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课题研究实施计划方案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6932972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课题研究实施计划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课题研究实施计划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课题研究实施计划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课题研究实施计划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课题研究实施计划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课题研究实施计划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课题研究实施计划方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一)课题背景在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诸多因素中,网络的影响成了影响未成年人心理、生理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1995年,尼洛庞帝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写道:“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由此吹响了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网络影响人们生活的号角。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一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上网用户中15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仅占0.3。截至2004年12月底,我国上网人数已从1995年的7000多人,发展到9400万人。在上网人群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17.3%, 即目前我

2、国有1600万未成年人在使用互联网。可见,网络用户中未成年人所占的比例正在大幅度的攀升,网络传播对他们“和谐素质”的培养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正处于社会化关键期的青少年,其消极影响亦不容低估。网络传播在使未成年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心灵污染”。(二)研究意义当前,网络不仅是一种时尚和潮流的象征,更是一个国家整体科技水平甚至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2005年,我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人的“和谐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也是全面提高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过程。未成年人是重要的社会成员,他们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中

3、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是针对目前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的重大决策。因此,研究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影响成了刻不容缓的课题。网络既然是一把双刃剑,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也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1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的积极影响第一、互联网为未成年人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空间。第二、互联网为未成年人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第三、互联网有助于未成年人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第四、互联网有助于拓宽未成年人的思路和视野,加强未成年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未成年人的社会参与度,开发未成年人在的潜能。2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

4、响丰富多彩的互联网极丰富了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同时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也充斥其间,给未成年人的思想成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社会的“失控”,导致未成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失。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可塑性强,容易受到外来思想的冲击。网络互动,使一些消极的价值观和腐朽的文化造成思想混乱的颓废,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比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还要大。如网络迷信的泛滥,使许多还不具备正确判别某些复杂事物能力的未成年人深受其害。未成年人的权威崇拜还可能因此由传统的“长辈权威”向“网络权威”转移。师长和社会团体的功能弱化,因为网络所虚构出来的新英雄、新偶像比现实的权威偶像更富有吸引力(如

5、网络游戏中的侠客、互联网黑客等),随着网络的大众化,网络黑客也越来越常见,并且成为不少为成年人网迷的崇拜偶像。但是这些新英雄、新偶像所传达的价值标准和社会规却往往是暴力、征服、唯我独尊、兵不厌诈、投机取巧等有悖于社会规的错误观念,这就容易造成未成年人标准紊乱、丧失社会责任感、产生角色认同危机或发生角色混淆。所以,研究并充分认识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的影响,确定科学可行的疏导方法,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意义重大。W,U_2:S2k0二、课题概念界定1、“网络环境”是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个多媒体计算机物理上互联,依据某种协议互相通信,实现软、硬件及其网络文化共

6、享的系统。环境总是与一定的空间或围有关,有大有小。从小的角度看,网络环境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种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从大的方面去理解,网络环境可以包括整个虚拟的现实的世界。也就是说,网络环境不仅仅是指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发生作用的地点,还可以包括学习氛围、学习者的动机状态、人际关系,教学策略等非物理形态。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网络环境更多的是指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的组合。2、“未成年人”从出生到18周岁以下的公民都属于未成年人,这里指我校所有的在校小学生。3、“心理素质”肖汉仕教授这样解释: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及个性心理结构中所具有

7、的状态,品质与能力之总和,其中包括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智力方面是指获得知识的多少,也指先天遗传的智力潜能,但我们主要强调心理潜能的自我开发与有效的利用,在非智力方面,主要指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个性心理品质的优劣,心理能力的大小以及所体现出的行为习惯与社会适应状况。市中小学心理教育课题组研究认为: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核心因素,是使人的素质各部分联系起来成为能动发展主体自身的部根据。也有一些心理学家认为,除智力因素以外,决定和影响人活动的一切非智力因素都可以称为心理素质,亦即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各种活动的心理条件的总和。因此,对心理素质做如下界定: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

