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故乡》创新教学设计 鲁教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807227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故乡》创新教学设计 鲁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故乡》创新教学设计 鲁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故乡》创新教学设计 鲁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故乡》创新教学设计 鲁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故乡》创新教学设计 鲁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故乡》创新教学设计 鲁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故乡》创新教学设计 鲁教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故乡创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清小说的线索和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合作讨论理清情节。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理解文中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教学重点:重点:阅读文章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理清故事情节。难点:理解文中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请两位学生朗读第12自然段开头和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时候既然是深冬,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2学生说说景物有何不同。3教师总结:前者是小说中“我”头脑中想象出的二十年前的故

2、乡的图画:明朗、美丽、令人神往;后者是“我”眼睛里看到的二十年后的故乡的实景:晦暗、萧条、令人悲凉。二十余年过去,故乡在“我”眼中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其原因是什么呢?作品中的“我”什么样的感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走进文本。二、了解写作背景(指名学生结合资料,介绍写作背景,教师总结。)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被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

3、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三、结合资料介绍作家、作品1.指名学生结合资料介绍。 2.教师小结。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本文选自呐喊(小说集)。其作品还有短

4、篇小说集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四、自由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1指名学生,用一句话归纳课文内容。(教师指点。小说的内容归纳:谁什么事;也可拓展讲一讲其它文体的内容归纳。)明确:“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2归纳故事情节(教师指点: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可按时间顺序进行归纳。)学生自由讨论。明确:可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方面。(在这里可讲清题目的一个作用:结构全文。如时间充裕,可对每个情节再进行分层次归纳,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教师归纳三大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5):“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一片破败萧索的景象及“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回家的时间和原因。第二部分(677):“我”在故乡的所

5、见、所闻、所感,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是小说的主干部分。(此处让学生讨论再分层次,点名让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第一层(68)写老屋冷寂和母亲的凄凉,以及与母亲商量搬家的事情。第二层(933)“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交往和友情。第三层(3452)写杨二嫂的变化:由二十年前的“豆腐西施”变成了市侩的小市民,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展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第四层(5377)刻画中年闰土的形象,表现闰土的愚昧麻木,与“我”之间和谐关系的变化,表现了封建等级观念对农民及一般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第三部分(7888)“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表达了对追求新生活

6、的执著信念。(此处教师归纳。)五、课堂小结教师点拨,让学生归纳本节课的内容以及需要掌握的方法技巧。1.学生阐述学了哪些字词。2.掌握哪些归纳的方法。3.梳理本课的情节。六、布置作业1.巩固字词。2.再读文章,感受人物形象。板书设计:故乡 回故乡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 在故乡 离故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外貌等描写的分析,来感受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阅读分析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教学重点:重点: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及多种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及主题。难点:理解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教学内容:一、复习旧课

7、,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熟悉了课文内容,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学生回答,教师导入新课)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主人公闰土的形象。 二、分析闰土形象1教师让学生找出并朗读描写闰土的段落。 (朗读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第55自然段。)2学生朗读后,教师提问:这些段落之间运用了一个什么手法?(对比)这些段落从哪几方面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上黑板书写。)教师引导学生逐项阅读原文,并作出分析,教师总结明确答案。(1)外貌对比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中年闰土:“先前

8、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经济生活的艰难和精神负担的沉重。)(2)动作、对话对比少年闰土:雪地捕鸟,月夜刺猹,“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聪明勇敢、活泼开朗;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说也说不完。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他说了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

9、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迅哥儿”改称“老爷”,写出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厚障壁”就是所谓“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阂。(引导学生从文中字句寻找,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体会。)(3)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所做的事)前后对照对我:(让学生找出有关语句,再分析。)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

10、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提示学生,闰土做了哪些事?)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将希望寄托于神灵,愚昧麻木。(4)小结(教师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鲁迅在这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仅从经济上、政治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识给他加上精神枷锁,尊卑观念愚弄淳朴的农民。见“我”时,强自按熄瞬间闪现出来的真挚友谊的火光;见面时一系列精神变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尊卑观念给闰土心

11、灵深处留下的创伤。对香炉和烛台细节的描写,进一步揭示内心世界,他虔诚地渴望神灵的赐福,摆脱贫困与苦难,这样描写,可清楚地看到:闰土对苦难根源有直觉,但不理解;希望改变现状,却又无可奈何;他憧憬未来,却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并完成板书,内容见板书设计。)三、分析杨二嫂形象在故乡,作者除了刻画了闰土的形象,还塑造了一个人物,就是杨二嫂,现在我们来分析杨二嫂的人物形象。1.首先找出描写杨二嫂的段

12、落。学生自由朗读3952自然段。 2.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再点名回答。小说对杨二嫂的描写,先闻其声,再见其人。作者对此人物从哪些方面进行刻画?刻画出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外貌、对话、动作描写)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并要求学生朗读出具体的句子。外貌描写“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对话描写(见课本)动作描写(见课本)3.讨论:杨二嫂是个什么样的人?(教师总结)她的说话和动作表现了她尖嘴利舌,贪小便宜、泼辣的小市民习性和日趋贫困的生活。4.教师再点拨讲解杨二嫂的社会意义,并完成板书(内容见板书设计):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

13、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四、教师引导,让学生对照板书小结通过对闰土的外貌、语言的描写,和对比的手法的运用,刻画出一位愚昧麻木、贫穷落后、有封建等级思想、无法改变命运、精神肉体皆受摧残的农村农民的形象。通过对杨二嫂的的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塑造了一位自私、刻薄、势利、泼辣的小市民的形象。五、布置作业1阅读文章,感受作者对闰土的情感,试分析“我”的形象。2背诵课文中要求背诵的的段落。板书设计:故 乡闰土:愚昧麻木

14、、贫穷落后、有封建等级思想、无法改变命运、精神肉体皆受摧残的农村农民形象(运用对比,从闰土外貌、动作、语言以及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变化进行刻画)杨二嫂:自私、刻薄、势利、泼辣的小市民的形象(语言、外貌、动作、细节)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分析“我”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感,理解文章主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分析,理解文章主题。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教学重点:重点: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句子的分析,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感。难点:结合背景,理解文章主题。教学内容: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分析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请同

15、学们回忆一下,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分别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学生回答。二、分析“我”的作用“我”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想了解“我”的形象,就必须透彻地理解课文后三段的“我”的心理描写。1.学生读第7885自然段。2.教师提问,让学生讨论分析交流:(1)“我”这次是“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到异地去谋生。离开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交流后,教师明确:“我”只感到“有些惘然”,“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而且一想到在故乡所遇到的人和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这“高墙”就是社会造成的精神上的“厚障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再想起闰土今昔的巨变,“又使我非常的悲哀”。(2)在第8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