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北宫门区域景观改造设计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36806544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颐和园北宫门区域景观改造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颐和园北宫门区域景观改造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颐和园北宫门区域景观改造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颐和园北宫门区域景观改造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颐和园北宫门区域景观改造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颐和园北宫门区域景观改造设计(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城市学院2018届毕业设计(论文)颐和园北宫门区域景观改造设计学生姓名: 王安迪 学 号: 14111515224 班 级: 14城规本2 专 业: 城乡规划(景观设计师) 学 部: 城市建设学部 指导教师: 梁斯佳 二一八年3月 颐和园北宫门区域景观改造设计学生: 王安迪 班级: 14城规本2 学号: 14111515224 学部: 城市建设 专业: 城乡规划(景观设计师) 指导教师: 梁斯佳 职称: 工程师 工作单位: 北京城市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完成时间: 自 2017 年 9 月 至 2018 年 5 月摘 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程度加快,社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

2、了一些问题,这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现代化与古典园林的协调问题。今天就颐和园为例,浅谈一下颐和园北宫门区域景观改造设计的问题。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尤其是昔日“三山五园”的重要一环,颐和园大墙外的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比墙内建设更为重要。北宫门意指颐和园的北门,乾隆年间曾是清漪园的正门,坐南朝北,是一座面阔七间的两层门楼,因清漪园南面为昆明湖,没有大门,所以视北为上,故北侧宫门为正门,称“北宫门”。北宫门因现代化进程加快而产生了一些问题,车流与景区之间的矛盾,人与景区之间衔接的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都刻不容缓。因此,北宫门景观设计的改造也就显得极为重要。关键词:现代化进程;矛盾;景观设计改造目录绪论11.

3、颐和园北宫门景观改造设计方案分析11.1方案设计背景11.2 项目背景11.3 研究意义21.4设计目标21.5基地现状分析21.6基地现存问题及可行性31.7设计思路32.北宫门景观平面设计42.1总平面设计分析42.2平面布置分析52.3平面流线分析62.4平面功能分析62.5景观节点分析73.整体造型设计74.效果图设计赏析85.结论10致 谢11参考文献12北京城市学院2017届毕业设计(论文)绪论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

4、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

5、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北宫门作为颐和园主要入口之一集中展现了颐和园的形象,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特点:(1)人文历史及文化。颐和园作为三山五园之一,在中国园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北京颐和园,始建于1750年,1860年在战火中严重损毁,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而作为宫门之一的北宫门

6、不仅是一个门面,更多的是人文历史的象征。(2)与周边环境联系的重要区域。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颐和园与周边崛起的城市越来越格格不入,车流,人流,如不解决,将严重影响游客对颐和园的游览体验。(3)北宫门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历史,记录一个城市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文化气息及不同历史阶段留下来的印记,历史文脉及历史文化遗产等。他对于北京,应该是对于全中国的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1.颐和园北宫门景观改造设计方案分析1.1方案设计背景位于北宫门西侧的一个停车场,公交车和私家车停放都在这一个停车场中,车位并没有很好地区分开。北宫门西侧门口的影壁墙,已经当成是一个自行车停放区域,而且人行道中间还摆放

7、着石墩。黑色车辆为马路南侧等活儿当向导的私家车辆。1.2 项目背景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1.3 研究意义1.3.1 历史文脉颐和园占地面积达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是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仁寿殿

8、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8000多幅,号称 “世界第一廊”。长廊之前是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珑,被称为“园中之园”。颐和园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1.3.2 历史符号颐和园是晚

9、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1.3.3 经济收入颐和园作为三山五园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其为中心形成的旅游文化,为当地旅游事业带来了巨大商机。1.4设计目标1.4.1 设计主题项目所在地位于北京颐和园北宫门,设计以“回归,非迎合”为主题,是以尊重传统为首要,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是传统元素得以提炼,尊重传统,更要适应社会。力求设计出一个具有真正实际意义的,但又尊重传统的的北宫门。1.4.2 建筑风格该项目强调结合历史文化,通过文化与景观来传达对历史的尊重,对传统的敬畏,风格以新中式为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

