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高二地理 区域地理 2-10澳大利亚 极地地区同步检测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918801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高二地理 区域地理 2-10澳大利亚 极地地区同步检测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2-2013学年高二地理 区域地理 2-10澳大利亚 极地地区同步检测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2-2013学年高二地理 区域地理 2-10澳大利亚 极地地区同步检测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2-2013学年高二地理 区域地理 2-10澳大利亚 极地地区同步检测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2-2013学年高二地理 区域地理 2-10澳大利亚 极地地区同步检测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2013学年高二地理 区域地理 2-10澳大利亚 极地地区同步检测 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高二地理 区域地理 2-10澳大利亚 极地地区同步检测 新人教版.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讲澳大利亚极地地区一、单项选择题下图为世界地图上的一段纬线。P点以西为海洋,Q点以东为海洋,PQ为陆地。据此完成14题。1PQ线位于()A北半球,东半球B南半球,西半球C北半球,西半球 D南半球,东半球2下列四项中,属于X地所在国的是()A大堡礁 B泰姬陵C好望角 D格林尼治天文台3北京一年中雨量最多的季节,X地()A盛行东北季风B降水较多C时逢干季D每月降水量在10毫米以下4Y地所在国()A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B东岸附近海域有寒流流过C是世界主要的小麦生产和出口国之一D是世界主要的稻米生产和出口国之一答案1.D2.A3.B4.C解析该题考查的是学生根据经纬度和海陆位置来判读、解析地理

2、事物的能力。设问比较抽象,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确定PQ陆地所在的国家,根据PQ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可确定PQ在澳大利亚。再据X地位于南纬30.5的大陆西岸,可断定其为地中海气候,北京降雨量最多的季节为南半球该地的冬季,在西风带控制下温和多雨,排除A、C、D。读下面“某地区海陆分布图(下图)”,回答56题。5图中曲线P表示某地区1月份20等温线,虚线P1、P2是有待确定的等温线走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等温线P应向P1方向弯曲B等温线P应向P2方向弯曲C等温线P通过P1、P2之间没有弯曲D等温线P夏季向P1方向弯曲,冬季向P2方向弯曲6图中阴影部分地区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为了缓解其限制性因素,采

3、取的有效措施是()A营造农田防护林 B发展混合农业C东水西调 D禁止过度抽取地下水答案5.A6.C解析第5题,图中P1、P2处的地形为大分水岭,因地势高,气温低,所以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故选A。第6题,图中阴影是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区,因处于背风坡,降水少,需要跨流域调水,即东水西调。读图,回答78题。7关于该国各地区气候类型的分析正确的是()A温带季风气候 B热带雨林气候C热带沙漠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8有关该国的叙述,正确的是()A世界上最大的牛肉出口国B铁矿石、煤炭出口占世界重要地位C该国首都是最大的城市D地广人稀,人口分布较为均匀答案7.B8.B解析第7题,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呈半环状分布,以

4、热带气候类型为主。图中数码代表的气候类型分别是:亚热带湿润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第8题,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大量出口煤炭和铁矿石;地广人稀,人口大量集中在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澳大利亚的首都是堪培拉,而最大的城市是悉尼。(2011桂林模拟)2011年1月6日,在地球上自然环境最为恶劣的地点之一的南极内陆冰穹A地区,我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昆仑站队将镌刻有胡锦涛主席题写的“中国南极昆仑站”的玉碑永久矗立,成为我国南极昆仑站最为重要的标志物。读下图,完成910题。9图中M地常年盛行的风向是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

5、北风10关于中国南极昆仑站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是我国三个南极科考站中海拔最高的B位于南极点上C位于南极“磁点”上D位于全球温度最低的南极冰点上答案9.A10.A解析由图中经纬度可判知,M地为南极半岛附近,该地域受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影响,常年吹东南风。昆仑站位于南极内陆冰穹A地区,是内陆冰盖最高点。2012年2月15日,中国南极长城站迎来了27岁生日。长城站上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让人们不禁忆起中国科学家在这片冰雪世界里的努力和奉献。据此回答1112题。11图中数字代号代表长城站的是()ABCD12长城站上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在多数日子里,旗帜飘向的方向是()A东南B西北C东北D西南答案11.

