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学案 苏教版选修.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840371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学案 苏教版选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学案 苏教版选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学案 苏教版选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学案 苏教版选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学案 苏教版选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学案 苏教版选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学案 苏教版选修.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屈 原 列 传【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政治主张,感受他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2、掌握“令”、“伐”、“疾”、“使”等多义词,熟记通假字,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3、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重点难点】1、重点: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2、难点: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知识库存】 1、屈原简介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

2、最早的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等。离骚是中国诗歌史上仅见的长篇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通篇洋溢着爱国热情和为坚持真理、理想而斗争的精神。2秦以后历史散文知识史记:西汉司马迁撰,纪传体,通史,内容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时。汉书:东汉班固撰,纪传体,断代史,内容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迄王莽地皇四年。后汉书:南朝范晔撰,纪传体,断代史,内容上起汉光武帝,下迄汉献帝。三国志:西晋陈寿撰,纪传体,断代史,内容上起黄巾起义,下迄晋灭吴统一天下。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为主编撰,编年体,通史,内容上起战国,下迄五代。前四部纪传体史书,因为是旧时“二十四史”中头四部史书,史学价值

3、、文学价值均高,所以合称“前四史”,为旧时读书人必读的史书。资治通鉴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也高,因非纪传体,没有列入“二十四史”。【整体把握】1、本文主旨是怎样的?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2、本文的结构思路如何?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以人物活动的时间为序进行记叙,缀以“太史公曰”,可以分为四部分。结构示意图:任疏黜迁投水身后影响评价 (1-3) (410) (1112) (13) 屈原一生的活动时间为线索3、关于史传“变体”。这篇史传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寓论断于叙事”,而是“以议论

4、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但主要原因恐怕还不在这里,而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特别是秦始皇燔毁六国典籍后,有关屈原的记载,更几乎是荡然无存,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这只要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课文疏通】一、 字音辩识

5、娴( )熟 惨怛( ) 帝喾( ) 濯( )淖( ) 渣滓( ) 靳( )尚 啜( ) 醨( ) 温蠖( ) 汨( )罗二、 学习分析13段,编写内容提纲1、难句解释: “屈原者,名干,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让学生明确:在先秦,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分支有因封地得氏的,有因先祖的滋号得氏的。楚国王族姓,屈原先祖暇,因受封于屈地得氏。“左徒”,在楚国是一种仅次于“令尹”(宰相)的官职,多由王室亲族充任。后文“三间大夫”,是一种掌管屈、景、昭三氏事务的官职,屈原也曾充任。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本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乎不与。” 让学生明确:上官大夫公然要抢夺屈原所写宪

6、令草稿,在情理上说不能,因此郭沫若提出一种别解:“夺”,作“改动”解;“与”,作“同意” 解。按:这样解释很合理。一方面,它符合古代“夺”、“与”的常用义之一;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所作“宪令”具有改革的进步意义,触犯了上官大夫等守旧官僚的利益,所以他们要篡改。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让学生明确:用了“曰”,又用“以为”,语意欠顺通。按:历来研究者认为这两个词,必有一个是衍文,即因传抄错误产生的多余的词语。 2、行文思路: 提问:这一部分写了哪几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一共写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谗见流的缘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

7、可为。提纲: 因才能卓越重用 写屈原初次被疏 因上官进谗被疏远 “谗”、“疏”、幽怨,统率全文纲领 因忧愁幽思作离骚 三、重点研读评价第三段1、难句解释: “人穷则反本,放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让学生明确:这句提出屈原作离骚的缘由之一:“穷”,处境困窘,走投无路。由“穷”必然生“怨”,所以下句写“怨”。“劳苦倦极”,课本未加注,从它与下句“疾痛惨但”四字对举看,“极”,应解作“困惫”,“极”的这个义项,古时常用。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让学生明确:这句承“上称(称道)帝喾”等句,进一步说明离骚的内容。“明”是“阐明”。“道德”,在这里不但指个

8、人品格,还指政治上举贤授能的善政(按:古代“道德”本有此义,见礼记?王制)。“条贯”,条理,加以推演,指道理,再进一步推演,可用来指因果关系。整个这句可以译为:“(作者)阐明了举贤授能的道德的崇高伟大,国家治乱的因果关系,(所要说明的道理)无不完全揭示了出来。”“见”,通“现”,表现,表达。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让学生明确:这句是总说离骚写作特征,下面“其称文”数句是这句的具体解说。课本注释解释“约”为“简约”,“微”为“含蓄 ”,似欠妥帖。因为离骚的文辞并不简约,相反,它在反复申说;并不含蓄,相反,它是淋漓痛切。按这两句是同义反复,意为“它的文辞迂典深微”。“约” 的本义是

