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第九章 免疫调节(续)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6894098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7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学第九章 免疫调节(续)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免疫学第九章 免疫调节(续)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免疫学第九章 免疫调节(续)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免疫学第九章 免疫调节(续)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免疫学第九章 免疫调节(续)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免疫学第九章 免疫调节(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学第九章 免疫调节(续)(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续) 免疫耐受,要求 掌握免疫耐受、低/高带耐受的概念 掌握免疫耐受形成的主要机制、 T、B细胞耐受的不同点。 熟悉免疫耐受形成的条件 熟悉免疫耐受性的生物学意义(临床),免疫耐受: 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形成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免疫耐受也称为负免疫应答。 诱导免疫耐受形成的抗原称为耐受原。 区分: 免疫缺陷:遗传或疾病等因素 非特异性 免疫抑制:使用免疫抑制剂 非特异性,第一节 免疫耐受现象 一、天然免疫耐受现象 机体对自身组织成分不发生免疫应答,也即自身耐受性。 在一定条件下免疫系统也可对“非己”抗原产生免疫耐受性。,如:一对异卵双生小牛(胚胎期共一个胎盘),双方均为血型嵌合

2、体,不发生移植排斥反应,相互进行皮肤移植,(可用克隆选择学说解释),异卵双胎牛,胎盘融合 红细胞嵌合体 出生后皮肤移植不排斥,二、获得性免疫耐受现象 1. 胚胎期致耐,子代A系白鼠8周龄后,B系黑鼠的脾细胞,A系白鼠的胚胎内,可接受B系黑鼠的皮肤移植,2.成年期致耐 反复注射各种剂量的BSA 成年小鼠 BSA+弗氏完全佐剂 不出现对BSA的抗体应答 实验证明,成年鼠也可诱导免疫耐受,但较胚胎期和新生期明显困难。,第二节 免疫耐受形成的条件 一、抗原 (一)性质 遗传背景接近或分子量小的抗原 致耐能力强 可溶性抗原、非聚合的单体蛋白质 常为致耐原,抗原类型,蛋白单体,不能被APC细胞提呈,T细胞

3、不被活化,B细胞不产生抗体,蛋白聚体,情况正好相反,B细胞产生抗体,(二)剂量 过高或过低剂量抗原刺激可诱导耐受。 TI-Ag 需高剂量才能诱导耐受; TD-Ag低剂量和高剂量均可诱导耐受。 低剂量 低区带耐受 仅使T细胞耐受 高剂量 高区带耐受 T、B细胞均致耐受,抗原因素与免疫耐受,抗原剂量过低,不足以激活T及B细胞,低带耐受,抗原剂量过高,诱导Ts细胞活化,抑制免疫应答,高带耐受,抗原剂量,(三)入体途径 口服或静脉注入易致耐受。 耐受分离:口服抗原引起局部免疫应答,却导致全身免疫耐受。 易致耐顺序:静脉腹腔皮下及肌肉注射 辅以佐剂不易引起免疫耐受 低剂量抗原长期在体内易致耐。,二、机体

4、 (一) 种系 灵长类、有蹄类动物诱导建立耐受性一般需要在胚胎期 小鼠和大鼠在胚胎期和新生期都能诱导成功 (二) 免疫系统状态 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的个体易致耐。 免疫系统的抑制状态有利于诱导免疫耐受 单独应用抗原难以诱导健康成年个体产生耐受, 联合用药(与免疫抑制剂)才能使诱导耐受成为可能。,第三节 免疫耐受的细胞学基础及形成机制 一、免疫耐受的细胞学基础 T细胞和/或B细胞对某种抗原物质形成了免疫耐受性, 可导致免疫系统对该抗原处于负应答状态,即不能产生抗体。,活试管:将新生小鼠摘除胸腺,再用亚致死量的X射线照射以杀灭一切具有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使之成为无免疫功能小鼠。 实验: 注射多聚HG

5、G 注射多聚TGG 活试管 细胞组合 抗多聚HGG 抗多聚TGG 1 Tt +Bt - + 2 Tt +Bn - + 3 Tn +Bt - (短) + 4 Tn +Bn + +,注解: 1.大剂量单体HGG致高区带耐受,小鼠处死后的胸腺细胞(Tt)和骨髓细胞(Bt)。 2.同系正常小鼠的胸腺小鼠(Tn)和骨髓细胞(Bn)。 3.TGG为火鸡丙种球蛋白。 此实验证明:免疫耐受有特异性,T、B细胞在形成免疫耐受中起作用。 T细胞比B细胞更易致免疫耐受。,T,B,T、B细胞免疫耐受性比较 T细胞 B细胞 耐受形成 较易 较难 抗原 TDAg TDAg(高剂量) ( 低、高剂量) TI-Ag(高剂量)

