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X年农村文化建设推进文明进程调研报告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36981818 上传时间:2020-07-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8.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X年农村文化建设推进文明进程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X年农村文化建设推进文明进程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X年农村文化建设推进文明进程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X年农村文化建设推进文明进程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X年农村文化建设推进文明进程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X年农村文化建设推进文明进程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X年农村文化建设推进文明进程调研报告(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文化建设推进文明进程调研报告第一篇:加强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镇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各种新兴的文化服务、文化活动 以不同的表现形态,走进了乡里村间,大大地丰富了农民群 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 展。但也要看到,与城市文化建设相比,我镇新农村文化建 设还有待提高,为了解决*镇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和现状,总 结成功经验,找准突出问题,为下步工作提出对策建议,促 进农村文化建设,推进文明进程,特对全镇农村文化基础设 施、开展程度等有关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深入调研。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镇现有1间20XX年建的电子阅览室,2间20XX年建 的10

2、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1间20XX年建的300平方米 的文化中心,1个客家民歌协会和三个民间健身队。职业中 学、中心校等学校受*市教育局和*双重领导,师资力量雄 厚,教育文化设施齐全,学校环境优良。村级建设有5个篮球场、武教村委会的七件健身器材,使文化站开展各项文体 活动有了新的阵地。12间20XX年建的8平方米的文化书屋, 发挥着向广大农民群众传播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农业科技知识的作用。二、文化队伍建设情况*镇政府高度文化建设事业,把其纳入了当地经济建设 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之中,安排一名镇宣传委员分 管主抓文化建设工作,并配备了专职文化站站长各村委会、 各单位文化室都设有

3、兼职文化员,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上学 历,无工作报酬;各村委会、各单位相应的建立了各类组织 机构,尤其是中小学校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文化建设走在了 全镇其它单位的前列。中小学校建有一支学识渊博、素质优 良的文化队伍,该队伍常年肩负着文化传播的重任,发挥着 文化宣传作用。目前,全镇从事文体人才的人数达20余人,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学历均为高中以上,他们能结合阶 段性工作和时令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 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文化活动开展情况*镇把群众文化活动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寓教于 乐。年开展文体活动达 20余次,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三月三 文艺活动、农民职工篮球赛、中小学生

4、田径运动会、客家 民歌会、健身舞表演等。各村能够利用文化室,在节假日及 农闲时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马 岭排苗村村委会就是一个典范,能够利用文化活动室经常开 展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计划生育等知识宣传文艺活动,表演的节目都是农民自编、自导、自演,通俗易懂的竹竿舞、客家民歌、蒲扇舞、苗歌等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为深入贯 彻落实党的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和人 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文化工作,使文化建设有 新的突破,中小学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教育文化 基地作用,做到师资、教材、课时、效果四落实,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开展德育和法制教育

5、, 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第二篇:对推进小康和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我市作为*省学习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市,在“学习调研”阶段,本人严格按照“百千万”要求,开门搞 活动,蹲点搞调查,入户摸实情,调研出思路,努力做到“带 着问题下去,找到原因上来,带着课题下去,形成思路上来”。 在12月10日至30日这20天的时间里,先后到市文旅局、 文联等机关部门,深入仙女镇、小纪镇、浦头镇等镇,以及丁伙镇双华村、丁沟镇曙光村,走访20多个农户、30余人,就“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全力推进 小康建设”进行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如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 义新农村

6、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并将“繁荣发展农村 文化”作为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途径。当前,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定位清晰,目标明确, 农村文化建设迎来了难得的好机遇。就我市而言,近年来, 农村文化建设力度逐年加大,农民文化生活日渐丰富,发展 态势喜人。一是抓阵地,基本覆盖三级文化网络。坚持政府引导, 以乡镇为依托,以村社为重点,以家庭为拓展,镇、村、户 三级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基本覆盖。9个镇文化站按照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藏书10000册、活动室5个以上的 标准基本达标;249个行政村已建成面积不少于 20平方米、 图书不少于1200册、报刊杂志不少于 30种、音像制

7、品不少 于100张的“农家书屋”;不少自然村庄已确定 1-2户文化 中心户,作为村级书屋的下伸点,统一管理,便利群众。二是抓活动,不断打造文化活动品牌。按照彰显特色,打造亮点的思路,一批文化活动拿得出、 叫得响。以邵伯“民 歌”、武坚“莲湘花鼓”、丁伙“龙狮”、真武“扬剧”、 大桥“三江锣鼓”等为代表的农村特色文化活动正逐步呈现; 以宜陵的“东陵之春”、浦头的“长青之歌”和武坚的“春 到水乡”等广场活动为代表的农村主题广场文化活动板块渐 显成熟;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契 机,开展的耍龙灯、舞狮子、荡湖船、踩高跷、送麒麟、抢 财神等民俗活动吸引力日益增强;“双百”文化活动的质

8、量 和层次不断提升,已成为展示农村文化、机关文化、企业文 化、社区文化、学校文化的重要平台。三是抓服务,逐步推进文化乐民工程。坚持把文化建设的成果惠及到农村群众,切实维护他们的文化权益。“三送”下乡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达到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每 镇每季演出一场戏剧。 此外,在学校开展学生专场电影放映, 在外来人口集中的大桥等镇举办“电影放映周”。镇级文联 建设率先破题,在大桥、小纪、丁伙、邵伯等4个镇成立镇级文联,整合农村文艺力量,积极推动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 化活动的开展。传统特色文化得到挖掘和整理,公布了第一 批1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录。我市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呈现了不少特色与亮点

