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现代技术不断提高教学效能_省略_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微型调查报告_浦静滢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36797321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387.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理运用现代技术不断提高教学效能_省略_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微型调查报告_浦静滢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合理运用现代技术不断提高教学效能_省略_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微型调查报告_浦静滢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合理运用现代技术不断提高教学效能_省略_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微型调查报告_浦静滢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合理运用现代技术不断提高教学效能_省略_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微型调查报告_浦静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理运用现代技术不断提高教学效能_省略_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微型调查报告_浦静滢(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 年第卷第期 数 学通报 合理运用现代技术不断提高教学效能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与高 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微型调查报告 浦静 澄 上海市市东 中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为现代 教育注人了新 的生机和活力 ,各种新型 的教育媒 体和手段被应用于教学中 ,影 响着现代教育的方 式 、理念等等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指 出 “现代信息技术 的发展将对数学教育的价值 、 目标 、内容以及 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产生重大的影 响 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 ,特别要充 分考虑计算机 计算 器 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把现 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强有力的 工具 ,使学生从大量纷繁复

2、杂 、 重复 的计算中解放 出来 ,将更多精力投人到现实的探索性数学活动 中去, , 以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 中的实际应 用状况为研究 目标 ,笔者对本校全体高中数学教 师使用教育技术 的情况进行调查 , 旨在分析教学 技术与数 学整合 的现状及可行 的方法 和发展方 向 通过教师个别访谈后设计问卷 ,并以全校高中 数学教师作为对象开展调查 主要结论 现代教育技术近几年在课堂教学 中逐步被接 受 ,但是其推广的情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局限 经 部分高中教师的调查问卷分析显示 一 大部分高 中教师 只愿意在几何 、函数等 单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在几何 、函数等单元的教学 中 ,大部分教

3、师都 愿意尝试 ,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改善课堂教学 , 提高教学效率 二 大部分高中数学教师都愿意在公开课的 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课堂教学 他们都承认引入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课堂教 学的形式 ,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 三 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并不愿意在 日常教学 中频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其他部分的高中数学教学 内容 中 ,部分教 师对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的态度 比较冷淡 数学 学 科的逻辑性较强 ,大部分 内容并不像几何与 函数 那样涉及图象与图形 的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用在 这些内容上并 不具有很大优势 ,对于提高教学效 率的作用也不大 出于以下原因 ,这些教师对现代 教育技术在 日常教学 中应用

4、的反应 比较冷淡 多媒体课件制作过于烦琐 , 日常教学 中使 用的性价比较低 大量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如等介人 课堂教学 ,会导致上课时信息量过大 ,会影响到学 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此教学不符合学生认 知规律 有些软 件虽然效果很好 ,但 过于专业 ,大 部分教师无法很好掌握并使用其为 自己的 日常教 学服务 若干分析 几何 、函数等 内容与教育技术整合状况较好 的原因分析 几何 、函数等教学内容特点 根据上海市第 二期课改的新课 程标准 ,要求 学生在学习立体几何部分 内容时 “初步 掌握空 间 直线与直线 、 直线与平面 、 平面与平面的基本位置 关 系 , 掌 握 简 单几 何 体

5、 的 基本 性 质 和 有 关 计 算,圈对解析几何提 出了 “会用坐标法对平 面直 线和圆锥 曲线进行研究 ”圈的要求 并且要求掌握 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和基本性质 川 这些 内容都涉及数形结合 立体 几何主要研 究空间图形和线面位置关系 ,解析几何利用代数 方法研究几何 问题是本质 ,而 函数 图像是 函数 的 一种表达形式 ,借助函数 图象 ,能够直观地反映函 数学通报 年第卷第期 数 的一些基本性质 这些内容中 ,利用现代教育技 术展示 “形 ”的运动和变换 ,能动态展示问题变化 的过程 ,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本质 ,提高课堂教学 的 效果 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 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方式 ,更

6、符合学生的认 知规律 空间思维是很多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一个障 碍 几何教学 的主要对象是图形 ,对于直观图形 的 了解将成为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一个基础 利用 教育技术展示 直观动态三维图形 , 比平 面的透视 图更容易被 学生接受 ,可以帮他们跨越空间想象 的障碍 ,建立新 的知识结构 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学生学习解析几何 和函数的主要 障碍之一 掌握基本初 等函数的图 象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函数 问题 而解析几何 中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也是学生在具体图象与 抽象方程之间理解转化的难点 例如 已知平面上 两点一 。,、。,。,点 尸满足 尸一 尸一,求 尸点的轨迹 如果单纯从方 程化简的角度

7、 出发 ,学生很 容易化简得到一个方 程 其 一 器 一 。 。 一 。 ,但 对 于 该 方 程 究 竟 对 一 丫扩一一一 ” 一 ”“夕、 “一 , “ , 。 , 应的几何图形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是这样的却一 无所知 ,从而导致遗漏了该 问题 中的一个 重要条 件因为没有直观 的认识 ,学生很难想 到 尸 点轨迹与条件 , 尸一 尸一”之间的 关系以及该 曲线对方程产生的影响 传统教学技术与现代教学技术的比较 教育技术是 对学 习过程 和学习资源进 行设 计 、 开发 、 利用 、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川 合理 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可 以使数学课堂教学做到动 静结合 、 数形结合 将现

8、代教育技术融人到传统课 堂教学 中 ,可以做到优势互补 ,使教学工作的开展 事半功倍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以三角函数一妇的教学为例 该 内容如果只是教师直接讲解各个参数对函数图象 的影响的话 ,根本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 ,不利于学 生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 ,所以即便是在以往传 统的课堂教学 中 ,我们也会选择通过作图 比较 的 方式来说明问题 但 由于传统的手工作图效率低 , 且作图误差大 ,导致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十分困难 但 自从引人了各个作图工具 ,如几何画板 、图形计 算器 、 数理平 台以后 ,作图的准确度和效率都大大 提高 ,并且给学生提供 了在课堂教学 中进行数学 实验的机会 ,让学

