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考研艺术概论.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6884690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中师范大学考研艺术概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华中师范大学考研艺术概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华中师范大学考研艺术概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华中师范大学考研艺术概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华中师范大学考研艺术概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华中师范大学考研艺术概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中师范大学考研艺术概论.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典型与意境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艺术典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统一。任何艺术典型,都是在鲜明生动的个性中体现出广泛的共性,在个别形象中体现出的普遍性规律。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具有三个特点: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讲究虚实结合。意境是一种由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美,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追求自然天真的审美趣味。意境重表现、抒情,以创造景物意象为主;典型重再现、写实,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典型是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客体,意境则是

2、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主体。它们都是在有限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表现与再现表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重在表达主体的情感和理想以及对客体世界的思考与评判;再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将客体世界及人物真实地呈现于作品之中。表现艺术以表现主观思想情感、表现理想愿望为主;再现艺术以再现社会生活、再现社会中的人、事、景、物为主。表现与再现是艺术作品中内容所包含的两方面,二者往往兼容并存、有机统一。艺术创造离不开客观现实,也离不开主观情思,是客观现实与主观情思的统一。因此,在艺术作品中对主观情思的表现与对客观现实的再现都是紧密联系的。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艺术鉴赏是指读者、观众或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

3、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是对艺术形象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随着艺术生产的发展,人们为了探究艺术作品的成败得失,总结艺术创作的经验教训,提高艺术鉴赏的能力和水平,形成并发展了艺术批评。两者联系紧密又有很大区别,艺术批评离不开艺术鉴赏,它只能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进行,同时作为艺术接受的高级阶段,它不仅仅停留在鉴赏阶段,而是需要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批评是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的桥梁。艺术创作过程艺术体验:它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是指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情绪,把艺术家长期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与前期,萌发不可遏制的创作

4、欲望。艺术构思:艺术家在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融会艺术家的情感等心理因素,形成主客体统一、现象与本质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审美意象。艺术传达: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审美意象:对客观世界审美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融会主观的思想、感情、愿望、理想,在艺术家头脑中经过艺术创造形成的意象。艺术创作心理形象思维:运用具体、感性的形象来感知、把握和认识事物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认识的一种思维形式。抽象思维:运用一定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思维形式。灵感思维:在创造活动中,人

5、的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它是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地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的顿悟式思维形式。艺术风格:艺术家的创作在总体上呈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与艺术家的主观方面特点及题材的客观方面特点有关。艺术流派:在中外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在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达达主义: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流派之一,艺术家利用无意义的名字表明,它们同一切历史的、现实的、文学的、政治的事物绝对不调和的立场,其主要影响在诗歌、绘画领域。类似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时期,在知识分子当中引起的变态精神

6、反应。艺术思潮: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艺术作品的层次艺术语言: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手段就叫做艺术语言。艺术意蕴: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用心领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艺术鉴赏:读者、观众或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是对艺术形象感

7、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审美态度:是人面对审美对象时的,一种“超然的“、“无功利性“的心理状态。审美直觉: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现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可把握和领悟的能力。审美趣味:一种鉴赏能力,是审美活动中主体对对象的鉴赏判断,趣味属主体范畴,标志着欣赏者对特定对象所呈现出来的审美偏爱。通感:在艺术创作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挪移,从而丰富和扩展了审美感受。共鸣:在艺术鉴赏过程中,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深深地被艺术作品所感动、吸引,甚至达到忘我境界,由此达到鉴赏主体与艺术形象之间的契合一致。是鉴赏过程中多种心理功能达到最强烈程度的表现。中国传

8、统艺术精神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相互交融渗透,对中国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内容丰富,可提炼成六个字:道、气、心、舞、悟、和。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追求,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也是关于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学说。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国人把精神与物质浑然一体,认为这是宇宙天地的本来状态,而精神在其中起着绝对作用,同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最根本区别之一在于,前者强调天人合一,后者强调主客分立。西方人把物质和精神截然分开,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

9、然。因此,精神性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特征与特性,与西方艺术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精神性影响深远,在绘画中,从象中求意到象外求意再到从意象到意境的追求,中国艺术在老庄及禅宗哲学的指引下,在精神化方面走上了极致。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物质的气被精神化、生命化是中国“气论”的本质特征。中国美学重视养气,主张艺术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学识水平,同时又将艺术家的主观气与宇宙的客观气结合,使气成为艺术作品的内在精神和艺术生命的标志。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气韵范畴极具民族特色,南齐谢赫主张的气韵生动已经成为中国画创作的总原则。从西周青铜器开始,到秦代的兵马俑再到汉代的雕塑和汉赋,可以说都是以气取韵,这种以气为

