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茶文化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36806549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茶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论茶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论茶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论茶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论茶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茶文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茶文化一、茶文化起源中国是中国茶的故乡,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始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我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蓝海舰队为代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奥蓝特为代表),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捷盟为代表)。同时,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二、中国的茶文化如今,茶夷发展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2、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从宫廷传到民间后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博学的勃莱迪牧师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在法国人眼里,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在日本,茶不仅被视为是“万病之药”,是“原子时代的饮料”,而且在日本人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使饮茶脱离了日常物质生活需要的范围,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茶道。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

3、茶的活动之中。这两个基本点,在唐人陆羽茶经中都明显得到体现。茶经共十章。除四章是讲茶的性状起源,制茶工具,造茶方法和产区分布外,其余六章全部或主要是讲煮茶技艺、要领与规范的。“四之器”详细描述了茶道所需的24种器皿,包括规格、质地、结构、造型、纹饰、用途和使用方法;“五之煮”讲烤茶要领,选用燃料,鉴别水质,怎样掌握火候和培育茶的精华技巧;“六之饮”详细规定了饮茶应该注意的9个问题,还提出品名贵之茶每次不要超过三盏以及三人饮茶、五人饮茶和七人饮茶各应如何进行;“七之事”例举历史上饮茶典故与名人逸事;“九之略”讲述在野外松间石上、清泉流水处和登山时在山洞里等不同场所进行茶道哪些器皿可以省略;“十之

4、图”要求把茶经所写的茶事活动绘成图,挂在茶席一角,使参加者能在场看明白。对于茶道的思想内涵,茶经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作者这里提出了“精行俭德”作为茶道思想内涵。也就是说,通过饮茶活动,陶冶情操,使自己成为具有美好的行为和俭朴、高尚道德的人。以“紫砂壶”为主的宜兴陶,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视点;宽容的、开阔的人文文化积累;丰富的、进取的文化传统。宜兴,之所以称为中国“陶都”,因其远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南部丁山、张渚一带山区,就有了制陶业,历经历史沧桑,未有中断,直至现代,更加繁荣昌盛。宜兴紫砂壶-利用独特的紫砂陶土、色泥制作出古朴秀美、琳琅满目,又富有江南风味

5、的工艺品,是宜兴所独有的地域文化元素。也与大的社会经济、文化氛围、文人参与相关联。虽然延安、安阳、东北等地也相续发现紫砂矿或类似紫砂矿的陶土,却没有宜兴这样独有的地域文化相配,到今天还没有看到做成“某某紫砂壶”。紫砂壶是世界独有的;宜兴是世界制壶中心。日本收藏家奥兰多早在1874年编著的茗壶图录,载录了三十二款紫砂壶。并注明尺寸大小、形制特点、泥韵色泽以及制壶者的印章、铭文、款识、摹稿,编辑目次分明、图样描绘工整、内容介绍详尽。今天的日本陶艺家还在惊叹:有这么好的“上天恩赐”-把世界上好的陶瓷原料三个组成成分高岭土、长石、石英,天然、合理地粘合在一起后,赐与这块土地上的人类。三、日本茶文化日本

6、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在日本,茶道是一种通过品茶艺术来接待宾客、交谊、恳亲的特殊礼节。茶道不仅要求有幽雅自然的环境,而且规定有一整套煮茶、泡茶、品茶的程序。日本人把茶道视为一种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和进行社交的手段。 茶道有繁琐的规程,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茶道品茶很讲究场所,一般均在茶室中进行。接待宾客时,待客人入座后,由主持仪式的茶师按规定动作点炭火、煮开水、冲茶或抹茶,然后依次献给宾客。客人按规定须恭敬地双手接茶,先致谢,尔后三转茶碗,轻品、慢饮、奉还。

7、点茶、煮茶、冲茶、献茶,是茶道仪式的主要部分,需要专门的技术和训练。饮茶完毕,按照习惯,客人要对各种茶具进行鉴赏,赞美一番。最后,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别,主人热情相送。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联系起来,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主要是通过茶会和学习茶礼来达到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的目的。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提出的“和敬清寂”,用字简洁而内涵丰富。“清寂”是指冷峻、恬淡、闲寂的审

8、美观;“和敬”表示对来宾的尊重。四、中国与日本的茶文化相同点与异同点中国虽没有茶道的规程仪式,但有茶道,即中国的“茶文化”,严格说两者是区别的,茶道是茶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茶文化历史攸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而日本茶道自成体系,有严格的程式。但都是取茶的清心、静气、养神、助智等精义,应该说都是健康向上的。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主要有以下明显区别: 1、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多、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论来。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利礼

9、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位”,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2、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国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是顺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规”、“七则”似乎过于拘重形式,打躬静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畅快自然的。中国茶文化最初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神仙世界很有渊源关系,作为艺术层面的中国茶文化强

10、调自然美学精神便成了一种传统。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无道了,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所以一说茶道,往往首推日本。 3、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便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在这种场合,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手段,成为生活本身的内容,民间不同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亦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五、茶文化的精神

11、中国茶文化就是在中庸、和谐的环境中,由具有中庸、和谐特性的中国国民培育、浇灌出来的。因而讲求和谐成为中国茶文化应有的内在特质,陆羽茶经一书的内在核心是寻求天人合一,而天人合一所要达到的便是一种和谐,一种人与周旧环境的和谐,人的身体和精神的有机和谐。茶是一种中正平和之物,通过煮茶品茶能平和人的心情,茶的审美境界能消除人的烦恼,因而,茶得到讲求和谐的中国国民的特别喜爱,唐人裴汶对茶性的体验:其性精清,其味淡沽,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即饮茶能平和人的心情,并能至其冲淡,简洁、高尚、雅清之韵致。唐末刘贞亮对饮茶功用的总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性。宋徽宗大观茶论则说,茶因禀有山川的灵气,因而能祛襟涤滞,致清导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