9、生通过软件作图的方式 ,比较和 总结图象的变化规律 ,并对其结论进行验证 通过 一个螺旋上升的方式 ,让学生对这部分 内容既有 直观的图象认识 ,也有理性知识 软件绘 图 手工绘 图 应用现代技术的制约 因素分析 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 演示文稿可以增大课堂教学 的容量 、加 快教学节奏 ,但数学学科本身就是强调思维 的学 科 ,强调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速度过 快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和掌握 ,容量过大 也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们 因为制作课 件累 了 , 学生们观看作 品的同时也傻 了 ,这就是一位 教师对第一代的教学工具的评价 川 课件的预设性不一定能满足课堂教

10、学需求 事先制作的课件带有教师对这堂课 的预设 , 而课堂教学 中学生的反应是不能被完全预设的 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 ,预先制作 的课件不能成为 压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工具 课件制作的工作量太大 ,部分软件 的专业 性太强 有调查说 , 在深圳 , 、 珠海等比较发达地区调 查 , 看教师用 了电脑是不是能减轻负担 结果 表 2011 年第卷第期 数 学通报 明 , 用电脑不但 负担没减轻 , 还加重了加重 的 原因就是做课件 川 几点建议 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 优势就在于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 ,可以从运 动的 模式来展现 问题本质 为了合理利用现代 教育技 术的优势 ,避免其存在

11、的问题 ,不妨采用多种模式 的方式将其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 选择一堂课 中的部分教学 内容进 行技术 整合而非整堂课都使用 例如几何的动态展示 、函数 图象 的分析等 ,都 是数学学科与教育技术整合 的理想 内容 ,但利用 演示文稿展示解题过程等则忽略了思维需要 的时 间和推理的过程 ,显然不适用于数学教学 不妨在 优势方面积极探索技术与教学 的整合 ,而在弱势 方面回避 ,采用一堂课 中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 育技术并行 的方式 ,各取其长处 前两年在美国和其他较早将现代信息技术用 于课堂 的地方 , 也有些专家提出 , 信息技术最好 用在课前和课后 , 不要在课上用 川 现代 教育技 术与数学

12、教学 的整合 ,不一定要局 限在 日常课堂 教学当中 技术可以作为开展教学 工作 的准备手 段 ,也可以成为师生 、 生生课外交流的一个途径 集体合作 ,资源共享 由于课件制作耗费时间大 ,需 要的专业技术 支持较多 ,仅靠一个教师的力量难免势单力薄 如 果可以开展团队合作 ,进行资源共享 ,则可以减轻 教师的负担 ,同时起 到交流提高的作用 例如 ,一 个备课组可以进行集体备课 ,教育资源共享 一个 教研组可以将所有 的课件形成资源库 ,供教 师们 使用 等等 将课件模块化 ,按需要进行引用 高中数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的内容较零 碎 ,不妨将这些部分都制作成一个个小 的课件模 块 ,在 日

13、常教学中按照课程需要进行引用和拼接 , 做到类似于活字印刷 的感觉 这样既可 以进行 资 源共享 ,又可以提高教师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杨玉东 ,范文贵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 海口 海南出 版社 ,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上海 上海 教育出版社 刘长 春, 徐 长发职业教育 学 北 京 教 育科 学 出 版社 , 张景中 从到动态几何与超级 画板高等数学研究, , 柏永红 论新课程理 念下高 中数 学与信息 技术 整合 的几个 层 面 福建 中学数学 ,。 , 上接第页 重视数学的应用 苏老认为 ,纯粹数学的研究是需要 的 ,但人数 不需很多 ,而且这种工作也不是人人都适

14、合做的 , 大量的人应该是应用研究 ,去解决实际问题 他指 出 ,现在数 学与 经济 、社会发展 的关系越来越 密 切 ,数学学科有着广泛的前景 苏老是搞纯粹数学 的 ,但是他与应用结合 ,在工程技术上取得了很大 的效益 文革期间 ,苏老被下放到江南造船厂 “劳 动改造 ”,而他却 “因祸得福 ” ,为他的事业取得 的 另一个高峰创造了条件 他利用 自己的几何知识 , 结合工厂 的实际情况 ,和一帮学生 、工人一起 钻 研 在船体放样上 ,用数学公式来检验船鼻舷是否 光顺 ,并在发生问题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这项 成果在后来的全国科 学大会上 ,荣 获重大科技成 果奖 此后 ,他和他的团队又开

15、创了我国的计算几 何 ,编写了我国第一本 计算几何 ,从事计算机辅 助设计的研究人员 ,没有不读这本书的 数学要有应用 ,应用数学要面向国民经济 ,这 是苏老常说 的话 他认为结 合实际 为数学理论开 辟 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另一方面 ,丰富多彩的现实 世界也为数学理论的发展提供 了一个重要源泉 , 反过来对理论 的研究 也起 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 数学教学中 ,若能让学生懂得数学知识 的重要应 用价值 ,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橄 胡梳达 温籍数学十 院士 高 等数学研 究 , 一 张奠宙中国近现代数学的发展 石家庄 河北科学技 术 出版社 , 谷超豪科学与教育战线上的伟人 一追思苏步青老师 【 科 学 ,一 王增藩苏步青传上海 复旦 大学出版社 , 赵红洲 ,蒋国华苏步青效应 【 光明 日报 ,一一 王为植苏 步青 教育思想初探 青 岛大学 师范学 院学报 , ,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