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pdf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6795393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796.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桥边的老人》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桥边的老人》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桥边的老人》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桥边的老人》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桥边的老人》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桥边的老人》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pdf(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疾, 水借山势的奇景, 也将长空日月, 骐骥飞驰 的场景融入画面之中。写秋水时他先用侧面描 写,通过对山谷林木的描写渲染出秋日萧瑟肃 静的氛围, 再正面刻画 “属引凄异”“哀转久绝” 的猿啼, 将之置于空旷的山谷, 为广阔的画面增 添了婉转悲凉的声音, 寂寥悲凉之情油然而生, 使画面的深度与厚度得以延伸,文章也更加意 味深长。 谢赫 “六法” 中用 “传移” 来概括绘画取材主 要是来自对前人技巧的临摹。众所周知, 郦道元 并未去过三峡, 写作本文完全是取自南朝相关文 章。因此, 近人杨守敬 水经注疏 就引 太平御 览 为证, 以为本篇全部引自刘宋盛弘之的 荆州 记 (此书今已不存) 。我不赞同

2、这种说法,对于 本文作者的争论前人已有详细论述,此不赘述。 但无论作者是谁, 本文以文字勾勒出的一幅幅灵 动而意味深长的画卷, 就足以令人赞叹了。 苏轼诗曰:“嗟我乐何深,水经 亦屡读。” ( 寄周安孺茶 ) 读 水经注 , 不仅可以获得丰 富的地理人文知识,还可以欣赏到一幅幅清隽 飘逸的画面, 的确乐趣无穷。 明人张岱曾言:“古 人记山水手, 太上郦道元, 中古柳子厚, 近时袁 中郎。” 郦道元无疑是开启山水散文的大师, 而 从绘画的角度来欣赏 三峡 之美, 能更充分地 感受到其特有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杨守敬、 熊会贞疏 水经注疏 , 江苏古籍 出版社 1989 年。 欧阳询 艺文类聚

3、 , 汪绍楹校, 上海古籍 出版社 1999 年。 谢赫、姚最 古画品录续古画品录 , 王 伯敏注译,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59 年。 (江苏省南京市弘光中学210014) 桥边的老人 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 胡春梅 在 2 0世纪的西方小说中, 海明威的作品是 相对容易阅读的。他的作品汲取了现代主义文 学的手法, 发展了传统现实主义文学, 并且一以 贯之地塑造了人物系列,呈现出鲜明的艺术风 格,这在他的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中均有体 现。 短篇小说 桥边的老人 , 便是海明威写作风 格的典型代表。 一、 关于 桥边的老人 的主题思想 由于海明威简洁而凝练的语言留给读者很 大的想象空间,因而研究者从

4、不同的角度切入 文本, 解读作品的主题。 魏爱红关注到小说对于 场景和人物的描写, 通过 “场景在变, 而行动没 变” 、 老人的 “神情在变, 而语言没变” 来剖析小 说,得出其主题在于表达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 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 望。潘爱华、 李克刚将研究的主体放在 “老人” 与 “我” 的对话部分, 分析出两个形象透露出的 非对称性信息: 对话交流非对称, 人生态度非对 称, 大小场景非对称, 解读出对于战争的深层反 思:“只要是战争, 无论正义与否, 带给人类的只 能是灾难、 毁灭。” 海明威是 “迷惘的一代” 文 学流派代表人物,此流派的作家大多参加过第 备课设计 名作

5、述评/rbhz 59 2014.4 一次世界大战, 在战场上经历了种种苦难, 了解 到普通士兵的反战情绪。于是他们厌恶帝国主 义战争, 但又找不到出路。 因而, 在海明威的多 部作品中都表现出其反战的情感色彩,表现出 对于战争的控诉和对于和平的渴望。 李继红则质疑了以往大家所认同的小说主 题,并在充分考察了小说创作背景的基础上, 将 桥边的老人 与海明威的另一短篇小说 一 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及其代表作 老人与海 做 互文阅读,认为小说的主旨是:对人类信念的 找寻是老人不走的根本原因。无独有偶, 万宗 琴从作品中塑造的 “老人” 形象入手, 也比较阅 读了上文提到的海明威的三篇小说,阐明作品 中

