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海林市高中生物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6933904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海林市高中生物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黑龙江省海林市高中生物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黑龙江省海林市高中生物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黑龙江省海林市高中生物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黑龙江省海林市高中生物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海林市高中生物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海林市高中生物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课标点击】、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重点和难点: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导入设计】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教师:地球是生命的摇篮,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上有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还有各种生物,成为适合人类生存和繁衍的环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但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向生物圈索取资源的数量和速度剧增,同时向环境排放的废物也远远超过生物圈的自净能力,造成了许多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一章第2节的内容,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自主

2、探究】知识点观察与思考归纳与结论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根据平时的积累或者利用网络查阅当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哪些?分析图,想一想,这些环境问题会不会影响我们个人的生活?反之,我们个人的行为,对这些环境问题的形成有没有影响?当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_、_、_、_、_、_和_等。小组讨论得出结论:_。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阅读课本中的“思考与讨论”思考下列问题:红树林的消失,将会影响多少生物的生存发展?又将怎样影响周边其他生态系统?这对人们的生活又有怎样的影响?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科学家一般概括为以下三方面:一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_;二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_三是

3、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_;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阅读课本p思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哪些?我们保护好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什么?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_和_两大类。就地保护是指_例如:_易地保护是指_例如_。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_ 例如_等。保护生物多样性,还要_。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通过资料或互联网了解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对我们有什么重要意义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_。可持续发展对我们的重要意义:_。【教材精讲】一、关注全球性生态问题1生态环境的特点:具有全球性,主要原因是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2生态环境问题的种类:(1)温室效应(主要内容见第五章第三节) (

4、2)酸雨形成原因:主要是硫的氧化物溶于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使雨水的pH小于5.6,它包括雨、雪、雹、雾等降水过程。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森林火灾等。危害:酸雨可直接危害植物,造成森林受害和农作物减产;还能使土壤、水域酸化,建筑物腐蚀,金属腐蚀等;酸雨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防治措施: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使用脱硫煤;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3)臭氧层破坏形成原因:人类活动中产生的氮氧化物和氟利昂增多。危害:导致人患皮肤癌等疾病;农作物减产。防治措施:减少氮氧化物和氟利昂的排放。 (4)水(海洋)污染生活污水、工业污水进入水体,海洋运输时石油泄露和倾倒

5、污染。表现:富营养化。结果:若表现在海洋中称赤潮;表现在湖泊等淡水流域称水华。(5)土地荒漠化原因:植被破坏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如草原的过度放牧,草原植被破坏,有益动物大量减少,病虫害严重,使草原植被退化,原始森林和防护林被破坏。后果:沙尘暴遮天蔽日,毁坏力极强。治理措施:合理利用和保护现有资源;部分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大量营造草场、灌木林和防护林,以林护草,草林结合。(6)生物多样性锐减原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外来物种入侵:是指某物种从它的原产地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人们把在新侵入地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对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

6、重危害的外来物种称为侵入种。外来侵入种一般会破坏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生态平衡,使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即引发生态危机。二、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1.生物多样性(1)概念:指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2)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层次内容性质遗传多样性基因、基因型物种内不同种群的遗传变异物种多样性生物种类的丰富度不同物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群落、栖息环境不同生态系统(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包括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值和美学价值。间接价值:野生生物的间接价值是指它具有重要的生态

7、功能。如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等。潜在价值:指目前人们还不清楚,但肯定具有的巨大的使用价值。一种野生动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一个基因库就消失了,就无法再生,它的各种潜在的使用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4)形成:物种多样性是生物进化与自然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存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主要指建立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这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2)易地保护:从原地迁出,在异地建立植物园、动物园或濒危动物繁育中心。(3)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根本。(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现代观点:避免盲目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8、。避免禁止开发和利用,坚持合理的适时、适量的开发和利用。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物质基础,对生物进化和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4.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例题精析:例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A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森林植被的破坏B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了氟氯烃制冷剂C解决酸雨问题的主要措施是大量植树造林D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9、解析 B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导致大气中的CO2含量增加;人们大量使用氟氯烃制冷剂,产生的氟利昂使臭氧层出现空洞;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煤炭、石油等的大量燃烧释放出SO2等气体,所以解决酸雨问题的主要措施是减少煤炭、石油等燃料的燃烧;水中N、P含量过高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使藻类大量繁殖,形成赤潮或水华。例保护生物多样性应采取哪些层次的保护战略和措施()基因细胞组织物种生态系统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及保护地球上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而保护生物多样性

10、就应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措施。答案:例3哪一措施最可能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相符合()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少于消费者的能量C农田从收获中输出的氮素多于补充的氮素D农田施用无机氮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解析: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破坏环境、不影响可再生资源的再生过程来发展生产、发展经济的原则。如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应是采伐量小于或等于森林的生长量,至少要做到砍多少种多少,不能光砍不种;在农业生产中,从土壤中收走多少矿质元素就必须补充多少矿质元素,否则土壤就会越来越贫瘠,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人工鱼塘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高密度养鱼时生产者的能量肯定会少于消

11、费者的能量,但可以人工补充能量来维持(如投放食物等)。在农田中,农作物对氮肥的需要量远远大于农田生态系统中固氮生物的固氮能力,必须施用大量的无机氮肥才能保持农业生产的高产稳产,这与可持续发展是不矛盾的。答案:C【达标训练】1、破坏臭氧层的主要污染源是( )A.工业、家用炉灶燃烧矿物燃料 B.有关金属冶炼工业排放的废气C.汽车尾气 D.工业生产及家庭广泛使用的电冰箱、空调释放的氯氟烃化合物2、下列哪项不属于野生生物资源的直接使用价值( )A.药用生物资源 B.是重要的工业原料C.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D.为人们提供各种各样食物3、某滩涂是丹顶鹤的栖息地之一,在该滩涂建立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 )A.对丹顶鹤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就地保护 B. 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C.将丹顶鹤迁入保护区进行易地保护 D.防止滩涂生态环境的污染4、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全球气候变化 粮食短缺 臭氧层破坏 土地荒漠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教师资格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