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课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3682450 上传时间:2017-10-2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文化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跨文化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跨文化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跨文化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跨文化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跨文化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文化课件(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1、文化的差异性:两个或者几个相互交流的个体的差异性,表现在语言、文化背景、价值观、所拥有的信息等多个方面同质性:两个或者几个相互交流的个体的相似性。2、文化冲突与适应:文化冲突: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文化的产生是以人的生命体验和生存经验为基础的。不同生存环境的刺激和作用,造成了人们对自身及自身以外的世界的不同感受与看法,而处在相同生存环境里的人,又会形成许多共同的感受和经验。在封闭的生存环境里,这些共同的东西是产生部落或者村落文化的基础。随着历史的发展,部落或者村落之间人们的各种联系不断增多,封闭的状态逐渐就会被打破。人们带着自己所处的环境里所形成的感受、

2、认识,习惯等互相交往,必然要产生冲突和磨擦。所以,文化的冲突是由文化的“先天性” 或者文化的本性所决定的,是文化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必然现象。产生的原因:不同民族、社区和集团的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当它们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产生了竞争、对抗甚至企图消灭对方的状况,此种冲突叫做文化冲突。造成的结果:文化冲突的结果,或相互吸收或融化或替代对方,随之会产生新的文化模式或类型。案例:刮痧文化适应:雷德菲尔德和赫斯科维茨(1936):当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进行持续不断的直接接触时,一方或双方的原文化类型所产生的变化称为文化适应。

3、文化适应分为四个阶段:同化(assimilation) , 分离(separation) ,融合(integration) ,微小化(marginalizaiton)文化适应是反映文化特性和文化功能的基本概念。主要指文化对于环境的适应,有时也指文化的各个部分的相互适应。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创造出来的物质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美国文化人类学家 L.A.怀特认为,文化是特定的动物有机体用来调适自身与外界环境的明确而具体的机制。文化对于环境的适应主要表现为工具和技术适应、组织适应、思想观念适应这 3 个方面。3、跨文化交流学 理论构架4、爱德华霍尔:Edward Twi

4、tchell Hall Jr.(May 16, 1914 July 20, 2009) ,美国人类学家,被称为系统地研究跨文化传播活动的第一人。他被认为是“跨文化传播” 作为学术研究领域的奠基人。霍尔在他的隐藏的维度(The Hidden Dimension)一书中首创了空间关系学和私人空间的概念,他认为虽然空间距离是不能听出来的,但是空间的使用和语言一样能传达信息。在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中,霍尔创造了 “历时性文化”的概念,用以描述同时参与多个活动。与之对应的是“共时性文化” ,用来描述有序的参与各种活动的个人或群体。在书中,他把正规清晰的语言交流和非正规形式

5、的交流进行对比, 认为“注意观察对方的脸或其他肢体动作语言,有时会比说话得到更多的信息”。1976 年,霍尔发表了他的第三部著作超越文化(Beyond Culture)。在书中,他详细阐明了“ 发展转移”的概念,即人类社会的进步取决于人们创造了多少(类似于生物学中的“发展 ”)。霍尔认为文化决定了人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理解,而不同的理解会导致人际间交流的困难。6、传播和交流在英文中是同一个词,国内外对其界定主要分为“说服”派和“共享”派,在跨文化交流学中可定义为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共享信息的过程。主要有人际交流、组织交流、大众传播三个层次。信息是交流或传播活动能得以进行的最基本的因素,是交流和

6、传播的灵魂传播的模式:5W 模式、香农模式、施拉姆模式。5W 模式:由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提出。他的主要理论是:“描述传播行为的一个方便的方法是回答下列五个问题: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 。该公式注重的是交流或传播的效果,至今仍是指导人们传播过程的方便的综合性方法。是直线性传播模式。香农模式:数学家香农及助手韦弗提出。在这个模式中提出噪音概念,指明发出的信息和接收者收到的信息并不总是相同的。施拉姆模式:威尔伯施拉姆提出了环式模式。在该模式中,发送者和接收者在解码、阐释、编码、传递、接收时,形成一种环形的、相互影响的和不断反馈的过程。施拉姆提出了编码、解码、反馈概念,参

