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6938290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辽宁省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辽宁省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辽宁省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辽宁省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钟 试题分数:150分卷I 阅读题 (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清宫书画的鉴藏中国宫廷书画收藏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魏晋开始,个人书画创作开始风行,宫廷对书画作品的收藏随之发展。南朝政权更迭迅速,宫廷藏品几乎成为末代帝王的随葬品。隋唐时期国家一统,加上帝王的喜好,天下书画名品源源进入皇家“秘府”,然而“安史之乱”则使自太宗朝积累起来的唐内府书画藏品“耗散颇多”。宋代内府书画收藏在徽宗时达到鼎盛,宣和画谱宣和书谱是其辉煌的见证,然“靖康之变”,宣和内府中的书画收藏全部散失。元代宫廷收藏在文宗

2、朝也曾相当可观,后来则每况愈下。明代宣宗、宪宗、孝宗三朝的书画收藏之盛甚至不亚于宋代宣和与绍兴两朝,但松懈的管理使藏品不断流失,后期更将书画作为发给官吏的薪金,即所谓的“折俸”。书画收藏历来有官、私收藏(即皇家内府与民间私人收藏)两个方面,又总是时聚时散,官私递藏。清代皇室书画收藏不仅远胜于私家收藏,而且为前朝各代所不及。明末清初之际,流散在各地的书画已有一部分为清室所收集,后来梁清标、高士奇、安岐等许多著名私人鉴藏家的藏品亦陆续归入内府。臣民对帝王的进贡也是清宫书画收藏的组成部分。逢年过节、万寿大典或外出南巡,臣工往往多有贡献,其中又以进书画、文玩较为讨喜。清自入关后经四代积累,宫廷书画收藏

3、在乾隆朝蔚为大观。在清宫书画收藏中,“三希堂”与“四美具”有着标志性的意义。王羲之的名迹快雪时晴帖原放在乾清宫,此为皇帝之正式寝宫。王献之的中秋帖则置于御书房。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一年(1746)得到王珣的伯远帖后,遂在自己办理日常政务的养心殿居所中辟专室存放这三件晋人名迹,并名之为“三希堂”。他为此写有三希堂记,认为这三件书迹不仅是中国书法的“稀世之珍”,而且是历经宋、金、元诸代皇室收藏的“内府秘籍”,三帖的重聚因此就有了非凡的意义。所谓“四美”,即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和传为宋李公麟的潇湘卧游图蜀川胜概图九歌图。乾隆年间,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艺术品搜集行动中,这四件名品相继进入清宫,至乾隆十一年夏,

4、“四美”重新团聚。乾隆皇帝后特在建福宫花园静怡轩辟出专室存放“四美”,并命名曰“四美具”,御题“四美具”赞,一再强调“剑合珠还”之意。此时,存世的唐、宋、元、明名画几乎收 罗殆尽。这是继宋徽宗宣和内府后最全的一次汇集。据秘殿珠林石渠宝笈记载,乾清宫、重华宫、养心殿、御书房为古书画收藏最集中的殿阁。清内府所藏的书画作品曾经专人鉴定,尤其是乾隆朝,更进行了全面整理与分类编目,数次组织书画名家和鉴赏家对藏品进行鉴定和品评,区别上等、次等,并分详简著录。其成果体现在奉敕编纂的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正编、续编、三编。全书的编纂过程前后长达74年之久,共收录上起魏晋、下至清代中期近两千年书画作品一万多件。(节选

5、自郑欣淼清宫书画鉴藏、佚存与研究述评,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宫廷书画的收藏是从汉代开始的。魏晋时期,宫廷书画的收藏随着个人书画创作的风行而发展。B政权迅速更迭使南朝宫廷书画藏品几乎成为末代帝王的随葬品,“安史之乱”使唐代宫廷书画藏品散失了很多,“靖康之变”使宋宣和内府的书画藏品大量散失。C宫廷书画的收藏,宋代在徽宗时最盛,元代在文宗朝颇为可观,明代则是宣宗、宪宗、孝宗三朝兴盛,而清代在乾隆朝蔚为大观。D清代宫廷书画的藏品,有清室收集流散在各地的,有著名私人鉴藏家的归入,也有臣民的进贡。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书画收藏有官藏和私藏两个方面,官藏在

6、很多朝代曾出现过兴盛时期,而最为壮观的则是清朝。B很多朝代宫廷书画收藏的鼎盛时期一般都有标志性藏品,如宋代的宣和画谱和宣和书谱,清代的“三希”和“四美”。C乾隆认为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的重聚意义重大,因为这三帖既是中国书法的“稀世之珍”,也都曾是宋、金、元诸代皇室收藏的珍品。D乾隆年间,皇室开展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艺术品搜集行动,“四美”正是在这次行动中陆续归入内府,重新团聚,被存放在建福宫花园静怡轩。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明时期宫廷书画收藏都曾经相当可观,但对存世的藏品进行收集的完整度不如宋徽宗宣和内府,而清宫对存世的名品收集得比较完全。B书画收藏总是时聚时散,

7、官私递藏。官藏兴盛,私藏相对衰落,比如宋宣和年间、清乾隆年间,官藏鼎盛,私藏相对就要寥落。C很多朝代皇家书画的收藏在其达到顶峰后就逐渐衰落了,像元代、明代,清代也是如此,乾隆朝之后,大量重要藏品或因战争,或因管理松懈而散佚。D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是皇帝下令编纂的,工程浩大,历时74年,对清室的书画藏品进行了分类编目,还有书画名家和鉴赏家的鉴定。二、古典诗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除南清河太守。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从此牧畜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平原郡有妖贼刘

