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坡子街历史街区及其周边公共空间的研究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36875274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沙市坡子街历史街区及其周边公共空间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长沙市坡子街历史街区及其周边公共空间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长沙市坡子街历史街区及其周边公共空间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长沙市坡子街历史街区及其周边公共空间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长沙市坡子街历史街区及其周边公共空间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沙市坡子街历史街区及其周边公共空间的研究(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历史文化街区周边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和方法4.1历史文化街区周边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本章针对如今历史街区周边公共空间设计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结合第三章优秀案例分析的研究,提炼出“满足功能适应”、“满足场地形态”两个观点。满足功能适应的原则主要是以人的功能需求变化而展开,满足场地形态的原则主要是以场地具体的现状和变化而展开。4.1.1满足功能适应(1)空间多样化现代城市学家简雅各布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出:“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成千上万的人聚居在城市里,而这些人的兴趣、能力、需求、财富甚至口味都千差万别,城市都需要尽可能错综复杂并且具有相互支持的功能的多样性,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21。”因此,在既

2、与城市道路交接又与历史街区交接的公共空间设计中,尤为要注意空间多样性、全面性的原则,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上至老人下至小孩,各个年龄段的活动都不相同,例如:林下空间的老人棋局、儿童沙坑、青年涂鸦墙等;老、弱、病、残、孕等各个群体的功能需求也都要考虑到:盲道、无障碍通道、孕妇和儿童专座、按摩石子路等。所以,不管是周围居民还是其他原因来此空间的人群都应有相对应其需求而设计的空间活动,有需求就有供给,这有利于提高空间的使用率,更为空间增添了活力。(2)设施多样化设施多样化是指以“不变应万变”,即用多样化的功能来应对不同人群的需求,是一种以一对多的范畴。其中包括设施可移动性和多功能性的设计。例如既交

3、接城市道路又交接历史街区的林下公共空间一天内面临各种人群:早上老人运动健身,上午人们树荫休息闲聊,中午的闲聊商谈,下午的林下棋局,傍晚的儿童玩耍,晚上的休憩散步等。面对不同人群面临功能复合的挑战,而设施多样化的可移动性、多功能性就适合地解决了功能需求的压力,满足了人们对设施功能的需求,同时也吸引了人们的停留,活跃了空间的气氛。(3)植物种植合理性当今公共空间的植物种植普遍以很雷同的植物颜色、配置来装饰空间。不同的城市公共空间有着不同的特点,也需要当地的植物来凸显城市风采。所以在公共空间植物配置时,应当尽量选用本土的植物来点缀,并且要注意本土植物的生长习性,特别是乔灌草搭配的多层结构时,应当注意

4、上下植物的相互影响。植物种植的合理性既要体现乡土植物的代表性,又要体现植物的整体的色调和局部的点缀,做到统一而富有变化,在其一年的生长周期,四季变化分明且四季有景可观。(4)生态观念原则1963年F.L.Olmsted最早提出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观点,把生态的理念融入到景观设计当中,使城市空间和自然和谐统一。自从城市的出现,人们从未停止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进而不断地对城市进行改造和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趋向于生态城市的建设。早在1969年,麦克哈格出版设计结合自然一书,提出了生态结合设计的观点,“景观相当重要的不仅仅是艺术性布置的植物

5、和地形,景观设计师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他们的所有技巧都是紧密联系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 22。生态的观点至今也影响着现代景观的设计。随着生态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普及,人们对场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满足相应的功能,又要尽可能绿色、环保、生态可持续等。随之而来出现了生态透草砖、雨水收集池、水风车等一系列以生态可持续为理念的景观。“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的治理,直接关系到当代人类的生存环境,还涉及我们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23。”因此,在设及场地生态可持续发展概念时,要注意与当地自然环境和人们需求相结合,设施设备尽量采用环保绿色材料,减少一次性材料的使用,使场地向着生态化、可持续化发展。4.1.2满

