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一节关于“热传递”课程实施有效性的思考.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911017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一节关于“热传递”课程实施有效性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一节关于“热传递”课程实施有效性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一节关于“热传递”课程实施有效性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一节关于“热传递”课程实施有效性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一节关于“热传递”课程实施有效性的思考.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节关于“热传递”课程实施有效性的思考 【摘要】一节关于“热传递”课程的实施,从课堂情境,课堂内容,课堂实践和课堂问题四方面着手,思考并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课程的实施更加有效率,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关键词】热传递;有效性;课堂情境 在一节内容为“热传递”的新课中,我传递给学生们的是热的知识,而学生也传递给了我教好一节课的学问,教学相长,正所谓“予人玫瑰手留香”。整节课,从框架初定到拍板成型,从内容精简到减了还要剪,从演练课的一磨两磨到正式课的登台献演,每一个环节的推敲斟酌都会有灵感闪现,每一次的教案修改都会有思想碰撞,每一次的课堂实践都会有新的改进。就在这一次次补充,修改,删

2、减中,我对于如何上好一节物理课开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一、优化课堂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俗话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一堂好课自然少不了精心的包装。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课堂情境的设计可以拉近学生与知识距离的,使得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在我看来,物理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常常是学完了一个

3、知识就可以解释生活中曾经可能困扰过他的现象,因此“学以致用”,让知识变的有用,解决生活现象,解决实际困难,激发学生想象便是物理课的魅力所在。在热传递这一节课中,情境设计的好坏会直接决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热情。设计的好,可以让学生精神百倍;设计的不好,很有可能让学生索然无味。 上课的日子正好是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两周年纪念日,想到上海“二期课改”的新课程要求对学生进行“两纲”教育,即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我很自然的想把它作为我这一节课的情境,但是如何让地震的情境无痕的融入热传递的教学中,成为整节课设计过程中的第一个问题。最初,我想通过地震时期,全国人民热情高涨,大爱无疆,向灾区毫无保留的传递爱

4、心为引入,比喻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的地方。但是这样的情境设计太生硬,也晦涩难懂,需要学生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会把学生弄的稀里糊涂,将本应该的开门见山,变成了开门撞山。该思路被否决之后,如何让地震题材自然融合到课程中,让我魂牵梦绕。就在这时,办公室里一份报纸中的头版头条让我找到了思路,报纸的内容是4月14日玉树地震。玉树地震中,救援困难,原因是海拔高,早晚温差大,夜间的温度接近零度,人们最需要的就是取暖,此时的热不仅带来了温暖更带来了生的希望。想到这里,我就设计以给灾区人民送取暖设备为情境,让学生们思考你会为灾区送哪些取暖设备为开始,引入整节热传递的课程,同时融入生命教育。灵感闪现,源于孜

5、孜不倦,一堂课有了包装,接着就是要让包装在里面的课程内容充实、饱满、有嚼劲。 二、优化课程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课相对于其他学科课程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学生实验,学生可以在实验中感受、认识、运用知识,穿插在课程内容中的实验会让课堂变得生动变得有趣,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和共同发展的能力2。因此课程内容的编排的好,会让学生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精力集中,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果编排的不好,会让学生一头雾水,稀里糊涂,心力憔悴,丧失学习的动力。 热传递这一节课的知识点共分两大块:第一块

6、要介绍热传递的现象及其发生的条件和规律;第二块要介绍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特点。其中第二部分是重点。中间可以穿插的传统实验有:倒下的火柴棒,不怕烫的小鱼,水的对流演示三个。这三个实验的作用分别是引出热传递第一种方式热传导,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以及热传递的第二种方式对流。 我原先的课程内容编排思路是:课程内容分两块,第一块:情境引入体验热传递介绍热量归纳总结热传递的定义、产生条件和规律连通器模拟热传递规律实验。第二块:情境引出热传递存在三种方式倒下的火柴棒实验热传导不怕烧的小鱼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水的对流演示实验对流。大致的框架定制完毕之后,我开始与教学师傅陈国红老师交流,师傅问了我三个问题:1.

7、是否有必要讲热量,2.热传递三种方式是否全部上完?3.连通器实验是否有必要?经过思考和推敲,最终决定将热量和连通器模拟连通器热传递规律实验拿掉,并将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全部上完,将课程内容编排为:第一块:情境引入体验热传递归纳总结热传递的定义、产生条件和规律。第二块:情境引出热传递存在三种方式倒下的火柴棒实验热传导不怕烧的小鱼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水的对流演示实验对流提问通过太阳取暖的方式热辐射。 这样的编排经过了这样一些思考:1.教材编排中的顺序是先学习热传递再学习热量。在以往学生学习的经历中,有一部分学生很容易认为热传递中传递的是温度。因此先学习完热传递之后,学生应该掌握了热传递的规律:热从高温