10、主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心,中国传统艺术的主体性。中国传统艺术重视人的主体性,强调审美主客体的相融合一,认为文学艺术之美在于情景交融,心物交融、人与自然的交融,中国历代诗词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都是情景合一、主客合一、心物一元、天人合一的范例。同时中国传统艺术也十分重视情理交融、情理统一。此外,中国艺术的主体性决定了人品与艺品之间的密切关系。屈原放逐著离骚,孙子膑脚论兵法,司马迁遭宫刑作史记,都是艺术家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的体现。舞,中国传统艺术的乐舞精神。道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内在精神、气韵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内容特色和形式特色,舞则是把中国传统

11、艺术内在精神生命化推向彻底形式化,三者构成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整体结构。乐舞精神抽象化的最终形态是线,因此,中国传统艺术又是线的艺术。以戏曲为例,中国戏曲主要是线性结构,而西方戏剧主要是板块结构。一种是纵向的线性美,一种是横向的板状美。中国古典小说也主要采用线性结构,如三国演义从汉末、三国直到晋武帝,展现了百年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和战斗场面。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思维。重直觉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之一,由它形成了以悟为核心的感性直觉和审美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艺术影响很大。悟,是中国美学和艺术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在中国传统艺术创造和艺术鉴赏中国都具有重要作用。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

12、常清净,何处惹尘埃。就是一种顿悟。禅宗的顿悟与艺术的顿悟有很大的相似。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中国传统美学和传统艺术主张中和之美,强调艺术表现的形式要适中,文艺作品的情感表现要适中。和,即对立统一或多样统一、辩证地处理问题,求得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艺术与哲学在人类精神文化领域,艺术与哲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哲学对艺术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艺术家的影响。艺术家在从事创作活动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受到特定哲学思想的影响,并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表现或流露出来。比如李白受庄子推崇天然之美的影响,杜甫受孔子儒家美学的影响;哲学对艺术的影响,还表现在出现了一批哲理性的艺术作品,比如卡卡夫的变形记具有的强烈的非

13、理性主义哲理性色彩;哲学对艺术的影响,更表现在它能起到促进艺术潮流形成的作用。比如超现实主义就是以法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帕格森的直觉主义为理论基础,进而在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遍及文学、美术、电影等领域的超现实主义流派。当然,哲学对艺术的影响是相对的,并非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哲理。艺术对哲学也有一定的影响, 艺术作品也可以传播特定的哲学思想。艺术与哲学的关系中,典型的例子是西方现代哲学与西方现代派艺术的紧密关系。西方现代哲学是现代派艺术的思想根源,现代派艺术又用艺术的方式宣传了西方现代哲学各流派的思想,可以说,有一定的西方现代哲学流派,就有相应的西方现代艺术流派。西方现代哲学不仅影响到现代派艺术的

14、内容,更直接影响和改变了现代派艺术的艺术方式和表现手段。艺术与科学艺术与科学的联系有着三个辉煌时期,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美是和谐”思想和“黄金分割”的理论,并将这些思想运用到各门艺术中;文艺复兴时期,很多大艺术家,把很多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原理运用到艺术创造中,比如达芬奇把几何学、透视学运用到绘画艺术中。科学的思维方法促进了艺术家文化心理结构的改变,从而推动了艺术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的革新,推动艺术形态的发展;20世纪下半页以来,现代科学技术不但为艺术提供了大众传播媒介,也创造出了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 如电影、电视艺术等。艺术与科学之间也有很大的不同。本质上,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

15、知识总和;艺术是人类进行审美创造的最高形式。目的上,科学求真,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艺术求美,任务是满足人美精神文化生活的审美需要。思维方式上,科学主要运用抽象思维,强调理性因素;艺术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强调情感因素。在15世纪以来,近代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也形成了孤立的、静止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甚至造成了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分裂与对立。艺术与宗教艺术与宗教的联系紧密,贝尔认为,艺术与宗教同属于幻想的领域,情感的领域。它们在认识、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一些共同之处。艺术与宗教的密切联系的重要原因在于宗教对艺术的利用。尤其在中世纪的欧洲,宗教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宗

16、教艺术几乎取代了世俗艺术,直接影响着各种艺术的发展。宗教影响艺术,首先表现在利用各门艺术宣传宗教,为艺术提供宗教题材和内容,荷马史诗就是在神的故事和特洛伊战争的英雄传说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其次,宗教具有促进艺术发展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比如中世纪欧洲的教会文学,以宣传基督教教义为主题,宣扬宿命论思想,极大阻碍了中世纪欧洲的文艺发展。艺术影响宗教,首先表现为参与宗教活动,比如基督教的唱诗班、弥散曲等。其次,艺术可以宣传宗教思想,比如我国唐代,利用说唱的形式讲述佛教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艺术可以强化宗教氛围,比如哥特式教堂的外观,高耸、阴冷让人震惊。艺术与宗教也有本质的区别,宗教是人的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