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湘教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3684364 上传时间:2017-10-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湘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湘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湘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湘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湘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湘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湘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专项部分 古诗文 咏 柳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注释: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颜色如碧绿色的玉。妆成:装饰,打扮。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 ,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o):用丝编成的丝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初春时节。似:好像,如同,似乎。译文:初春的柳树,好像用碧玉装饰成的一样,千万条柳枝都垂下了碧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作

2、者简介:贺知章 (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市)人。武则天证圣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盛唐前期诗人,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是著名书法家,又是一位关心边防和国家尊严的爱国者。作品大多散失,现仅存诗二十首,收录在全唐诗中。他的诗以绝句见长,通俗清新,自成一格。作品鉴赏: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杨柳的形象美在于那蔓长披拂的枝条。初春,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

3、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肢,也是读者所经常 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 ,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摇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肢”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却给写活了。 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 “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 。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 ,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

4、绦” , “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 ,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 ,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剪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 ,读者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的一系列过程。柳,又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个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 “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词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 ,还有“碧玉小家女” (肖绎采莲赋 )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女

5、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 “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深深地抓住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是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阴清圆的时候。然而,更妙的是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在贺知章之

6、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 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绝 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注释:西岭:西山雪岭。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译文: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透过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作者简介:

7、杜甫(712770) ,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 ,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因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后入长安,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严武任成都府尹时,授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职。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杜诗现存 1400 多首,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诗作被称为“诗史” ;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 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创作背景:公元 762 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

8、” ,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诗人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其中的一首。作品鉴赏: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

9、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幅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给人一种清脆、悦耳之感。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喻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这里用一个“上”字很巧妙。这两句,以“黄”衬“翠” ,以“白”衬“青” ,色彩鲜明,更衬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诗人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画,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也增加了诗句的生机。第三句,

10、“窗含西岭千秋雪” ,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山雪岭。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表现出积 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勃勃的感受。而“西岭” ,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这就是诗人观物寄情时物情相融的手法。另外,诗人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

11、,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与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但同时,诗人以这种感受,从另一角度来说明一种艰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要融化千年的积雪则更为困难。于是,诗人在那淡淡的希望之中却有着更深的忧虑。因此,这句就不仅仅是对窗前雪的描写了,它有着更深的寓意,而这种对景物的体察,其实早在一二句就暗含其中了。 “两个” 、 “一行” ,数目历历分明,观察仔细,不是因为内心的轻松愉快,而是诗人要排遣那种长期受到闲置的愁闷情绪和百无聊赖的心情。这与水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与曲江中“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对景物的体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以清新自由的景象表现心中百无聊赖的

12、心情。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 ,此句表明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泊”有“停留不开”的含义,杜甫用的正是这个含义。杜甫多年来漂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他应该知道,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在当时很难实现,而且在严武向朝廷推荐他之前,他刚刚结束流亡的生活,对朝廷虽有所望,但却又极感希望渺茫。 “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艰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

13、难,以表示希望不大。这是第一层含义。第二,这只停泊在门前的东吴船并非从东吴来,而是到东吴去的。东吴,正是杜甫心中那点希冀的象征。不直言长安而说“东吴” ,原因是,诗人以成都、东吴间相距之远和路径之难,来暗示他的抱负难以得到施展;另外,三国孙权 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借东吴代指孙权,不仅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更是他那“致君尧舜上”的志向的寄寓之所。而以“泊” 、 “万里” 、 “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情绪。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

14、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知和彷徨。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正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注释: 谙:熟悉。江花:江边的鲜花。绿如蓝:颜色绿得就像晴天的天空一样。译文: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熟悉。日出时,江边红花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太原(今属山西)人。唐德宗朝进士,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

15、忠州(今属四川)刺史,又为苏州(今属江苏) 、同州(今属陕西大荔)刺史。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 香山居士。其诗政治倾向鲜明,重讽喻,尚坦易,为中唐大家。他向民间学习,填了不少“忆江南” 、 “竹枝词”等,语言通俗,风格清新。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作品鉴赏: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 ,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指结句“能不忆江南” ,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 ,点明江南风景之“好” ,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游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沟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