6、的“老人”形象所传递的价值找寻与心灵救 赎的主题。 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解读出了不同的主题, 既能自圆其说, 又看似彼此相关, 这是经典文本 多层次性特征导致的。韦勒克认为:“对一件艺 术品做较为仔细的分析表明,最好不要把它看 成一个包含标准的体系,而要把它看成是由几 个层面构成的体系,每一个层面隐含了它自己 所属的组合。” 因而, 桥边的老人 全文虽不 足两千字,但文本的多层次结构通向其内在意 义空间的多重蕴含。时剑波借用孙绍振教授提 出的经典文本的三个层次理论,廓开了本文的 立体结构。他认为,“反战” 是本文的表层主题, 但这远远不够。 “老人”对于动物深切的关怀, “我” 对于 “老人” 的

7、关切, 都体现出人性的爱与 善,这恰与小说的场景残酷的战争形成鲜 明对比。 小说的结尾 “复活节” 的出现暗示我们, 只有人性的爱与善才是拯救自我、救赎世界的 唯一出路, 这便进入了文本意义的深度层次。 小 说更为隐秘和深邃的第三层次涉及文本的流派 和风格。 “老人” 的形象是现代人内心无尽的孤 独、 迷惘、 无奈的写照, 老人的精神状态正是现 代人精神处境的隐喻。 笔者较为赞同时剑波的 观点,全面准确地剖析出经典小说多层结构的 多重蕴含,至此才真正体悟出海明威隐去的那 些没有写出来的话语。 二、 关于 桥边的老人 的艺术手法 桥边的老人 非常鲜明地体现出海明威的 创作风格。首先, 是叙述角度

8、。叙述角度也称为 视角,是指叙述者与叙事文本中的事件相对应 的位置和状态,一般可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 角。夏禹在其文章中从三个方面区分了全知视 角和有限视角, 并指出 桥边的老人 开篇一段 使用了全知视角, 而其后 “我” 与 “老人” 的大段 对话则以人物 “我” 的有限视角来讲述。有限视 角的叙事方式, 带给读者亲历之感, 有利于调动 读者的参与意识, 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王静对 小说的语言进行了细致分析。 “在句法上, 此篇 小说承袭了海明威的一贯风格: 段落短小, 而且 此篇小说中的对话口语性极强,完全符合第一 人称的叙述特征。 ”“在词汇上, 几乎整篇文章都 是共核语言,由简单句构成,

9、没有任何复杂句 式。特别是文章的对话篇幅, 完全口语化、 电报 化的语言, 几乎没有修饰语。” 在文学史上, 海 明威以简约、 清新的文体著称, 英国评论家贝茨 称海明威的文体 “引起了一场文学革命” 。 他说: “海明威是一个拿着板斧的人” ,“砍伐了整座森 林的冗言赘词, 还原了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 。 海明威早年在 星 报任见习记者, 曾接受严格 的新闻写作训练。 因而他常用电报式的对话、 内 心独白等手法来表达复杂的思想情感,语言简 约含蓄却内涵丰富。 1 9 3 2 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作品 午后之 死 中提出了著名的 “冰山原则” ,“冰山原则” 是 解读海明威作品的一把钥匙。史绍

10、典通过小说 中文字和形象这 “八分之一” , 启发读者感受情 感和思想那 “八分之七” 。輥 輯訛小说中 “我” 与 “老 人” 都没有详细的外貌描写与身世介绍, 二者的 对话也是答非所问。 在 “我” 关切的话语里和 “老 人” 不断重复的语句中, 都包含很多有待读者思 考、 想象的空间。另外,“冰山原则” 还体现在作 品结构上。海明威反对传统的史诗式的小说结 构, 他也从不写恢宏的长篇巨著, 他的小说往往 只是截取故事的一个时间段或一个时间点, 以 集中反映重大的主题或历史事件。至于故事的 备课设计 60 经过和历史背景, 则当作 “冰山” 的八分之七隐 匿在海洋之下,但他又让读者强烈地感

11、到它的 存在。 桥边的老人 仅截取了在敌军到来之前 百姓逃亡时,在桥边一位老人与战士的一段对 话, 但是历史背景、 老人的遭遇以及人物的内心 世界都能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包括上文所提 到的有限视角的叙事方式、 电报式的语言等等, 都是以简约、凝练的语言形式表达丰富深刻的 内涵, 共同体现了 “冰山原则” 的巨大魅力。 三、 关于 桥边的老人 的教学处理 对于 2 0世纪的外国小说, 学生基本上陌生 而缺乏兴趣。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 很多教师都进 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 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厉娜通过巨大的反 差、 矛盾的情节、 叙述视角等陌生话题, 包蕴丰 富的文章细节以及