10、5基地现状分析1.5.1地理位置(如图1-1)图 1-1 区位分析图北宫门位于颐和园北首,是重要的交通用地。1.5.2基地现状该地地块平整,南部即颐和园。周边道路边界,位于城市次干道交叉路口,使用率较高。1.6基地现存问题及可行性1.6.1主要问题:现状的大面上问题有:人车动线交织 不便捷不安全;北宫门入口区域视觉不突出;参观人群入园出园围合在小区域内,拥挤狭窄,影响观景体验;空间没有充分利用,有大面积的地块空置和小面积的景观死角;现有空间组织形式单一,不够美观;文化价值没有显性体现;商业价值有待挖掘。现有红线范围内的市政交通,已是最便捷的线路设置,保持现有市政道路大致走向,对道路围合形成的其

11、他区域进行改造规划。1.7设计思路1.7.1资料收集 对颐和园进行调研,周边交通情况调研,历史背景调研,周边广场及北京古典园林的使用情况调研,将资料收集、整合且加以分析。1.7.2 案例分析调研现今保存的古典园林的使用情况,如留园,拙政园等等,分析他们与社会发展之间矛盾的解决方法,更好的进行北宫门的设计。1.7.3 空间营造营造舒适的空间,尊重传统,解决环境与交通问题。2.平面设计在平面设计上,更多以中式造园手法,结合现有技术,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车与自然地分离,通过流畅的线条,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融合的设计方案。图 2-1总平面图2.1总平面设计分析2.1.1人车分流北宫门面向城市干道,除了吸

12、引周边居民外,还吸引外来游人进入,一方面宣传颐和园文化,另一方面促进颐和园旅游经济收入。沿道路进行停车场布置,并距主干道保持一定距离,减少对主干道造成交通疏散压力。停车场设计规整,停车方式为垂直式,并且设施多通道,减少车流拥堵。2.1.2平面形式自然欣赏区,以流动的曲线条为主,体现人与自然的融合,实现舒适的游览环境,停车区的设计也不再是单纯的为了停车而停车,通过树木隔离与花卉交错期间,实现错中有序,真正的融合。2.1.3流线序列入口由一个小型广场经售票口进入空间之中,让游客在等待的同时有了更多的趣味活动和人文气息的熏陶空间。2.1.4处理手法通过植物的高低错落,意在达到“可望而不可及”的效果,

13、突出层次感。通过植物和景观墙达到“漏而不透”的效果。2.1.5设计亮点设计有方有圆,方圆之中,而怡然自得,喷泉之境,假山流水之景,都让人怡然自得,不知归处。2.2平面布置分析 2.2.1 平面形式:通过不同的功能分区来划定界限,实现统一与分离,更好的解决场地之间的应用问题。2.2.2 空间布置:由游线将展区贯穿起来,使参观者不走回头路,并产生空间趣味性。2.2.3空间的共享、限定、与缓冲:共享空间:不同的空间有着不同的作用,不同的空间有不一样的价值,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空间限定:游览区与停车区之间通过树木草地的分割,实现共享。缓冲空间:缓冲空间是为了使人流多的地方,易疏散。利用草地,假山

14、,或是汀步等形式,实现界限的缓冲,让人更舒适的在这天地间畅游。2.3 流线分析交通流线是指人们在活动的路线,根据人的行为方式把一定的空间组织起来,通过流线设计分割空间,从而达到划分不同功能区域的目的。 交通流线分析通过串联,放射,混合,等不同的流动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不干涉,让游人,车辆互不影响,缓解及交通压力。2.4平面功能分析功能分区就是将空间按不同的功能要求进行分类。并根据他们之间的密切程度加以组合、划分。可以看到,颐和园北宫门的景观设计改造中划分为四个功能分区,他们分别是:游览休憩区,入口广场,购物休息区和停车场。通过不同分区功能的划定赋予不同的空间不同的价值。2.5交通节点分析 景观节点在园林中的作用是非常的重要,它直接关系着游客的浏览体验,一个好的节点不是单纯的给游客留下几张美好的照片,更多的,还是一份难忘的回忆。在次此设计中,我们设置了多个主要节点,部分次要节点,以流线的贯通结合起来,可以给游客不一样的游览体验。3.整体造型设计结合大的文化背景及周边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