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6884062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年,我校基于对传统教学观念和方式的反思与批判,启动了“教学改革与创新工程”,开展以“学生中心,学习指导”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为核心的全校性教学研究活动,并以学生中心,学习指导()教学策略研究为课题,获得省级十一五规划课题立项。年,在全国科联体北京年会上,由郑增仪司长主持的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课题,其理论引领、教学理念、研究思想与我们的追求完全一致,但层次更高,视野更宽广。我校积极申报参加,并开展了高效而实际的研究活动。至今,全校380多位专任教师以校本教研的形式已经举办围绕该课题的研究课节,每节课后都要组织教师们进行评课研讨,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们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

2、方式和教学行为也随之出现了较大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通过近两年的教学科研实践,对该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教学现象,特别是对高三教学领域的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在此就教于各位专家和同仁。一、对传统教学行为的反思与展望、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已经“山穷水尽”。学校教育就是为了考大学吗?这好像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仔细想来,却又很不简单。在商品意识充斥的当今社会,高考的“敲门砖”作用达到了极致,使得教育的功利性也达到了极致,承担“教化、传承、培养、创造”责任的学校教育,许多功能弱化了,萎缩了,最突出的就是“升学教育”,学校的教育功能发生了畸形变异。在这种思潮影响下,许多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也严重

3、背离了教育原则。最典型的就是前几年媒体报道的河南某中学教师宣扬的“挣大钱,娶美女”教育和湖北某教师彰显的“皮草教育”。 我认为,不能抱怨这些普通教师,因为这是一股很强大的思潮,在巨大的高考升学率压力下,我们的校长们都显得无能为力,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这些现象: 加班补课成为“学校抓得紧”的标志,坚持不补课的校长反而受到责难和攻击; 大量购买教辅资料,书山题海屡禁不止,成为教学主要方式;导致教师的低能和懒惰,导致教学的偏离和学科思想的缺失;招生大战越演越烈,对高分学生给钱给物,卑恭屈膝,导致学生比老师横,家长比校长硬,令学校斯文扫地;一切为了高考,凡是高考不考的科目能减就减,能砍就砍,音乐、美术甚

4、至体育课都停开;许多学校实行“监狱式管理”,每月只休息一天“放放风”把学生“圈养”在教室里,“学习,学习,再学习”,导致学生的畸形成长,导致学生人格和结构的不健全;以下3个命题我认为很值得校长们思考:命题一:依靠加班补课,题海法巡练,无限延长学习时间,无限增大作业与考试数量,真的能够提高教学成绩吗?耗费师生的生命;命题二:“考上一个学生,致富一个家庭”,果真正确吗?危险的悖论;命题三:如果学生毕业多年以后,学科知识都淡忘了,我们的学校教育到底能给他们留下什么呢?深刻的提问;恢复高考三十年了,在八十年代形成的高三总复习套路,现在许多学校仍然延续着。有些学校一年半就结束了新授课,剩下的一年半全部用

5、于高考复习训练,复习三遍甚至更多。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我认为可以命名为“刺激挤压”式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刺激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挤压学生的“残余智力”,把学生“榨干耗尽”后送进大学了,这样的学生进了大学后还能有什么作为?实际上是典型的“教学过度”现象的集中体现。单纯依靠机械重复,大题量训练,很容易使教师和学生产生懈怠和疲惫,造成精神上和心理上的伤害,给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发展遗留下难以愈合的“病根”。一些著名大学反映:有些高分考进名牌大学的学生,后续发展很平淡,出现“迷失和彷徨”,许多大学生出现的一些心理障碍甚至极端现象,其潜伏期应该在中学。“考上一个学生,致富一个家庭”是危险的悖论,依靠“刺激

6、挤压”模式培养的学生,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理所应当地受到怀疑。当然,这样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笼罩下,“升学的天堂,考生的地狱”是真实的写照,学生没有丝毫的幸福可言,教师更是苦不堪言但又不敢明言,长此以往,对师生的身心都是极大的伤害。、提高课堂教学教学实效性是根本出路传统的教学方式,我认为可以命名为“刺激挤压”式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典型的“教学过度”现象的集中体现。单纯依靠机械重复,大题量训练,很容易使教师和学生产生懈怠和疲惫,造成精神上和心理上的伤害,给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发展遗留下难以愈合的“病根”。一些著名大学反映:有的高分考进名牌大学的学生,后续发展很平淡,出现“迷失彷徨”,许多大学生出现的一些心

7、理障碍甚至极端现象,其潜伏期应该在中学。“考上一个学生,致富一个家庭”是危险的悖论,依靠“刺激挤压”模式培养的学生,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理所应当地受到怀疑。高中教学要走出新天地,高三备考要取得新成就,必须在“教学效能”上下功夫,只有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上深入研究,才能真正解放教师和学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二、对“教学”本质的再认识(一) 从教学实践的层面而言,课堂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过程,这是最简单的表述。“教师主体论”已经被批判,而“学生主体,教师客体”也失之偏颇,“双主体论”更是难以解释。这些关于课堂教学主、客的多年争论,对课堂教学无益,老师们也听不懂。我认为,无须进行那些繁琐的

