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地理总复习提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新人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837103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高考地理总复习提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4高考地理总复习提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4高考地理总复习提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4高考地理总复习提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4高考地理总复习提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4高考地理总复习提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新人教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高考地理总复习提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新人教版必修1.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高考地理总复习提纲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因素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2、不同尺度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上两幅图表达了三层意思: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一个要素的变化必将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我们到任何一个地区,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整体的印象。提到沙漠,我们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是荒凉、单调的干旱景观。谈及我国的江南,我们想到的是风景如画的水乡泽国。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最终导致的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变化(如气候变干必将导致地区湿润

2、景观向干旱景观的转化)。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有尺度的。在不同的规模尺度上,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形式有差异,但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组成以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却不会变化。3、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发生变化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另一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

3、,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影响。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小到一个池塘、一块田地,大到全球,其地理环境都具有整体性,并因此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系统:系统与其外部环境存在着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的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动。从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一

4、个有机整体。土壤的性质是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一)成土母质与土壤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壳,其上部可称为土壤母质。如果风化壳保留在原地,形成残积物,便称为残积母质;如果在重力、流水、风力、冰川等作用下风化物质被迁移形成崩积物、冲积物、海积物、湖积物、冰碛物和风积物等,则称为运积母质。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母质代表土壤的初始状态,它在气候与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上千年的时间,才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

5、产生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土壤形成的初期阶段最为显著。随着成土过程进行得愈久,母质与土壤间性质的差别也愈大,尽管如此,土壤中总会保存有母质的某些特征。首先,成土母质的类型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不同造岩矿物的抗风化能力差别显著,其由大到小的顺序大致为:石英白云母钾长石黑云母钠长石角闪石辉石钙长石橄榄石。因此,发育在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和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发育在石英含量较高的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即含砂粒较多而含粉砂和黏粒较少。此外,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而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其次,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深受成土母质

6、的影响。不同岩石的矿物组成有明显的差别,使其上发育的土壤的矿物组成也就不同。发育在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含角闪石、辉石、黑云母等深色矿物较多;发育在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含石英、正长石和白云母等浅色矿物较多;其他如冰碛物和黄土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含水云母和绿泥石等黏土矿物较多,河流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亦富含水云母,湖积物上发育的土壤中多蒙脱石和水云母等黏土矿物。从化学组成方面看,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一般铁、锰、镁、钙含量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而硅、钠、钾含量则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石灰岩母质上的土壤,钙的含量最高。归纳:1、成土母质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2、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与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

7、分有关。(二)气候与土壤东北平原,肥沃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南方低山丘陵,贫瘠的红壤,土质黏重,有机质少,酸性需改良。(三)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的本质特征肥力的产生与生物的作用是密切相关的。岩石表面在适宜的日照和湿度条件下孳生出苔藓类生物,它们依靠雨水中溶解的微量岩石矿物质得以生长,同时产生大量分泌物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随着苔藓类的大量繁殖,生物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强,岩石表面慢慢地形成了土壤;此后,一些高等植物在年幼的土壤上逐渐发展起来,形成土体的明显分化。在生物因素中,植物起着最为基本的作用。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

8、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不同植被类型的养分归还量与归还形式的差异是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最基本原因。例如,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而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和搬运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外,有些动物如蚯蚓、白蚁还可通过对土体的搅动,改变土壤结构、孔隙度和土层排列等。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

9、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热带雨林地区土壤贫瘠。如:亚马孙流域全年高温多雨,由于充足的热量、丰沛的水分和连续不间断的生长季节,从而形成了以高大密集的乔木为主的雨林群落。如果单纯从自然生态的角度来评价,雨林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这是群落生产力高的表现,也是热带雨林有别于其他生态系统的优势所在。在强大的生命活动推动下,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循环旺盛。植物在快速生长的同时形成枯枝落叶,这些生物残体在地表很快就被分解者分解,所释放的养分又直接被根系再吸收以继续维持植物的快速生长。由于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再加上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雨林中土壤一般很

10、贫瘠。这看起来好像与茂密的雨林、巨大的生物量相矛盾,但事实上,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所以地上植被成为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而这又正是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人类通过焚烧和砍伐活动可将大片浓密的原始雨林顷刻化为乌有。雨林植被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很快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则很难恢复。(四)地形与土壤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气候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地带分化。对美国西南部山区土壤特性的考察发现,土壤有机质含量、总

11、孔隙度和持水量均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而pH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此外,坡度和坡向也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在陡峭的山坡上,由于重力作用和地表径流的侵蚀力往往加速疏松地表物质的迁移,所以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而在平坦的地形部位,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度较慢,使成土母质得以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阳坡由于接受太阳辐射能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但水分状况比阴坡差,植被的覆盖率一般是阳坡低于阴坡,从而导致土壤中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差异。(五)人类活动与土壤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举例:1、长江三峡的综合决策2、广西平果县妙冠屯的综合治理方案: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