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高考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36884703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1.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高考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高考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高考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试卷 第 1 页(共 11 页) 石嘴山三中 2020 届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 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蓝诗玲认为,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关乎中国现代性的一个关键问题:怎样回应一个 同时需要民族意识和超民族意识

2、的时代?她的看法是,只要民族国家仍然是我们思考问 题的凭借,民族本位的思维就会压倒国际主义的思维。此种说法未免画地为牢,事实上, 至少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上,民族本位与国际主义一直保留相互成就的可能性。 以中国为例,中国文学传统与外来文学资源一直在互动之中,将中国与西方截然两 分已经价值不大。前面说到汪曾祺,重要的不是诺贝尔奖是否有能力领会汪曾祺文学语 言的古典韵味,而是它如何评估汪曾祺熔铸古今中西的创造性。汪曾祺并不仅仅是一个 中国士大夫,他并非简单地回归传统,而是以其独到的才情与智慧,为当代中国小说闯 出一条新路。而且,汪曾祺并非只是在语言上用力,其语言的背后是中国人独特的人情 之美,而这

3、种美又并非一味的诗意,而是在“极左”语言的灰烬中抢救出来的一种灵明, 是温润如玉却潜藏着丝丝裂纹的优雅,是从洞明世事的悲悯中释放出的生气。如果诺贝 尔文学奖没有能力对其进行评估,那就需要更恰当的奖项来承担这一使命。但无论如何, 问题不能被简化为要民族性还是要世界性的问题,既不能偏激地认为中国文学不需要在 意来自他国的奖项,也不能简单地搬用西方现代主义的行话作为文学的评价标准。 就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来说,立足传统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恰相反,诺贝尔奖所 代表的卓越性标准之所以能够为某一民族国家严肃的文学人所尊重,是因为它可以成为 一种有益的刺激,用来疗治民族与个人盲目的文化自信。诺贝尔文学奖的诱惑

4、如此强大, 这诱惑不仅来自于奖金,更来自于从“国民作家”一步跃进为“世界文豪”的无上荣光。 鲁迅当然明了这种诱惑,所以他在拒绝诺贝尔奖提名的信中把话说得十分严厉,他说 1 语文试卷 第 2 页(共 11 页) “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 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 肩了,结果将很坏”。在鲁迅看来,中国作家认为自己不配,比认为自己足以与别国大 作家比肩更好。这似乎缺乏文化自信,其实却是从中国文学的主体精神出发。倘若我们 不是埋头做自己的事,而是一直将“中国人离诺贝尔文学奖还有多远”当作最大的问题,

5、 对诺贝尔奖孜孜以求,这个奖的存在就会成为破坏民族文学发展生态的因素。 对于鲁迅的这一告诫,中国文学人一直心有戚戚,不过时至今日,情况又有所不同。 一则,在后殖民的语境中,第三世界国家似乎应放下“国民性批判”的包袱,何况,中 国人对于诺贝尔奖的渴望未必就超过其他国家,我们不必责己太过;二则,中国正处于 全面、高速的发展时期,完全应该在未来获得更多国际奖项,以彰显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鲁迅自有低调的理由,那时的中国整体地被西方无视,但是此一时彼一时,莫言的获奖 或许预示一个辉煌时代的开始。而更进一步的想法也许是:将来是否有可能出现更适合 于中国文学且有能力与诺贝尔文学奖抗衡的国际奖项?是否有可能出

6、现以中国城市为首 都的新的文学世界共和国?我们的关键诉求,其实是让各类文学奖百花齐放,它们不是 复制诺贝尔奖,也不是以地区垄断者的身份进行竞争,而是共同应对当今世界多向度、 多层次的中心与边缘的矛盾。使不同地区的作家追逐单一奖项,必然会使原本参差多态 的文学世界共和国呈现出极不对称的供求关系,使缺乏相关文化资本的国家产生强烈的 匮乏感,从而导致对新殖民主义秩序的强化。 让文学创作立足于地方经验,立足于特定时空中人们的欢乐、苦难与抗争,这是我 们对文学之为文学的期待;让文学不仅仅关心地方,亦能自然而然地关心远方和他人, 同样是我们对文学之为文学的期待。而要使这类期待成为可能,首先是要在具体的命运

7、 共同体的内部以及共同体与共同体之间找到富有文学生产力的沟通方式,使具体的“我 们”能够通过文学不断扩大自身。这既是作家和文学研究者的使命,也是国际性文学奖 的责任。 (摘编自汤拥华、朱国华诺贝尔时代的终结与文学世界共和国的重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揭示了民族本位思维与国际主义思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B如果诺贝尔奖对汪曾祺的创作性没有能力进行评估,那么中国不需要诺贝尔奖。 C鲁迅拒绝诺贝尔奖提名,是因为担心助长国人虚荣心,不利于民族文学的发展。 D真正找到了富有文学生产力的沟通方式的国际文学奖,无须考虑作家的民族性。 2下列对原