6、足场地形态(1)场地指示性丹下健三曾说:“我们相信,不引入空间概念,就不可能理解一座建筑,一组建筑群,尤其不能理解城市。24”指示性就是指空间形态的指示性,包括路边的指示牌、路标和当地标志性建筑等等。“从空间的经营上,丰富空间,使场地得到内在无形的叠加。25 ”笔者认为,空间形态的标志性出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一种就是以群体模式出现,构成清晰的自我格局,通常以点、线、面的形式出现,一般来说点是以景观节点、包括代表性的建筑或景点,也可以是移动的点如街边的小摊小贩;线则是看景点的视线,包括城市道路、商业步行街、交通要道组成的各路流线;面则是一片的区域,包括历史街区、商业贸易区、公园娱乐区等,是点和

7、线结合的片区。(2)场地文化保留和共生性保留和共生是对历史的保留,也是新建建筑和历史建筑的共生。单纯地保护老旧建筑,也无法使其重新振兴;反之,具有时代功能性老旧建筑如今都奇迹般地复兴了。“因此,历史建筑的开发再利用在空间上主要有两个方面:原有功能空间的置换与重构;新旧功能空间的交融26。”而保留和共生的形式有很多种,新的文化砖墙,指示文化路牌,历史的翻修,铺装,屋檐瓦等。列如911事件过后重建的车站,在倒塌的世贸中心的旧址之上,因为这个地方的特殊性,建成后的样子也十分特别,是从一幅儿童放飞和平鸽的图画中,获得的车站设计灵感。车站被人们称为The Oculus,人们站在场地往上看,像是一个大眼睛

8、。连续不断的白色结构,和谐而统一,纪念当年的历史,使人们感受到场地的仪式感。车站里不仅钢结构是白色,白色也延续到屋顶、墙面和地面上。 (如图4.3-4.5)再例如西安大华1935,原场地为长安大华纺织厂,现经过改造成为了城市的综合体建筑群,厂内具有博物馆展示、小剧场的演出、酒店和餐饮等多种功能多元化的综合体。其中有保留的纺织机器,纪念的1935地砖,保留的历史大门,新建的场馆场所,不仅突出了场地的特色,又体现出文化新与旧的结合。(如图4.6-4.9) (3)场地大小适度性“设计对人有影响,设计对环境有影响,人通过设计对环境产生影响,环境又直接对人产生影响从而迫使设计跟着人的需求产生变化27。”

9、每个人的满意尺度都不一样,有可能合适自己的尺度并不适用于其他人,而适度的设计则是满足绝大多数人要求的设计,是大众满意的设计。通过对环境和人的影响,再通过设计的媒介来达到两者的平衡。(4)场地源于生活性在交往与空间中杨盖尔提出居民的三类日常活动:“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是生活,其次是空间,最后才是建筑28。”设计者不应该是上帝视角来设计公共空间,而应该是作为使用者的身份来设计切身符合的空间。从使用者的需要出发,从满足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来进行设计,应当注意当地的客观规律,即在满足设施的技术条件下,以当地的人流情况、交通状况、使用频率、人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

10、考虑而设计,要避免人为盲目地追求场地的形式感,而忽略其功能性和合理性。才能使设计出的空间伴随着日常生活而不断更新、完善,才能使设计真正源于生活。4.2历史文化街区周边的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法4.2.1 “文化隐角”“文化隐角”最早的概念是芦原义信提出的阴角空间。他在街道的美学中指出,“如果想创造阴角空间,那就让面向道路的建筑大胆地后退,如果可能让对面的建筑也同样后退。“阴角”空间可以创造出一种把人拥抱在里面的温暖、完整的城市空间。29” 在历史文化街区空间中,往往是一眼望到头的平行空间,没有新奇感。而“文化隐角”空间则是将其隐藏起来,让人无法看到其全貌,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从而相对于平行空间

11、往往更加让人们觉得安心、亲切。(如图4.10-4.12) 在历史街区和城市交界区域的设计中,由于来往的人和车流很多,同样需要这样的布局和智慧:注意把握建筑和道路的关系以及人们的活动场地和车行的关系,尽可能多的创造出凹形的文化隐角空间,吸引更多的人们驻足停留,既增加了空间的活力,又符合人们在空间安心、亲切的感觉,使空间充满了人情味。4.2.2框架的限定一个场地事先所以东西都已经设计好,功能设施齐全,但受欢迎程度往往不尽人意;反而一个场地只规定大框架,其他东西的设计都依照人们的意愿而设计,场地却人声鼎沸。如图所示,在考虑整个城市的发展前期下,设置历史文化街区的框架,(1)对硬性规定的要求(2)对具