7、加交流的人既是信息发送者,又是信息接收者的双重角色概念,对信息的编码和解码构成了人们的交流,该模式更注意交流的过程而不是效果。7、为什么人类社会是多样性与同质性并存8、人类学与跨文化交流学的关系如何?9、影响跨文化交际过程与结果的文化因素有哪些?第二章 人类学跨文化比较研究1、跨文化比较:人类学的跨文化比较是建立在民族志田野调查基础上的不同文化的比较研究。它通过对全世界不同民族中取得的调查资料进行比较分析、验证和假设,来分析人类行为的共同性以及文化的差异性,并试图发现某种规律或通则。2、比较研究的方法:一般包括实证研究法、解释法和批判法实证研究法:通过直接观察、实验或者调查获取有关研究对象的客

8、观数据后,由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从个别到一般,归纳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解释法:特别强调交流、文化以及文化差异都应该放置到它原有的背景中去进行解释和理解。主要包括参与观察和田野调查。批判法:强调研究交流所发生背景的重要性,只不过批判的方法更关注宏观背景,主要工具是对媒体进行文本分析。3、人类关系区域档案4、泛文化比较研究,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乃至个多民族的社会与文化的比较研究。所有的人类社会各种民族间的文化比较研究都可以被称为泛文化比较研究5、什么是广义和狭义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周小红书上第三页6、跨文化比较研究在人类学研究和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周小红第六页7、跨文化比较研究与田野调查的关

9、系如何?周第5页8、谈谈自己对菊与刀的感想。第三章 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1、文化的特征:文化是习得性与非个人性文化具有复合性文化具有象征性文化具有传递性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失调文化史人类独有的,是区别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文化史社会遗产,而不是生理遗传。2)文化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3) 文 化 中 的 大 部 分 是 不 自 觉 的 , 人 总 是 自 然 而然 地 表 现 其 文 化 色 彩 的 。 4)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5) 文 化 是 动 态 的 , 文 化 的 形 态与 一 定 的 历 史 时 期 相 联 系 。2、交流的概念和要素:交流的定义分为两大派。一是说服派

10、,交流是信息发送者通过一定的渠道把信息传给信息接收者,以达到某种效果的过程,即传递者传递刺激,以影响接受者行为的过程。另一个是共享派,是指交流者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交流的要素:发送者,编码,信息,渠道,噪音,接受者,解码,阐释,接受者的反应,反馈,背景。3、信息反馈,由接收者发出的信息便是反馈,要求信息发出者进一步明确信息。反馈是信息发送者对其交流是否有效做出评价和判断的依据,通过反馈,交流者可针对具体的情境要求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4、编码与解码编码:把思想转换成语言,也可以转换成非语言的符号,借此,实现与他人的交流。解码:与编码相对应的过程,是积极主动的过程,是接收者给接收到的信息

11、配以意义的过程。5、噪音理论,噪音指任何不属于发送者发出信息的愿意而加注在信息上的附加物,或者说干扰因素。包括内在噪音,外在噪音和语义噪音。6、文化迁移,过分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想问题7、文化定势,最早由 W.Lippman大众舆论中首先采用的属于,指的是人们对另一群体成员所持有的简单化看法。文化定势可能是由于过度繁华而导致,即断言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具有整个群体的文化特征。也可能是由于忽视文化具有动态性和变迁性而引起。知道了差异就有了模式化的想法。对现实的某一方面,特别是某些个人或社会群体的相对僵化、过分简单或带有偏见的认识。过分简单化 不加鉴别的判断 以偏概全 有影响力 有顽固性,拒绝新的信息8