8、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三、课题研究目标及容(一)研究目标借助少先队工作的平台,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通过对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归纳出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影响的主要因素,从而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加以引导,教育学生要认识遵守网络道德,维护网络社会秩序,是每个学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的自尊、选择、判别等能力和批判意识,教给学生掌握辨别真假信息的标准和方法,使他们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大潮中,去伪存真,自觉抵制那些庸俗、低级、劣质、反动信息的侵蚀和诱惑,从而避免种种困惑、失落与盲

9、从。(二)研究容1网络环境有哪些主要特点?2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心理素质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如何利用网络环境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4矫正因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具体措施有哪些?5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的优势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思路(一)研究的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为主,调查法、观察法、跟踪法和经验总结相结合。1对学生上网情况做具体的调查与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网上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对学生上网的人数、容、时间、场所等情况做充分的调查。了解学生的网络行为、网络语言、网络心理,了解网络信息对学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影响状

10、况,为课题研究提供决策依据,确保学生网络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通过调查了解学生想什么、做什么、要什么,丰富我校的容(.txtsfx.),实现电子化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在真实世界和网络世界中做个文明人、健康人、聪明人、现代人,构建健康的精神文化。3、重点研究如何利用少先队工作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中,利用学科教学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习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二)研究思路1充分利用学校心理辅导体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使学生以正确的心态接受网络教育。各科教师在教学中履行好班集体领导的角色,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运用网络体系渗透

11、相关心理教育因素,促进学生成长。2用网络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网络实行个别化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在生活中的影响力。3结合家庭教育与管制,坚持以“导”为主,“堵”为辅,做到“堵导”结合。4建立心理素质教育发言区,让学生自由交流体会。借助网上心理咨询区、网上自助、网上家长心理学校等方式,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协作的心理教育网络。五、课题研究的原则(一) 主体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是认识与交往相统一的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这种实现共同目标的认识和交往活动,必须依据于师生都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要师生的共同参与才能有效地进行教育和疏导。(二) 实践性原则要求师生通过亲

12、身经历上网过程获取直接经验,养成良好心理素质,用正确心态,提高综合运用能力。(三) 开放性原则研究时间是开放的,师生随时都可以去观察、分析、研究;途径也是开放的,师生可跟踪、询问、问卷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六、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1坚持少先队工作和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是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举措,具有很好的示作用。2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与心理教育,教师和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应用信息技术,把信息

13、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 4建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和模式。在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七、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1第一阶段:2006年3月2008年4月。课题调研、撰写完善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问卷调查、个案分析、撰写论文。2第二阶段:2008年5月2008年9月。主要研究任务:调查分析网络环境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形成论文集。3第三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12月。主要研究任务:(1)利用网络环境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2)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3)协同学

14、校、家庭和社会加强学生上网行为的引导。4第四阶段:2010年1月2010年6月。课题总结,将研究成果撰写成文,编辑文集,接受专家组鉴定和验收。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课 题 组 成 员性别职务职称单位分工小进男电教处主任小教高级师专泰兴附属实验小学整体负责课题实验、方案和研究报告的撰写正宏男教科室主任小教高级师专泰兴附属实验小学整体负责学科教学研究过程管理季建树男大队辅导员小教高级师专泰兴附属实验小学具体负责少先队工作中的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王磊女信息技术教师小教一级师专泰兴附属实验小学网络环境研究吴君女信息技术教师小教一级师专泰兴附属实验小学网络环境研究王凤成男六(7)语文小教高级师专泰兴附属实验

15、小学语文学科、少先队、个案研究俊茂男六(4)语文小教高级师专泰兴附属实验小学语文学科、少先队、个案研究朱男六(5)数学小教高级师专泰兴附属实验小学数学学科、少先队、个案研究蔡辉凤女五(4)语文小教高级师专泰兴附属实验小学语文学科、少先队、个案研究严新峰男五(6)语文小教一级师专泰兴附属实验小学语文学科、少先队、个案研究于兴荣女五(3)数学小教一级师专泰兴附属实验小学数学学科、少先队、个案研究叶玉虎男五(2)语文小教高级师专泰兴附属实验小学语文学科、少先队、个案研究参考文献:1、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实施方案市柏庄实验小学课题组2、未成年人网络问题的公共治理世界的经验与中国的现实吴庆3、心理素质决定成败作者:成牧 编著 :海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