8、黑狗,构结徒侣,通于沧海。琼 所 部 人 连 接 村 居 无 相 染 累 邻 邑 于 此 伏 其 德 郡 中 旧 贼 一 百 余 人 悉 充 左 右 人 间 善 恶 及 长 吏 饮 人 一 杯 酒 无 不 即 知琼情清慎,不发私书。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事归。五月初,得新瓜一双自来送。颖恃年老,苦请,遂便为留,仍致于听事梁上,竟不剖。人遂竞贡新果,至门间,知颖瓜犹在,相顾而去。每年春,总集大儒卫顗隆、田元凤等讲于郡学,朝吏文案之暇,悉令受书。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郡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曰:“

9、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在郡六年,遭忧解职,故人赠遗,一无所受。初琼任清河太守,裴献伯为济州刺史,酷于用法,琼恩于养人。房延佑为乐陵郡,过州,裴问其外声,佑云:“唯闻太守善,刺史恶。”裴云:“得民誉者非至公。”后有敕,州各举清能。裴以前言,恐为琼陷。琼申其枉滞,议者尚其公平。迁左丞,行徐州事。徐州城中五级寺忽被盗铜像一百躯,有司征检,四邻防宿及踪迹所疑,逮系数十人,琼一时放遣。寺僧怨诉不为推贼,琼遣僧,谢曰:“但且还寺,得像自送。”尔后十日,抄贼姓名及赃处所,道俗叹伏。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估往还

10、,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后为大理卿而齐亡,仕周为博陵太守。 (北齐书卷四六苏琼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琼所部人连接/村居无相染累/邻邑于此伏其德郡中/旧贼一百余人/悉充左右/人间善恶及长吏饮人一杯酒/无不即知B.琼所部人连接/村居无相染累/邻邑于此伏其德/郡中旧贼一百余人/悉充左右/人间善恶及长吏饮人一杯酒/无不即知C.琼所部人连接村居/无相染累/邻邑于此伏其德/郡中旧贼一百余人/悉充左右/人间善恶及长吏饮人一杯酒 无不即知D.琼所部人连接村居/无相染累/邻邑于此伏其德郡中/旧贼一百余人/悉充左右/人间善恶及长吏饮人一杯酒/无不即知5.下列对文中加点

11、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事,犹“致仕”,指古代官吏因年老或疾病而退休家居。源于周代,汉代以后形成了制度。B.郡学,指郡国的最高学府。汉代时设立,讲授五经,与太学一起成为全国的两级文化中心。C.遭忧,犹“丁忧”,特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丁忧期间,仕宦的官员必须解官去职,守丧三年。D.各举清能,指州郡根据当时选拔官吏的制度察举制,对孝顺廉洁的人才考察后予以推荐。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琼重视社会治安,办案认真细致,治内清明太平。他不仅善于快速破案,还能控制盗贼,为我所用,使治下的百姓无抢掠之忧,郡界安定。B.苏琼清正审慎,严于律己。他留下赵

12、颍的新瓜,却置梁上并不剖食,打消其他人竞贡的念头;他在南清河郡六年后去职,没有收受任何馈赠。C.苏琼理政持平公正,一心为国为民。他在郡内大兴儒学,命令郡中官吏在公务之暇都去读书;他不因执政理念的不同而构陷济州刺史裴献伯。D.苏琼关心人民疾苦,敢于为民请命。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5分)(2)寺僧怨诉不为推贼,琼遣僧,谢曰:“但且还寺,得像自送。”(5分)(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8-9题。(11分)水亭偶成 朱瞻基临流亭馆净无尘,落涧流泉处处闻

13、。半湿半干花上露,飞来飞去岭头云。翠迷洞口松千个,白占林捎鹤一群。此地清幽人不到,惟留风月与平分。8赏析颔联“半湿半干花上露,飞来飞去岭头云”。(5分)9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小题2分)(1)三岁为妇, 。 ,靡有朝矣。(诗经 氓)(2) ,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屈原离骚)(3)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 。 (庄子逍遥游)三、传记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1928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在乡下住了七年

14、,周遭大量的动植物使他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变得相当敏锐,无意中为日后成为诗人播下了感性的种子。余光中从十二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习读古文。这个少年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整个青年时代,余光中热切寻找着一些“精神上的家人”。除了济慈,余光中的“精神家人”还有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雪莱、凡高、王尔德等。大学毕业后没过几年,余光中被公费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余光中非常喜欢美国西部的民歌、南部的蓝调以及新生事物摇滚乐。特别是摇滚乐,甚至影响了他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西方摇滚乐,并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连余光中自己也没想到,后来他的这些诗

15、歌被杨弦拿去谱了曲,继而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余光中回忆说,当时杨弦来找他,希望能授权他来谱曲,然后他就把余光中的八首诗谱了曲。1971年至1972年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他回忆说,当时二十分钟一气呵成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而诱导因素就是耳闻“文革”惨状,担心自己再也回不去大陆的愁思。”事实上,乡愁之类的诗余光中至少写了二三十首。后来乡愁在大陆被选入教科书,电视台也用,很多人会背。余光中自嘲说:“它好像变成一张名片,这张名片大到把我的脸遮住了。”在台湾,情况也差不多。在当时的环境下,余光中的这首乡愁简直就是华语诗坛上的一个绝响。对此,夏志清曾经在论文中如此解读:余光中所向往的中国并不是政治意义上的,而是唐诗中洋溢着“菊香与兰香”的中国。1988年,古稀之年的余光中却出版了第二卷诗选。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余光中说:“以前所想到能入诗文的题材比较少,我写的最热烈的诗文是自述,就是写我是什么样的人。以前我讲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教师资格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