6、 诱导期 较短(12天) 较长(数十天)维持时间 较长(数月) 较短(数周),二、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 (一)中枢免疫耐受 1.T细胞中枢免疫耐受 克隆排除及克隆丢失(clone deletion) 对某一种特定的抗原 起反应的淋巴细胞克隆被排除或丢失 T细胞的“克隆排除”主要见于胚胎期 中枢免疫器官胸腺或骨髓的“阴性选择” 形成自身耐受,2.B细胞中枢免疫耐受 (1)克隆排除( clone deletion骨髓中膜结合型抗原): 未成熟B细胞接触自身抗原 BCR(mIg)交联 发生抑制信号 阻止分化为成熟B细胞 (2)克隆无能(clone anergy 可溶性抗原) 未成熟B细胞接触可溶性抗原

7、 发生抑制信号 阻断IgM进一步表达在表面,从而使B细胞不能被激活。,(二)外周免疫耐受 1.T细胞外周耐受 克隆无能和克隆忽视 (1)克隆无能 缺少第二活化信号(主要缺乏B7和CD40),T、B细胞仍不能被激活,而是处于无应答状态。,(2)克隆忽视(immunological ignorance) 体内某些自身抗原浓度不足以诱导T细胞耐受,但高浓度足以活化效应T细胞,而有致自身免疫病的危险,这种相应组织特异性抗原与自身反应性T细胞并存状态称免疫忽视,(3)免疫豁免(immunity privilege) 自身抗原位于免疫豁免部位,由于解剖和免疫屏障的存在,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不能接触它们。,(

8、4)抑制性T细胞的作用 Ts细胞的作用通常是抗原特异性的,可能是通过阻止抗原呈递,阻断TH细胞的功能,抑制B细胞分化为抗体形成细胞等机制诱导T细胞、B细胞耐受。 Ts细胞也可抑制CTL。,(5)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 已活化的T、B细胞受到大量抗原持续刺激时,诱发细胞程序性死亡。 Fas和FasL介导。,2.B细胞外周耐受 (1)克隆排除 外周器官的B被抗原活化 Fas上调 与激活的T 高表达FasL 结合 B凋亡 (2)缺乏Th辅助 由于低水平的自身抗原已经诱导T耐受,B缺乏Th细胞不能充分活化。 (3)克隆无能 大量可溶性自身抗原与BCR接触时,不表达敏感BCR(SmIgM),同时不表达协同刺

9、激分子。,第四节 研究免疫耐受性的意义 一、促进免疫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 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涉及免疫细胞的分子识别、信号转导、基因表达以及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等多方面、多层次的调节。,二、临床意义 (一)建立免疫耐受 耐受原的持续存在是维持免疫耐受的首要因素。 在免疫未成熟的胚胎期、新生期给予耐受原,或成年期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致免疫低下,均有助于免疫耐受的维持。,防止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 诱导受者产生对供者器官特异性免疫耐受,是防止排斥反应最理想的方法。 采用抗CD28、CD40等单抗阻断协同刺激信号,以及抗细胞因子单抗阻断细胞因子活化信号,已取得明显效果。,2. 自身免疫病和超敏反应的防治 重新

10、建立对自身成分的免疫耐受性是防治自身免疫病的根本方法。 诱导机体对变应原产生耐受性,可消除超敏反应的发生(如脱敏治疗)。,(二)打破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可因耐受原在体内被逐渐清除而自发终止。 通过改变致耐原的分子结构或置换半抗原载体,将这些经过改造的物质给予机体,可特异性终止已建立的耐受。,肿瘤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肿瘤的发生是由于机体对突变细胞不能及时识别和清除,也是对其产生免疫耐受的结果。 将MHC分子基因、CD28和B7等协同刺激分子以及IL-2、IFN、TNF等基因修饰的瘤苗注入机体,可提高机体抗肿瘤能力; 应用抗CTLA-4单抗增强特异性T细胞功能也取得初步疗效。 在抗感染中,要及时采用综合药物疗法,防止病原体突变;阻止耐受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