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标准下教学方式的创新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6883042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新课程标准下教学方式的创新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谈新课程标准下教学方式的创新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谈新课程标准下教学方式的创新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谈新课程标准下教学方式的创新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谈新课程标准下教学方式的创新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谈新课程标准下教学方式的创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新课程标准下教学方式的创新(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新课程标准下教学方式的创新 岫岩县偏岭镇中心小学马猛谈新课程标准下教学方式的创新 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偏岭镇中心小学 马猛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学方式 创新 课程改革 和谐发展【摘要】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系上都是新的,蕴涵着素质教育的理念,它使教学有了重大的创新与突破。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无疑会给教育部门和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会引发教师这一角色的一系列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性转变。本文试图在实施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对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教学方式的创新做下新的探讨,以求在新形势下,适应今天的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

2、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关键环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过去是,现在依然是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可以说,没有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素质教育的实施。那么在素质教育实施背景下,如何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呢?一、新的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呢?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强化:1、是先于学生明确教育教学目标,并预设达成目标的途径;2、是为学生提供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践的、典型的教学资源。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当学生能够学以

3、致用时,才能调动起学生兴趣,这时他们才能学得最好。3、是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开展各种活动。但须注意的是,学习中的合作,前提应是有较大的分歧,否则没有合作的必要,课堂中的合作活动也要有度。4、是驾驭学生的课上课下活动,并在其间适时评价、引导,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做重要事情时,他们学得最好。5、是为学生释疑解惑,特别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后所得的结论,要剖析清楚,指出易混易错的地方,达成教育教学目标。二、如何在教学中实现创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么实现呢?我认为学生的主体作用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强化: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由原来的重知识、技术传授向重学生身心发展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

4、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限制学生自由(如随时向教师发问),转变为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自由”空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自身能力的转变。2.开发学生学习潜能。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潜能,并且希望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学习。传统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学会什么为出发点设计的,它束缚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和利用,忽略了远期教学效果的最佳获得。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追求的教学模式则以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出发点,最终达到由“教”到“不教”,由“学会”到“会学”这一目标发展。3.个性化的教学模式。近代班级授课制的建立,使得对学生统一化要求很高。传统思想影响下不管学生的先天差异与不同需求,而个性化的模式就

5、考虑了人体差异的存在,根据人的心理、能力等的差异,及时调控教学的方法策略与教学程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综上所述,学校教学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等方面的发展需要改进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主张全面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从情感教学入手,强调乐学、好学、育体和育心相结合,使学生从“让我学”的被动状态中解放出来,为激发、引导、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培养、塑造、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使他们从中磨练意志、陶冶情操,进而达到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参考文献:1龚迎春 . 乐学 好学 知学 2于 明. 课堂教学方法与艺术实用丛书3朱仁宝.做一个创新班主任 作者姓名:马猛联系电话:13464356689工作单位:岫岩县偏岭中心校通讯地址: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偏岭中心校邮 编:114301电子信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