8、传到低温,直到温度相同为止。再介绍热量的概念。此时再问学生热传递中传递的是什么,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理解便会加深。2.连通器的特点是液体会从压强大的一边流向压强小的一边,直接看实验是水由水位高的一边流向水位低的一边,本想以此为类比,让热传递的现象变得更加形象化,但是最终拿下连通器模拟热传递实验一是考虑到学生一是对连通器不了解,二是整个课程中实验已经很丰富,该实验很可能会导致课程超时。3.将三种热传递的方式全部讲完可以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同时又便于学生利用三种热传递的方式直接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热传递的现象。思想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小小的火花可以点亮智慧的光芒。一堂课有了想象中的合理的设计,接

9、着就要有实践,让实践去检验真合理还是假合理。 三、优化课堂实践,激发学习情绪 实践出真知,一堂课设计的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最终还是要拿到课堂中与学生分享,看看学生能否接受。在正式登台之前,我经历了两次磨课。磨课就好比正式登台前的排练,在演练课中同样碰到了一些值得推敲的问题。 1.体验热传递实验。最初的设计是准备一盆热水,让学生把手浸没在水中5秒,再与同组的其他同学握手。但是实际课堂反映出的问题是,学生手上会有水,用纸擦干后会乱丢,而且实验时,热水需要现场添加,费时费力,最终经过思考改成用暖手宝代替,快捷方便。 2.连通器实验。由于是演练课,这个实验是否真的有必要,我在第一节课中进

10、行了尝试。从课堂的实际效果看,这个实验比较鸡肋,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因此删掉该实验,可以使得课程更加紧凑。但是对于学生理解规律的确具有帮助,所以这个实验是否可以改进还有值得商讨的价值。 3.水的对流实验。课堂中,水的对流实验仅用了一只回流管进行实验,是否有必要用两根回流管进行对比实验值得讨论。如果用两根回流管进行实验,一根加热,另一根不加热。在不加热的回流管中滴加墨水时,墨水的扩散方向时不定向的,而在加热的回流管中滴加墨水时,墨水会做定向移动,由此对比出加热和不加热时水流发生的变化。但是在此过程中要复习到前面所学过的扩散知识,是否有必要提及值得商榷。 除此之外,我认为课堂教学中的幽默对于调节课堂

11、气氛是相当有用的,特别是在紧张的情况下。因此每一节课我都要备下几个小小的幽默段子,便于我激发学生的情绪。这一节课中,我以烧不死的小鱼在实验过程中安然无恙的在烧瓶为情景,给小鱼取名叫“鱼坚强”,与汶川地震中的“猪坚强”齐名,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对于实验的好奇和兴趣。 课堂实验的改进带来了课堂效率的提高,使得课程内容更加紧凑更加精彩,让这一节课的内容在丰富饱满的基础上更有了好味道。 四、优化课堂问题,激发学习动力 课堂中的问题好比交通信号灯,学生在知识的马路上疾驰,课堂问题发挥着信号灯的作用,问题明确,指向清晰,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直奔目的地,问题含糊,指向模糊,会让学生的思维陷入混沌,甚至抛锚

12、。课堂提问的艺术在于课堂问题的有效性。每一个课堂问题都应该是精心设计的,学生在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集中学习精力;在解决完一个又一个问题之后,品尝知识的果实,体会成功的喜悦。在我看来知识点像一个又一个的珍珠,而课堂问题犹如串珠的线。线好,“珍珠项链”才好。 提问题要注意启发性,避免“是”“不是”“是不是”“对不对”等简单的、学生不假思索就可以回答的问题。教师应设计关键性问题,并且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探究时间,经历探究过程。随着探究活动的展开,使学生的经验逐渐积累,认识不断深化,避免学生因过分紧张而影响对问题的理解。同时,问题要有针对性,提在关键处。如讲授新

13、课时应围绕教学重点提问;复习时应从知识的规律性、系统性入手,从易混淆的知识点出发提出问题;习题讲解时要从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角度,揭示规律上入手,提出问题3。 在这一节课中,我对以下问题的提出进行了一些改进,并做了对比。1.在引出热传递定义时,让学生触摸热水袋,原问:“热怎么来的?”改进问:“热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原先设问的目的是想让学生描述出热由热水袋传递到手上这一现象,进而比较两者之间的温度,得到热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这一热传递的定义。改进后的问题指向性更加明确,学生更加容易想到热水袋和手。2.在引出热传递规律时,原先的设想,让学生自己的双手互握,由于自己手掌的温度相同,感觉不到热传递

14、,进而知道温度相同时,热传递停止。但是实际上,人的两只手温度可能不同,而且手掌的不同位置温度也不同,因此改进为问题:“手与暖手宝接触,发生热传递,使得手的温度不断升高,会一直升高下去吗?何时停止?”改为这样提问后,规律很容易就得到了。3.火柴棒实验中,引出热传导是热沿着物体这一特点,原问:“火柴棒依次掉下,说明什么?”改进问:“火柴棒依次掉下,说明热按照什么样的方式由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改进之后,更加明确了提问的对象是什么方式,减少了学生在更大范围的思考,更快的得出“热沿着物体传递”这一特征。 有效的课堂问题,会让学生有所答,优质的课堂问题,会让学生有所思,有趣的课堂问题又会让学生有所反问,在问,答,问之间,学习知识点,在答,问,答之间,掌握知识点。在优化中磨练教师,在激发中提高学生,优化无止尽,激发有效率。3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