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中学、、、大连市二十四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6937455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中学、、、大连市二十四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辽宁省、中学、、、大连市二十四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辽宁省、中学、、、大连市二十四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辽宁省、中学、、、大连市二十四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辽宁省、中学、、、大连市二十四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中学、、、大连市二十四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中学、、、大连市二十四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唐代乡村社会的权力网络在唐代官府的文书格式中,“尚书省下于州,州下于县,县下于乡,皆曰符。”这意味着,乡在中央政府看来就是最低一层的管理层级。但是“乡”的地位,在唐代也有比较大的变化。武德七年,唐朝律令规定:“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四邻为保。”其中对乡里地位,没有明确说明。通典则提到:“大唐百户为里,里置正一人;五里为乡,乡置耆老一人。贞观九年,每乡置长一人,佐二人,至十五年省”。由此可见唐初延续了汉魏以来的“乡官”之制,里正(阅读微博:里正,又称里君、里尹、里宰、里有司

2、等。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的一种基层组织,主要负责掌管户口和纳税,明代改为里长。唐朝也有里正一职,负责调查户口,课置农桑,检查非法,催纳赋税)、耆老或者乡长都算是正式(或比照)的官府成员。但是随着承平日久,到贞观十五年,就不得不废罢“乡长”及属官(佐),废除了乡官之制。“乡长”及乡的建制虽然废除,但是县以下的地域仍然需要管理,“乡”作为区块名称仍得以继续存在。只不过将管理“乡”的权力转到了“里正”身上。“里正”一词也逐渐转变为职务名称。“里正”成为乡领导的称呼的同时,“里”本身却逐渐消失,取代“里”地位的则是村。唐初的乡里制,在贞观十五年以后就逐渐向乡村制转化。“乡”和“里”都是设计概念,由上至下加

3、以推行,试图把县以下地域的居民纳入一个统一网络当中。但是这种由“五”“百”之类整数所构成充满结构感的设计规划,却很难与乡村居民的居住实情相吻合。由非正式纳入官府序列但又受官府严密掌控的“乡”直接面对自然形成的聚落“村”成为相对合理的选择。在赋役征派过程当中,乡村社会中的权力网络得以高效运转起来。当然,乡村文化习俗活动、纠纷调解等等也都是乡村权力运作的载体,但是最基本的运作模式还是通过赋役征派而得以展现。唐代里正的四项职责“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当中,最关键也最重要的就是“催驱赋役”。官府为了尽可能多和快地取得赋役收入(包括劳力),多倾向于直接派人下乡征收选派。其正常程序为“刺

4、史下文帖付县,县令付案,案司出帖,分付里正”,而里正常常借机谋私,“赤帖怀中藏却,巡门掠敛一遍”在乡村中造成“忽闻扣门急,云是下乡隶”的惊恐局面。在由县级官员主导而成的乡村社会权力网络中,里正、村正这样的基层实际管理者成为重要的网络节点。经由里正、村正的上传下达、左右协调,权力网络得以运转并最大程度地为朝廷管理县以下地域。对村民来说,里正、村正代表国家意志对乡村百姓进行管理;对朝廷来说,里正、村正生活在乡村社会当中,是村民的一部分。所以他们处于一个微妙的境地,既不敢也不想与朝廷对抗,又不能完全站在朝廷的立场。从朝廷的角度,既不得不依赖于他们,又经常借机加以惩处打压。里正、村正处于乡村社会事务、

5、经济事务的中心,上下有事均责成在他们身上,是朝廷、州县和村民的交汇点。1下列对唐代“乡里”的认识,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 被唐代中央政府看作是最低一级的管理层级,但“乡”的地位在唐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B到了贞观十五年,“乡”作为区块名称不存在了,乡官之制被废除,而赋予里正以管理“乡”的权利。C贞观十五年后,乡里制逐渐向乡村制转化,官府直接面向“村”,而不是面向“乡” 成为相对合理的选择。D“乡”“里”作为一种设计概念,是自上而下推行的,很难与乡村居民的居住实情相吻合。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示,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的官府文书由尚书省下发到州,州再下发到县,现在下发到乡,乡,最后