8、研讨与论证,“真理应该取最简形式”,课堂教学的本质,应该用最简单、最易理解也最有用的语言来概括。(二) 上面的表述具有两个关键词: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首先,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能忽视的。教师必须有能力实现对学科教材的“居高临下”,对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对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对学生学情的“胸有成竹”,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要承担很大的“教学职责”,实际上当前教师们都反映压力很大,这正是责任的体现,只不过现在要求他们由原来传统意义的“教学”改变为更具新意的“指导”,这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过分强调“学生自主”,或随意贬低教师的作用,这都是不可取的。再者,“学生学习”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

9、教学”可拆分为“教”和“学”两个方面,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如果没有了“学”,“教”也就失去了意义。教师再漂亮的表演,再卖力的讲解,再迫切的情感,如果不能唤起学生有效的回应,如果不能落实到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就没有任何价值。因此,有必要使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再认识:1、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整合、创新、传授的过程;是学生对教学信息(教师传授、教科书呈现、教学媒体发送)的认知、理解、内化、建构的过程。、教学过程的特征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与互动”,单方面的发送信息和单方面的接收信息(例如学生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等)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或者可以说,“没有师生交

10、流的教学等于没有发生教学”。“交流与互动”是“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各学科新教材的“精神内涵”。传统教学观念中以教师单方的教学活动为主要特征的“一言堂”“满堂灌”的“单向传授式”教学形式必须废除。、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不是学生的的“主宰”和“领导”;教师与学生“人格平等和学术平等”是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能的前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根本上指导和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要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必须树立“教学服务”意识,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教学的根本宗旨是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

11、教给学生如何“学”,教学设计的核心要围绕学生的“学习”,要落实在学生的学习效果,落实在学生知识、方法的掌握与综合能力的提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是成长中的生命。教学中要把学生当作鲜活的“生命体”对待。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而且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 要使我们的教师都应该明白:学校不是为解决教师就业而举办的,而是为学生受教育而建设的。教育教学的实效性,累计效果就是学校的办学效益。教师“教授”了多少不是效益的实质,“教学的实效性”其核心是“学生接受了多少”,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三、 对“学习”本质的再认识(一)“学习”可以拆分为“学”和“习”,其本质

12、是认知和习练,关键是“做”,是学习过程中的“行动”,没有学生亲身体验和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学习常常是无意义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行动”构成过程要素,学生的学习要在“行动”中进行,没有具体行动的学习常常是低效能的学习,而“学习行动设计”是在传统教学中最被忽视的重要环节。(二)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学生必须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由其他人代替。(三)每个学生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知识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的积累,它同

13、时包含由新、旧知识的冲突而引发的思想观念转变和知识结构重组。(四) 学习的基本原理就是发现。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学生有所“发现”,触动学生思维的敏感和活跃,激发学生的需求与新鲜感,从而产生“再学习”的动力,这是非常关键的。以上这些关于课堂教学的理念和认识,涉及到教学观、学习观、过程观等,所谓“传统教学观念”与现代教学观念的区分,就是在这些教师每天都要面对的思维领域必须有所转变,否则,新教学理念不会得到深刻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必定会走过场,也肯定不会达到预定的目标。四、我校开展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的方法(一) 信念坚定,措施强硬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革教学的传统模式,并不是

14、容易的事,我校开展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课题工作遇到了很大阻力,是否在高三搞?教学设计是否全面革新?学生的“学习行动”是否列为必要元素?各个学科是否同步进行?等等,老师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有的意见很尖锐,甚至在学校教代会期间,有的代表以提案的形式表示反对。学校领导班子认真分析了各方面的意见,统一认识,坚定信念,必须强力推进该课题的研究工作。学校分别召开了各学科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调研会,最后决定:各学科同时开展;高三必须参加并且应作为重点教学领域。我在全校的开题会上强调:对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只能完善,不许反对。(二) 分科研究,鼓励特色在课题研究展开后,学校确定:各学科教研

15、组长为给学科子课题的第一责任人,在学校课题组的统一要求和指导下,分学科进行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在课题组制定的大框架中,鼓励各学科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特点形成学科特色,特别是高三,更要针对总复习的教学特点,形成完整的教学策略和相应的教学辅助资料。(三) 确定目标,阶段推进按照我校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实施计划,基本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理论,统一认识。学校组织全校专任教师学习了总课题组专家报告、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和我校制定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行动纲领,使大家认识到该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实用性,做好充分的思想和行动准备。第二阶段:教学实践,校本教研。全体教师以“研究课”为主要形式,边研究边实践,通过对研究课集体讨论,统一认识,推敲细节,完善设计,改革教法。第三阶段:统一设计,凝聚智慧。这是最核心的也是最艰难的,我校彻底改革了以前的教师备课方式,统一规定了教学设计模板。在“新教学设计”模板里,规定了“三大要素”:、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目标中按照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学理论细化为六级目标:、识记(知道,了解,记忆,再现);、理解(解释,转换,概括,推断);、应用(解题,实验,计算,表达);、分析(分解,区别,联系,结构)、综合(组合,抽象,归纳,建构)、评价(欣赏,鉴别,判断,评论)()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