6、A12.B读图,回答1314题。13甲、乙两地所在国家在自然地理特征方面相似的是()A都是所在大洲面积最大的国家B都位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航运要道上C境内热带荒漠面积都比较大D境内都有一条纵贯南北、流量丰富的大河14关于甲、乙两地所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所在国家是世界重要的长绒棉生产国B乙地所在国家水稻种植业发达C两国都是本洲的发达国家D两国的经济支柱是旅游业答案13.C14.A解析第13题,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是苏丹,澳大利亚没有纵贯南北的大河。第14题,埃及是世界重要的长绒棉生产国,为发展中国家。旅游业是两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2012孝感模拟)下面为某大陆沿140经线

7、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回答1517题。15甲地降水主要集中在()A35月 B68月C911月 D122月16有关乙丙二地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A乙地全年降水较均匀B丙地降水少是因地处信风背风坡C乙地降水主要集中在6、7、8月份D丙地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和东北信风控制17下列关于图中所指国家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农牧业发达,以家庭经营为主B该国传统能源中石油有明显优势C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D采掘工业比重大,初级产品出口量大答案15.D16.C17.B解析第15题,由图可知,该区域是澳大利亚大陆,东经140经线穿过了澳大利亚的中部平原地区。 甲地位于北部,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夏季是其雨季

8、,集中在122月。故选D。第16题,乙地属于地中海气候,降水集中在冬季,即6、7、8月份。丙地降水少是因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故选C。第17题,澳大利亚石油资源短缺。故选B。二、综合题1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说明甲地降水特征及其形成原因。(2)指出乙、丙两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与乙区相比,说明丙区农业生产的自然优势。澳大利亚是世界主要蔗糖生产和出口国,甘蔗种植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多雨的平原和河谷地带,所产蔗糖的75%以上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3)指出澳大利亚蔗糖加工业的主要分布地区,简述其区位因素。澳大利亚拥有艾尔斯巨石、大堡礁等10多处世界遗产。(4)简述大堡礁相对于艾尔斯巨石的旅游资

9、源开发优势。(5)说出澳大利亚东岸污染扩散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原因。答案(1)年降水量900毫米左右(较丰富),夏季(1月)少雨,冬季(7月)多雨;夏季(1月)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冬季(7月)受西风控制。(2)乙、丙两区同为现代混合农业(小麦绵羊带或小麦牧羊带);丙区有河流(水资源较丰富),平原范围广(地形较平坦)。(3)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甘蔗种植区)。接近原料地(原料指向),接近港口,接近市场。(4)资源:周边有其他旅游资源,空间组合好;区位及市场:交通便利,靠近国内外客源市场;基础设施:临近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好。(5)东岸污染由近岸向大洋扩散(向东、向南扩散);东部海区

10、主要受由低纬(西北)向高纬(东南)的洋流(暖流)影响。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澳大利亚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同时考查考生应用地理原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1)甲地降水特征应根据降水柱状图从降水总量和降水季节分配两个角度进行阐述。根据季节分配状况,该地冬(7月)雨夏(1月)干,为地中海气候。(2)乙、丙为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区,都主要处于地中海气候区,由图可以看出丙较乙农业区在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是地形更开阔平坦,且有河水作为灌溉水源。(3)蔗糖业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澳大利亚东部降水丰富,甘蔗种植多,原料丰富,同时,东部多港口、交通便利,城市众多、人口密集,接近市场。(4)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势,应从资源集群状

11、况、区位、市场、基础设施等方面分析。(5)分析图中的信息即可得知油污扩散方向,其扩散方向与东澳大利亚暖流流经有关。19读下面“北极地区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A在C的_方向,若由A沿图中直线到C处,其前进方向有何变化?_。(2)B是_海峡,海峡的中央水道是一些重要的地理界线,这些界线包括_与_的界线、_与_界线和_与_的界线。据研究,1万年前印第安人和_人就是踏着该海峡上的冰桥从西伯利亚来到美洲的。(3)C、D两国均以_气候类型为主;F是_半岛,其西侧有许多幽深的峡湾,是由于_作用形成的。(4)H海区是世界海水盐度最低的地方,其原因是_ _。(5)E港口是_,该港口终年不冻的主要原因是_。(6)请在图中画出飞机从D飞到C的航线。答案(1)正西先东北,后东南(2)白令亚洲北美洲俄罗斯美国太平洋北冰洋蒙古人(3)温带大陆性斯堪的那维亚冰川侵蚀(4)纬度高、水温低、蒸发量小(5)摩尔曼斯克港北大西洋暖流影响(6)略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