画“新人”形象的两部长篇前夜(1860)和父与子(1862),其中父与子是他的代表作。1867年发表长篇小说烟,通过男主人公在爱情生活上惨遭打击的体验,曲折地表达了作家在这个时期对社会政治运动所产生的悲观情绪。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处女地(1877)反映了70年代民粹派到民间去的运动。此外,中、短篇小说的创作几乎贯串在他一生的文学活动中,

13、著名的有木木阿霞初恋春潮等。晚期作品还有散文诗(18781882)。屠格涅夫被称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他的小说语言纯净优美,结构简洁严密,擅长自然风景描写,常用隐蔽手法描写人物心理。作品充满诗意的氛围和淡淡的哀愁,给人无尽回味。二、关于屠格涅夫的散文诗 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里,几乎充满着他的人生经历中积累的经验,由此升华、思考、总结而成的深邃的哲理性的语言和形象,是那么富有智慧和诗意,既给人警示、联想和咀嚼的余味,又有强烈的感染力,在愉悦、欣赏的同时,得到灵魂的净化。这与那些浅薄的、庸俗的、装腔作势的、甚至冗长无味、痞气十足的“作品”相比,无疑是一座高高的丰碑。因为它是真正的艺术品。三、胆小鬼的

14、世界傻瓜赏析 嬉笑怒骂皆文章。在傻瓜这一篇里,屠格涅夫又在骂人了,虽然骂人的方式与心满意足的人处世规条等篇有所不同。傻瓜的写作特点,在于其民间口头文学体裁。你看,这简直就是一篇来自民间的故事,它的开头是“从前有一个傻瓜”几乎世界各民族的故事都是这样开始的。接下去是平缓的叙述,达到高潮后又渐渐平缓地结束,再加一句作为结论式的收尾(这里的结尾是“在胆小鬼中间,傻瓜是活得下去的”)。民间叙事文学研究者把这称做“起始律”和“结束律”。在民间文学中,故事往往没有完整的细节描述,主要借助语句和场景的重复进行强调,而重复必定是三次。文章中,这个傻瓜便是用他的吓人战术对付了三个朋友,而这三次对答又都用的是同一

15、种写法。凭这种“三重复”,我们可以区别开民间文学和一般文学作品,这叫做“重复律”;再加上惩恶扬善的对比性主题,集中的情节,单线条,少交叉,无纠缠的结构,形象和性格的类型化,简朴纯净的民间语言傻瓜这篇作品真像是一篇形式上完美无缺的民间口头创作。 然而它却不是民间口头创作。它是屠格涅夫为了达到更好的骂人效果所做的一次天才的模仿。这位文学大师真可谓下笔成趣,写什么像什么。屠格涅夫一生创作中,运用过多种文体,诸如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多幕剧、独幕剧、喜剧、悲剧;长篇叙事诗、诗体小说、诗剧、抒情诗、散文诗;政论、回忆录、文艺批评;书信体、对话体、寓言而今,他又在写民间故事了。细察这篇傻瓜,风格上仍是娓娓道来,侃侃而谈,行文简练,语句优雅,不失屠格涅夫的一贯风采,与散文诗中的其他作品有其根本上的一致性。同时,它又独具特色,它借讲故事骂人,寓冷嘲热讽于平静的叙述之中。与乡村对话玛莎老妇人等篇章相比较,无论在环境、背景、时间、空间或是人物的语言、情感、作者本人的参与形式等各方面,傻瓜都有其与众不同的处理方法。 我们对这篇作品先做了以上这些简略的说明和介绍。作为研究与鉴赏的对象,我们不妨再通过它外在的手法进入到它所实际包含的内容中去,看看作家如此刻意安排,企图要告诉我们些什么。就作品来说,这一方面也许是比它形式上的特点更为重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