12、不断变化的教学形式来激发 学生学习的兴趣。輥 輰訛王海波 “以学生的学情决定 教学起点, 以文本体式决定教学终点” , 课堂讨 论的内容落点有二: 一、 找一找小说中老人反复 陈述自己在家乡看管动物的语言,想一想这些 语言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二、 小说的环境描 写有什么变化?环境变化与人物行为的反差向 我们揭示了什么?輥 輱訛此案例抓住了传统小说情 节、 人物、 环境三个要素, 并且认识到三要素与 主题之间的密切关联。 但是, 海明威的小说并不 是严格意义的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 在 2 0世纪 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海明威的创作也吸收 了一些现代派的写作观念与艺术手法。 桥边的 老人 这篇

13、小说, 仅从人物、 环境等要素切入, 并 不能深入解读文本的丰富内蕴。 黄琼充分认识到此篇小说语言的“现代味 道” ,将两位人物的对话作为课堂研讨的重点。 请学生分角色表演这一环节非常好,可能学生 在未完全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时,对话演绎得并 不好。 但经过共同的讨论和教师点拨, 学生渐渐 进入角色,并且更为深入地理解了二人内心世 界的悄然变化。 輥輲訛此案例在教学实践中引领学生 感受 “冰山原则” 的写作风格, 可是对于叙述视 角没有太多关注。 钟雅娟在其磨课的过程中, 深 刻体会到抓住文本特征,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学 习的重要性。 在其第二次教学时, 一改教师提问 “事情的时间、 地点、 人物、

14、事件” 等老套方法, 而 是请学生关注文本的叙述视角, 先从 “我” 的角 度讲一讲主要内容。 接着, 请学生从 “老人” 的角 度以及第三者的角度叙述事件。輥 輳訛这样, 学生既 感知了整篇内容,又切身体会到不同叙述视角 产生的艺术效果。 这些案例, 已经涉及了小说主 要的艺术手法,可惜没有深入展开让学生在核 心概念上有所收获。 选修教材 外国小说欣赏 围绕八个话题组 元,桥边的老人所在的单元学习的话题即为 叙述。 笔者认为, 此篇小说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 一个主要的教学内容就是通过叙述视角来分析 文本, 从而深入主题。高伟红将 “能说出小说的 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 述人称

15、的运用” 作为教学目标。教师在 “叙述分 析” 教学环节中, 向学生介绍了叙述视角和叙述 人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分析这种叙述方式的 艺术效果。 輥輴訛在教学中适当引入文学理论有利于 学生准确地解读文本,但是整个过程设计稍显 沉闷, 新知识的引进、 学习还需要适宜的教学策 略和方法。 蒋惠丽执教的市级观摩课, 给我们很 多启示。她将本文的核心教学内容确定为小说 的叙述角度, 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 指向核心教 学内容,在课堂教学的整个线路上连贯地落实 教学内容。例如: 预习作业,桥边的老人 换人 称改写。第一环节, 向学生介绍了概念 “叙述角 度” 。 接着, 老师给出一道类似填空的题目, 均是

16、从 “我” 的角度设计, 环环相扣。第二环节, 教师 提出了 “从老人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 。第三 环节, 教师推出了 “冰山原则” 和 “电报式语言” , 将重点落实到对老人语言的品味揣摩上。 輥輵訛在核 心教学内容的整体牵引下,通过文本内容的具 体分析, 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海明威的写作风格, 小说的主题亦浮出水面。 四、 我的教学建议 综上所述, 对于执教 桥边的老人 一课我 的建议是: 第一, 就小说的多层结构与多重蕴含 备课设计 名作述评/rbhz 61 2014.4 而言,“反战” 主题这一表层比较简单, 无需过多 讲解。 而第三层次,“老人” 象征着现代人孤独空 虚、 寻找信念的精神状态, 并不要求学生们在现 阶段完全理解。 因而, 文本的深度层次残酷 的战争与人性的光辉的巨大反差,作为高中语 文课堂探究的主旨比较合宜。 第二, 海明威的小 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小说,传统小说 三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