8、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针对中国诺贝尔情结中出现的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 2 语文试卷 第 3 页(共 11 页) B文章在论证中国文学传统与外来文学资源处于互动中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 C文章对鲁迅拒绝诺贝尔奖的观点既有肯定,又有新时代下的思考,彰显辩证的态度。 D文章对新的文学世界共和国的设想,证明了多极化文学评奖系统会战胜单一奖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上,既有可能从民族本位发展出一种新的国际主义,又可以 通过积极的国际主义重新定义民族本位。 B鲁迅低调地拒绝诺贝尔奖提名和

9、莫言获奖,这种变化背后透露着这样的信息:中国 的文化软实力在不断提高。 C诺贝尔奖所代表的卓越性标准可以用来刺激、疗治民族和个人盲目的文化自信,所 以获诺贝尔奖越多的民族越谦逊。 D倘若未来在主要大洲上都有诺贝尔奖级别的国际文学奖,可能会对某一文化在全球 的霸权地位产生一定制衡作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1964 年三届人大召开期间,著名科学家赵九章写信给周总理,建议尽快开展人造卫 星研究工作。这很快得到聂荣臻、张爱萍等领导人和竺可桢、钱学森等科学家的支持。 1965 年 9 月,中国科学院组建卫星设计院,对我国第一

10、颗人造卫星的总体方案展开 论证,确定在保证可靠性基础上,卫星的各项指标要比各国的第一颗卫星先进一步,即 发射一个连续信号。1967 年初,确定要播送东方红乐曲,让全世界人民能听到中国 卫星的声音。12 月,这颗卫星被正式命名为“东方红一号”。1970 年 4 月 24 日点,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东方红一号”卫星准确送入大空,发射成功。 从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以来,我国的空间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特别是十一 届三中全会后,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卫星事业蓬勃发展遥感卫星、静止通信卫星、 极轨气象卫星等一系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卫星技术在许多重要领域达到了世界 水平,表明我们已经走出了

11、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卫星事业的道路。 (摘编自人民网“历史上的今天”中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材料二: 新华社北京 4 月 24 日电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和“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50 周年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 4 月 23 日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 习近平指出,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 3 语文试卷 第 4 页(共 11 页) 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杨“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 攀登航天科技高峰,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自 2016 年起,国家将每年 4 月 24 日设

12、立为“中国航天曰”。近日,孙家栋等 11 位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回顾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 的辉煌历程,表达了对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坚定信心。 (摘编自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 材料三: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和图形标识全球征集活动于 2016 年 8 月启动,共收到 工程名称 35912 个,工程图形标识 7439 个。经专家评审筛选,“天问”排名第一,得 票 31.7 万余张。据悉,该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 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宇宙自然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 新永无止境。“天问”这个名称,厚

13、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彰显了中国人迈向更远 深空的决心和毅力。 火星探测的图形标识同样通过征集和网络投票, 标识呈“揽星九天”图形,太阳系八大行星依次排开, 表达了宇宙的五彩缤纷,呈现了科学发现的丰富多彩。 开放的椭圆轨道整体倾斜向上,展示了独特字母“C” 的形象.代表了中国行星探测(China),体现着国际 合作精神(Cooperation),标志着深空探测进入太空 能力(C3)等多重含义,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 理念。此次标识设计以行星探测重大工程作为一个整 体概念,统一命名并设计标识。根据不同行星探测任 务,标识下方的“ Mars ”(火星)标志以行星英文名称进行替代。 根据计划,我

14、国将在 2020 年实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专家表示,这 是中国航天走向深空的里程碑工程。火星探索的起步,代表了中国在深空探索领域已确 定了下一个方向,在火星使命牵引下的新一轮创新,对实现航天技术领域新跨越、推动 我国由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意义重大。 (摘编自冯华“天问一号”离火星还有多远人民日报2020 年 4 月 25 日) 4. 下列对“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能够在太空播送东方红乐曲这一连续信号,表明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 一 号”比各国的第一颗卫星都要先进一些。 4 语文试卷 第 5 页(共 11 页) B科学家赵九

15、章最早写信给周总理,建议尽快开展“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究工作, 这很快得到国家领导人和科学家们的支持。 C. “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的空间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从 此以后,我国的卫星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D. 为了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我国空间技术进入新时代,从 2016 年起, 我国将每年的 4 月 21 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50 年来,我国已成功发射了遥感卫星、静止通信卫星、极轨气象卫星等一系列各型 卫星,中国已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卫星发展之路。 B. 从“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到“天

16、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的即将实施,一代代航天 人的功勋被铭刻在中华伟大复兴的辉煌史册中。 C.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和火星探测图形标识“揽星九天”都通过征集 和网络投票而命名,都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D. 2020 年将实施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是中国航天迈向深空的里程碑工程,但也只是我 国规划中的行星探测重大工程整体中的一部分。 6. 推动我国成为航空强国的因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 3 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桃花源在哪里? 梁衡 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的游记名篇,也造就了许多的山水品牌,成了今天旅游的新 卖点。但让人吃惊的是,一个虚构的桃花源却盖过了所有的真山水,弄得国内只要稍微 有一点姿色的风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