12、有意义的遗留建筑的保护(3)对场地功能的定位(4)对场地文化气氛的确立(5)对最大高度的限制(6)对铺装的选取等。从而形成一个整体而富有标准的大框架,这不仅仅是对文化遗留建筑的保护,也是对整个场地的责任。这种框架的设定,既符合大的硬性规定,又满足人们生活变化的需求。“框架中的空隙由使用者来填充”,30正是符合人们意愿的设计。4.2.3集聚的功能“我们的社会通常重视单一功能的基础设施系统的设计,以工程化的设计来保证这些系统在特定时间内可以最高效地完成某个单一目的,但这并不能使这些设施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提供连续性的使用效益。这种单一效益的思考方式严重影响了基础设施对城市生活的贡献31。”表4.1场

13、地一天的活动概况 图表来源:作者自绘如表所示,笔者通过分析场地一天的活动情况,了解到场地一天功能需求变化是随着人们的聚集而发生变化的,而场地一天各个时段都有各类人群活动。所以笔者认为公共空间的设计景观设备必须齐全,功能考虑全面。不然就会出现街道、广场等在人群非高峰时段无人问津,从而给公共空间造成空置感觉从而导致人气下降。Mossop认为基础设施,“应具有多种功能:必须满足公共空间的要求,必须串连其它功能性的城市系统,诸如公共交通、人行系统、水处理系统、经济开发、公共设施以及生态系统32。” 而功能设施的多元叠加,能有效地处理复杂地段人们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具有可承载性和复合型。4.2.4植物的

14、选取和变化植物在公共空间面临各种各样的需求,需要多样化的植物来满足这些需求,然而在当前公共空间植物变化较少,种类颜色单一,人们的视觉疲劳,如何在公共空间有限的场地设计出具有变化有特色的使用功能空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结合优秀案例和理论实践分析,笔者认为植物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主要以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垂直分隔面是植物组成空间的重要功能,是由有一定高度的一个或多个植物组成的一个面。“植物可以用于空间中的任何一个平面,在地平面上,以不同高度和不同种类的地被植物或矮灌木来暗示空间的边界33。”分隔的面会让人们感受到空间的范围和空间封闭的感觉。植物的围合程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夏天是封闭的,冬天是开放的,随

15、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植物的覆盖面即是大、中型树冠相互连接构成的覆盖式的景观空间。凯文.林奇(KevinLynch)在城市意象一书中说过“空间主要是由垂直的面限定的,但唯一的连续的面却在脚下” 18。而树冠间形成的面的高度往往在人们的身高之上,这就限制了人们的视线,夏天给人一种遮天蔽日的凉爽,封闭感觉尤为强烈;冬天植物的落叶,头上的树冠仅以树枝和少量树叶遮蔽,导致阳光穿射下来,给人一种温暖日光浴的感受,封闭感觉较弱。(图)(2)“色彩能表现情感,这是个无可辩驳的事实” 34。笔者认为,人们看到颜色的感觉不同,而公共空间中的植物的颜色也种类丰富,它也影响着人们的视觉感受和情绪。(表) 所以,在设计

16、公共空间植物景观时,要注意色彩语言相对应的影响,以及各色彩之间的搭配。例如邻近色的配比,会显得颜色之间过渡就会显得自然和谐,而且在统一中而富有有变化,变化中又和谐统一,给人以宁静、清心之美感。(3)植物有一个人们常常忽略的隐藏特性,那就是时间。植物随着时间的变化和季节的更替而变化生长、枝繁叶茂到枯萎凋零,这也就形成了四个季节不同的变化。植物的季相变化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景观感受,夏天的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形成了一个封闭空间,也给人以生命力的感受;秋冬季节,枝叶凋零,人们的视线开始变得开阔,空间也悄悄向外延伸变大,颜色由绿变黄,而常绿植物仍旧是绿意盎然,形成鲜明对比。(4)乡土植物一直都是人们所熟知的植物,也满怀着对家乡的感情。乡土植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