9、,但面对 繁荣发展的新课题,不少制约的因素和亟待破解的难题仍然 存在。一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不够牢靠,各级政府对农村 文化事业的功能和地位认识不足,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缺少行 之有效的保障和激励机制,投入不够,政策性规定不多。二 是农村文化阵地的的吸引力不够强,存在不达标、低达标现 象,一些镇文化站功能落后, 徒有虚名,一些村“农家书屋” 图书单一,无人问津。三是农村文化人才培养不够有力,专 职的怕干事,“老龄化”、“学历低”,业余的想干事,却 是“杂牌军”、“无组织”。四是农村文化活动开展不够丰 富,缺乏“造血”功能,仍然以“送”为主,缺少创新,参 与度不高,吸引力不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科学

10、发展观为指导,以育民、惠 民、富民为目标,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坚持送文化与种 文化相结合,大力实施农村文化建设四大工程,不断满足农 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一、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实施文化阵地强基工程。一 是乡镇阵地抓达标。坚持以综合性、多功能为目标,按照集 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科技培训室于一身的要 求,分批次对13个镇文化站进行达标改造升级,装备电脑、 图书杂志和教育光盘,加快形成融宣传教育、信息服务、科 学普及、文化娱乐、体育活动于一体的文化服务功能。二是村社阵地抓拓展。明年“农家书屋”建成率将达100%,在此基础上,通过镇村联动、资源共享、结对帮扶等途径

11、,拓展“书”的渠道;通过读书交流、辅导讲座等手段,提升“读” 的效果,让数十万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书香。三是家庭阵 地抓辐射。着眼家庭这一农村文化的最小单位,以热爱文化 事业、热心文化活动的老干部、老艺人、老教师为主体,在 每个村选择3-4家文化中心户,既作为村级书屋的下伸点, 也作为农村开展小型文体活动的集结点。由村统一管理、协 调,与农家书屋互动交流,共享资源,同时引导他们开展棋 牌比赛、戏曲演唱、乐器演奏等健康、有益的文娱活动,辐射乡邻,形成氛围。二、量质并举,凸显特色,实施文化活动工程。一是项 目化推进。着力以项目化的思路,引导各镇挖掘农村文化活动资源,进行整理、包装和提升,形成领导牵

12、头、专家策划、 部门运作、群众参与的格局,着力催生一批以“农民参与、 农民享受、农民快乐”为主题的项目活动群。同时,要不断 健全“文化下乡”机制,重点在“送书、送电影、送戏剧”上下功夫,并细化时间, 优化内容,活化形式,切实增强下乡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品牌化引领。不断提升“一镇一品”内涵和外延,努力 建设一批“特色文化村”、“特色文化家庭”和“特色文化 团队”,积极做响*农村文化品牌。三是立体化实施。深刻 分析我市民俗文化、历史文化、乡土文化和现代文化活动的 特质,要注重相互融合,走立体化实施和多样化发展之路。 围绕农村传统文化,以现代形式为依托,组织好家庭才艺表 演赛、农民歌咏比赛、

13、戏迷演唱会、农民书画展、田园风光 摄影展和农技知识竞赛等活动。三、以人兴文,专兼结合,实施文化人才培育工程。一 是培养一批经营有方的管理人才。加强镇文化站、村文化室 和“农家书屋”的专兼职管理人员的培训,按照“五会”要 求,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座谈和现场交流等形式,增强他 们的服务意识和经营能力。加强对镇村“文化经济人”的管 理:注重规范,即在从业资格认证、规范演出内容等方面, 管好他们的从业行为;注重引导,集中培训与分片教育相结 合,学习文化管理和法律法规知识,提升他们综合素质。注 重鼓励,在经费、场地、宣传等方面给予支持,多途径鼓励 他们为组织农村文化活动出力。二是培育一批德艺双馨的演 艺

14、人才。本着“扩大数量、发挥功能”的原则,加快镇级文 联建设,加快特色文化协会建设,采用文化研讨、技艺交流 和参观学习等形式,强化对基层演艺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 道德素质和业务技能,使他们成为丰富农村文化活动的骨 干。同时,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准入和评级机制,实行民间演 出团体人员持证上岗,并进行专家评级,实施差别化管理, 把所评等级与报酬挂钩,形成争先创优的导向,激发他们的 潜力与活力。三是培训一批技艺精湛的编创人才。利用“双 百”、农民文艺演出等活动平台,重点关注和跟踪一批扎根 农村的编创人才,并通过开展高层次培训、职称评定和城乡 互动交流等形式,让他们由“杂牌军”转变成“正规军”, 并成为名副

15、其实的“乡土艺术家”。同时,引导他们进行创 作,择优其作品参加国家和省市的文艺创作竞赛,对获奖者 进行宣传和奖励,努力让有实力、有能力的文艺编创人才脱 颖而出,并力争造就一批省市知名的农民“作家”和省市有 名的农村“新作”。四、着眼长远,固化于制,实施文化机制创新工程。一 是优化组织领导机制。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县党委要把工 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的要求,要更加主动把 农村文化建设摆到突出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领导精力、工作安排和政策措施上实行倾斜,并与经济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 门联动、群众参与”的格局。要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建设与发 展的

16、协调、联席议事和项目分工等制度,集中研究解决在规划、投入和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推动农村文化的持续稳 定发展。二是强化投入保障机制。要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财政 的主导作用,把文化建设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的同时,强 化跟踪监督,并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要设立农村文化专项 资金,保证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运行和维护的资金要求。 同时,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文化发展, 引导基层通过广告冠名、集资赞助和项目筹资等方法和手 段,不断拓宽农村文化活动的经费。 三是硬化考核评价机制。 要健全规范易行的考评机制,形成百分考核细则,把农村文 化建设目标任务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 纳入镇村目标责任制的考核,纳入新农村建设和文明村镇创 建的考核,纳入干部实绩的考核,硬化要求,细化目标,量 化分值,形成政策导向,激发各方活力,确保农村文化建设 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