6、下发到村,都称为“符”。B虽然乡村文化习俗,活动纠纷调解等也是乡村权力运作的载体,但乡村权力最基本的运作模式并不是由他们展现的。c按照乡村权力运作的程序,官府催驱赋役的具体实施要落到里正身上,这给了里正的机会。D对朝廷来说,里正、村正作为基层实际管理者,既是不得不依赖的对象,又是需要经常借机惩处打压的对象。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县以下地域的管理结构由早期人为设计的乡里制逐渐转向了相对自然形成的乡村制。B赋税正派是乡村权力展现的最主要的渠道,也是唐代里正最关键重要的职责。c赤铁怀中藏却,巡门掠敛一遍”、“忽闻扣门急,云是下乡隶”,表明里正常借机谋私在乡村中,造成

7、了惊恐局面。D乡村社会权力网络有县级官吏主导而成,而村正、里正是这一网络中上下沟通的重要节点。里正、村正虽是村民的一部分,但他们是站在朝廷的立场上,代表国家意志对乡村百姓进行管理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孙丕扬,字叔孝,富平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历按畿辅、淮、扬,矫然有风裁。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万历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守诸府。以严为治,属吏皆惴惴。按行关隘,增置敌楼三百余所,筑边墙万余丈。录功,进右副都御史。中官冯保家在畿内,张居正属为建坊,丕扬拒不

8、应。知二人必怒,五年春引疾归。其冬大计京官,言路希居正指劾之。诏起官时,调南京用。御史按陕西者,知保等憾不已,密讽西安知府罗织其赃。知府遣吏报御史,吏为虎噬。及再报,则居正已死,事乃解。起应天府尹。召拜大理卿,进户部右侍郎。十五年,河北大饥。丕扬乡邑及邻县蒲城、同官至采石为食。丕扬伤之,进石数升于帝,因言:“今海内困加派其穷非止啖石之民也宜宽赋节用罢额外征派有诸不急务损上益下以培苍生大命。”帝感其言,颇有所减罢。寻由左侍郎擢南京右都御史,以病归。召拜刑部尚书。丕扬以狱多滞囚,由公移牵制。议刑部、大理各置籍,凡狱上刑部,次日即详谳大理,大理审允,次日即还刑部,自是囚无淹系。寻奏,帝报从之。已,条

9、上省刑省罚各三十二事。帝称善,优诏褒纳。自是刑狱大减。有内监杀人,逃匿禁中。丕扬奏捕,卒论戍。改左都御史。丕扬以白首趋朝,非荐贤无以报国。先后推毂林居耆硕,帝雅意不用旧人,悉寝不报。丕扬齿虽迈,帝重其老成清德,眷遇益隆。而丕扬乞去不已,疏复二十余上。既不得请,则于明年二月拜疏径归。家居二年卒,年八十三。赠太保。天启初,追谥恭介。敌楼:城墙上御敌的城楼,即谯楼。言路:言官。公移: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公文的总称。 (选自明史孙丕扬传)4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海内困/加派其穷/非止啖石之民也/宜宽赋节用罢额外征派/有诸不急务/损上益下/以培苍生大命B今海内困/加派其穷/非止啖石之民也/宜宽赋

10、节用/罢额外征派有诸不急/务损上益下/以培苍生大命C今海内困加派/其穷非止啖石之民也/宜宽赋节用/罢额外征派有诸不急务/损上益下/以培苍生大命D今海内困加派/其穷非止啖石之民也/宜宽赋节用/罢额外征派有诸不急/务损上益下/以培苍生大命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古代男子15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是古人成年后,在本名之外另取的一个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B“刑部” 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是“六部”之一。从隋朝开始设置,历代沿袭,清光绪时更名为“法部”。C“赠官” 是指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者本人死