12、、交流模式,5W 模式、香农模式、施拉姆模式。9、交流的特点和功能?特征:1、交流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相互活动,双方是动态的交流过程,一旦完成,信息就不能回收。2、交流具有社会性。功能:1、获取信息2、社会化功能3、教育功能、4、说服功能10、什么是文化定势和文化迁移?它们对文化交流各有何影响?(需补充文化定势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由于人处理信息能力有限,为了帮助不同文化的人们相互了解,就必须概括文化差异,建立某种文化定型,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定程度的文化定势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这些定型对于差异的“过分概括”或“标签化”又可能人为地制造屏障,妨碍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文化订水并非总是错误的,文化

13、定势中通常蕴涵着许多准确的文化观察。但是文化定势很容易以期待文化的形式影响我们对文化现象的理解。文化定势可能将我们的认识局限于一个或者两个凸现的维度,妨碍我们对其他同等重要方面的观察,使我们对客观存在差异浑然不觉,从而导致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失败。A.价值: 了解各国文化差异的捷径; 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 跨文化交际中预测的依据;B.弊端: 阻止跨文化交流的发生; 严重影响跨文化交流的质量; 构成歧视行为;文化迁移:指跨文化沟通中,人们下意识地用本民族的文化标准和价值观来知道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依此为标准来评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对各民族来讲,常会把自己的文化置于被尊重的地位,用自己的标准去解

14、释和判断其他文化的一切。极端之时还会表现出“己优他劣”的倾向,僵硬的接受文化上的同类,排斥文化上的异己(民族中心主义)面对难以预料的跨文化情景,人们往往凭借自己的观念以抵消那些由东道主国人不同寻常的行为所带给自己的思想或行为上的混乱,而不大可能留下心思索和寻找双方行为上的差异,因为在下意识中他们认为只有自己行为方式才属正常,是自然和正确的。这也是世界上大部分人所持有的态度,人们有意或无意的用自身价值尺度去衡量他人等的心理倾向是比较普遍的。11、文化与交流的关系如何?(需补充文化部应当看做是特殊存在的社会事实的集合物,而应当看做是人类将往的系统。文化能被比较,正如语言能够被比较一样。文化的相似性

15、是一切人脑都以同样方式活动这一事实造成的,我们发现的并不是不依赖与人类活动的自然真理,而是人类活动这种可能性。12、如何超越文化?第四章 中西文化比较1、酋邦:美国学者塞维斯对于国家产生之前人类社会组织形态的一种称谓。原始社会晚期的大型社会组织,部落联盟酋长具有统治权,其形态已近于国家形态下的国王,但该社会的政治机构并不完善。2、城邦:古代城市国家,通常由一个中心城市和其周围的村镇构成。3、文明与文化:4、二分法:德国社会学家特尼斯“二分法”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5、礼俗社会: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这和法理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

16、是从心。换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礼俗社会的特征:1、社会秩序主要依赖于具有相同的语言、族类、宗教和种族渊源,并在其地理区域内行使经济权利的社会团体所奉行的习俗和传统。2、社会财产一般属于共有,社会成员的全部目标均在社区内寻求满足。社区处罚与政治控制由非正式选举产生,按惯例由拥有权利的精英人士掌握。4、舆论和意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私人性的,因为它们和社区的习俗紧密相关,而不是由公开的公众讨论来决定。礼俗社会品质为其成员制造了一种“人际现实” 。6、法理社会:1、社会关系基于理性的协议及个人的兴趣之上,并受到法律的制约。2、社会团体按照具体的目标而形成,并根据特殊的兴趣、或者以技术、教育及职业专长吸收成员。3、身份与财产分离,公民和国家成员的地位优先于社会团体成员的地位。4、当政治和职业联系替代了传统的社会联系时,个人享有的地位取决于成就的大小而与出身没有关系。5、在政治、社会和经济结构层面上的客观文化引起的变化逐渐渗透进人际互动的主管文化后,思想变得理性,标准变得实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