9、“缠束”,可引申为“迂曲”,“微”的义项之一是“深微”。整个这句话应译为:“它的文辞迂曲深微,它所表达的志趣是高洁的,所表达的品格是端方正直的。”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让学生明确:这两句互文见义,承卜“文约辞微”加以申说。课本已有注释,要补充说一说的是,这两句是说明离骚的“引类譬喻”这一表现手法,如用“善鸟香草,以譬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虬龙驾凤,以托君子,飘风去霓,以为小人”(王逸语),等等。 “其志浩,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让学生明确:这两句承上“志洁行廉”进一步申说,并用它来转入下一层的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称物芳”,具体指屈原修养品格,坚持节

10、操,多用兰惠费桂等芳香草木来说明自己的爱好。这两句可译为:“由于他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引用芳香之物;由于他行为端正不苟,所以作品中表达他即使至死也不为谗馆小人所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至“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让学生明确:“自流以下五句,表达的意思重复,而且句式、节奏不很协调。据前人考证,可能有“异文窜入”,加上词语解释,说法甚多,是全段的难点。因此,我们只要借助注释,大致弄清文意就行了,不必追求译得很顺畅。 2、关于这段的思路: 让学生明确:就段内来看,作者的目的是借评介离骚来论述屈原的伟大人格,归结点是指出屈原的志行可“与日月争光”。因此,写创作缘由,特别揭示“疾”、“穷”。“怨”三

11、字,其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更为眼点句;写离骚内容和创作特色,特别指出其“明道德之崇高,治乱之条贯 ”,而归结到赞美屈原“志洁行廉”。就全文来看,这段议论是全文纲领。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引出文章的第二大段写屈原的去留关乎楚国命运;由“志洁行廉”引出第三大段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自沉泪罗。第二课时【复习旧知】1、 课文第一部分怀王怎样“甚任”屈原?为什么“甚任之”?明确: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的原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屈原具有

12、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2、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明确: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课文疏通】一、词义归纳: (1)“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亲:亲善。 (2)“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又因厚币”后省略动词“赂”。“而”后省略主语(靳尚)。“于郑袖”:在郑袖面前,状语后置。 (3)“秦,虎狼之国”: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 (4)“奈何绝秦欢”:欢:友好。 (5)“亡走赵,赵不内”:亡:逃亡。走:跑,现代的“跑”古代称“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内:同

13、“纳”,接纳,收留。 (6)“复之秦”:之:动词,到。 (7)“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眷:眷恋。顾:念。眷顾:眷念。系心:挂念。反:同“返 ”。冀幸:侥幸希望:“一悟”的“一”:副词,一旦,一经。“一改”的“一”:副词,都,全部。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国,惦记着怀王,不忘要回(朝廷中)来,盼望怀王一旦醒悟,风气全都改变。 (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他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变过来。 (9)“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无:无论。自为。 自佐:既为自,佐自,宾语前置。二、分析410段1、难句

14、解释: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让学生明确:“佯”,假装;“去”,离开,“厚市委质”,课文注释没说清楚,“厚币”,是指丰厚的礼物,“币”,礼物。“委质”,前人研究是指另再呈献信物,古代别国重臣投靠新主,“必先书名于策(竹简),委死之质于君,然后为臣,示必死节也”。“委”,呈献;“质”通“蛰”,但作信物解。这种信物,不是礼物所能代替的。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让学生明确:“以”,。介词,用、凭的意思;“当”,抵得上;“往如楚”,“往”,去;“如楚”,到楚国去。句意谓:凭我一个张仪就可抵换汉中地,请让我离开秦国,到楚国去。 “如楚,又因厚市用事者臣靳

15、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让学生明确:要注意“因”是介词,凭借;“用事者”。“臣”,均为“靳尚”的同位语;“于郑袖”是状语后置,即向怀王宠姬郑袖说假话:设 “诡辩”的主语是靳尚。据被记中张仪列传的记载,张仪一到楚国,怀王就把他囚禁起来,靳尚对郑袖的诡辩是:“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秦王甚爱张仪,而必欲出之。今将以上庸之地赔楚,以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诓者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 “屈原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语,俗之一改也。” 让学生明确:“虽放流”,意为“即使流放在州。有人解释“放流”为“放浪”,从文字学角度看,尚欠根据。从这句看,屈原一生曾流放两次,第一次是怀王入秦或顷襄王即位时,这一次是流放在汉北,后文“顷襄王怒而迁之”,是再一次把他流放到更荒僻的沉湘一带。按:此处叙事脉络不够清晰,前人曾指出这是由于有“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