11、后追封爵位官职,所赠的官职一般比该人生前的官职高。如“赠太保”。D文中出现多个表示官职调动的词,如“擢”“进”表示提拔、升官,“罢”表示罢免官职,“起”“拜”表授予官职。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丕扬不畏权贵,仕途坎坷。他曾力弹权臣高拱,后又拒绝张居正为冯保健牌坊的要求;他因得罪高拱、张居正等而被人诬陷落职。B孙丕扬治政严厉,善改弊垢。在保定各府做巡抚时,属下官员多惮畏他;任刑部尚书时,他对刑部时,他对刑部、大理寺进行改革,改变了狱多滞囚的状况。C孙丕扬关注民生,为官清正。黄河以北发生饥荒,他建议皇帝停止那些额外的征派;他年老时,皇帝还看中他老成清德,给他的

12、待遇更加隆重。D孙丕扬心系国家,受帝挽留。他年老上朝时仍以举贤荐明来,报效国家,他先后二十多次上奏请求致仕离去,但均未得到皇帝批准。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御史按陕西者,知保等憾不已,密讽西安知府罗织其赃。(5分)(2)先后推毂林居耆硕,帝雅意不用旧人,悉寝不报。(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夕望江桥示萧谘议、杨建康、江主簿南朝梁 何逊夕鸟已西度,残霞亦半消。风声动密竹,水影漾长桥。旅人多忧思,寒江复寂寥。尔情深巩洛,予念返渔樵。何因适归愿,分路一扬镳。【注释】巩洛:河南洛阳一带,此处代指京城。8这首诗的三四两句,有

13、人评论“句法妖娆,颇有出奇之处”。请简要赏析“句法出奇”在哪里?(5分)9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 , 。”的语句,说明人们已忘却战败历史,表达了自己的沉痛之情。(3)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夸张的笔墨写出冰冻百丈、气势磅礴的边塞冬景的语句是“ , 。”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

14、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巴图王爷刘国星草原牧民说,巴图王爷的宝马能追上白毛风。巴图王爷听后说,那就叫它千里追风驹吧!草原牧民还说,巴国王爷的宝雕弓能射尽天上的大雁,只不过王爷心肠软罢了。一骑挟尘而至,皇帝有旨,要巴图王爷三日内进宫见驾。巴图王爷知道,朝廷终究还是打他宝马良弓的主意了。适有谋士进言,欲进兵中原,劫地掠物。巴图王爷严词拒绝:“吾等演练兵马,不过是强身健体、保求平安罢了。焉能让天下生灵涂炭!”部众再不敢言。“备马!”巴图王爷大喝一声,披挂齐整,背上宝雕弓,跨上千里追风驹,像一道黑色的闪电射向草原的边缘。第三日早朝,巴图王爷浑

15、身水洗似的,准时现身朝堂。皇帝走下龙椅,扶住巴图王爷说:“卿来京城,朕心甚慰!分别日久,思卿心切也。哈哈哈哈。”巴图王爷三天三夜,人不离马,马不离鞍,早已筋疲力尽,但仍跪倒在地,山呼谢恩,久久也不起身。午门外,千里追风驹已力竭倒地,吐血而亡。早朝议罢,皇帝和众大臣领巴图王爷来到演兵场。秋高气爽,雁阵行行。皇帝指指天空中的雁阵,对巴图王爷说:“卿善射,何不与侍卫满达赛射以助兴?”巴图王爷点头称“喳!”,内心踌躇:若胜了,正好灭灭皇帝的威风;若败了,那我蒙古人岂不威风扫地?众大臣都以为是比赛助兴而已,谁知皇帝又说:“比赛赌什么?”满达斜着眼睛,躬身向前说:“陛下,小人愿以项上人头和王爷一决高下!”皇帝春风满面,眼望巴图。巴图王爷拱拱手:“悉听尊便!”巴图王爷和满达签了生死状。空气一下凝固了,偌大个演兵场只听见人的呼吸声和大雁翅膀的扑梭扑梭声。巴图王爷取过宝雕弓,拈弓搭箭,“嗖”一声,箭扶风声,直飞雁阵。谁知,满达也“嗖”一声发出一箭,竟后来居上,射掉王爷的箭,仍不坠,余劲儿射落一只大雁。众齐呼好,兵丁来报,巴图王爷射空。满达胜。第二阵满达先射。满达斜眼看看王爷,“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教师资格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