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AB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6791794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AB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AB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AB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AB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AB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AB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AB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A/B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 1诗句“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烂斑”的作者是黄遵宪。 2最早为林纾赢得翻译文学作品盛誉的是 1899 年在福州印行的巴黎茶花女遗事。 3被斥“反动文艺”一文称作桃红色的作家是沈从文,称作蓝色作家的则是朱光潜。 41954年秋,李希凡、蓝翎先后发表了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它和评红楼梦研究,从而拉开了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的序幕 。 51979年4月,上海文学发表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率先对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观念提出了质疑。 6吴亮的马原的叙述圈套形象地揭示了马原小说的叙述特征

2、;对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陈晓明的反抗危机:论“新写实”则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概括。 7在 1922 年9月致文学旬刊编者的信中,巴金对礼拜六、半月、快活林等刊物所表现的庸俗、消遣倾向表示了不满,同时也还表达出对小说月报所刊“新小说”的由衷赞赏。 8论主观的作者是舒芜;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的作者是苏童。 9著作巴金民主革命时期的文学道路作者是李存光;论文巴金的家春秋及其它的作者是王易庵。 10著作巴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的作者是陈思和;论文雾、雨与电的作者是刘西渭。 11棋是格非小说褐色鸟群中的人物;秦蕴玉是巴金小说雾中的人物。 121907 年,新创办的小说林第一次公布稿酬标准,标志着现代稿费

3、制度的规范化。 131898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正式出版,裘廷梁发表论白话的维新之本一文,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文化先行者的言文合一主张。 14池莉被人们合称为“新写实三部曲”的小说是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 15认为红楼梦的厌世解脱精神是“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是悲剧之最上乘者,是“悲剧中的悲剧”的是王国维。二、名词解释 1受戒 主旨:通过纯真的异性朦胧情感,表达了“桃花源”式自然纯朴的生活理想。创作特色:叙述者的插入成分特别多;闲话文体;超功力的潇洒率性自然之美;通过地域风情的描写,衬托那种纯朴的民俗;语言洗练,行文如行云流水,潇洒自然中又有法度。2黄遵宪:清末诗人。字公度,广东嘉

4、应州(今梅县)人。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等职,参加过戊戌变法。诗歌创作上主张“我手写吾口”,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为文主张“适用于今、通行于俗”,在日本国志中率先提出“言文合一”问题。主要诗集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3诗界革命:滥觞于黄遵宪,他在1868年的杂感诗种就写道:“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烂斑”,主张用俗话作诗了。梁启超在一八八九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正面地明确提出“诗界革命”。这一运动的主要发动和参加者则还包括谭嗣同、夏曾佑、蒋智由等人。他们针对晚清诗歌创作追求古与雅的写作原则提出了新与俗的纲领。“新”是指

5、反映新的思想和新的生活,创造新的意境。所谓“俗”指的是不受旧诗的束缚,创造新的通俗诗歌。这是一场以新思想与旧形式的揉合杂拌为奋进目标的诗歌改革运动,虽然成就不大,但对后来五四的新歌运动产生了一定影响。 4电影武训传:孙瑜编导,赵丹主演。1948年在中国制片厂开拍,新中国成立后由上海昆仑公司修改、重拍, 1950年底在全国公演。影片表现和赞颂武训立志行乞兴学,造福穷人的经历,其间穿插周大造反失败的情节,并通过1949年一女教师之口,点明“迎接文化建设高潮的到来”、“配合土地改革”、“歌颂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的主旨。1951年5月起受到大规模的评判,文革结束后得到重新评价。5.“复出”小说家群:以王

6、蒙为首的“复出”小说家群,与五四后主流性的创作风气具有极大的同构性。“复出”,既照映出这批作家特殊的人生情况,也是其重新“讲述”历史的一个特定视角。人道主义关怀和对历史创伤的揭露,是他们都比较感兴趣,创作也比较集中的题材领域。代表作家有王蒙、陆文夫、邓友梅等。三、论述题1为什么说异域文学的营养加速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时代的发展呼唤和孕育着文学的变革 (1)翻译界的努力无疑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包括小说翻译、诗歌翻译和戏剧翻译。 (2)黄遵宪、梁启超等人接触和了解到外国文学在“语言”、“文思”应用方面的特点,并撰文向国人介绍。王国维则在自己的文学批评中引入了叔本华与康德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2.

7、八十年代中后期社会文化变迁的基本特点。 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社会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计划经济,商品规律逐渐成为社会运行的杠杆,社会开始转型。这期间原有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受到冲击,国家意识形态和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形态都受到空前的挑战。 (1)人文精神的失落 (2)知识分子内部结构的调整 (3)作家社会角色的转变 (4)走向世界的文学梦。3.以具体作品为例,谈谈新写实小说的叙事特征。答:关于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批评家陈晓明曾从五个方面概括为(1)粗糙素朴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 ,不含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2)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

8、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3)压制到 “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4)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5)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前者刻画出生活的某种绝对化状态;后者揭示生存的多样性特征,被客体力量支配的失重的生活(陈晓明:反抗危机:论“新写实”)。这一总结道出了新写实小说文本在叙述与故事两个方面的特征。如果纯粹从叙事学的角度看,新写实小说主要在三个方面体现了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不同。 新写实小说的叙事方式与传统现实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叙述者或隐含作者的视点产生了巨大的移位。由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用理性关照一切,传统

9、的叙述者大多采用的是高于生活、高于故事人物的视点。新写实小说的作家在对待生活和人物方面放弃了理性或理念的关照,他们的小说也就不再显示叙述者居高临下的姿态。方方的风景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之作。小说中,叙述者被设置为一名死者即那个夭折的幼婴,他宁静地观察自己的父亲母亲、哥哥姐姐的生活流水般地讲述他所看到、听到的故事。在这篇小说中,叙述者的智力判断力 、甚至人生的经验明显不如故事中的任何人物 。当然,风景叙述者的安排是新写实小说中一个极端、特殊的个案,但哪怕在烦恼人生、一地鸡毛这些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全觉叙述观点的作品中,读者也很难感觉到叙述者或隐含作者高于印家厚、高于小林的地方 。 新写实小说的作者已经不

10、再凭借理性或理念的力量站到高处,俯视生活、俯视人物,而是放弃自己的思想武装,解除作者的特权走进芸芸众生,用下沉的视点去观察生活,观察作品人物的一举一动。 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总是以人类的导师自居,他们总是期望自己的小说能够成为人类生活的教科书。他们把自己与读者的关系看成牧师与信徒的关系,把自己与故事人物的关系认定为裁决者与竞赛者的关系。所以,现实主义小说在讲述故事时,总是夹杂着大量的非叙事话语,那怕是最具含蓄风格的文本,作家也会在整体上运用象征或隐喻等修辞性评论的方法显示自己的价值或情感取向。新写实小说的作家由于放弃了理性或理念的关照,也就失去了价值判断的尺度,失去了情感天平的砝码,新写实小说的

11、叙述也就只能是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只能是“零度状态”的叙述。在大部分新写实小说中,叙述者往往都是充当单纯的旁观者或书记官的角色,他不像传统小说的叙述者那样随意对故事人物作种种的心理分析,在客观、平静的叙述中也很少夹杂解释、说明、议论、抒情等非叙事话语 , 即便偶尔发表意见,多半也是采用自由间接引语的方式,把自己的倾向或情感取向含混在故事人物的意识之中。这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可以说是新写实小说家自觉的、有意采用的客观化叙述策略,但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他们放弃理性、放弃理念之后无可奈何的叙述选择。 从故事的角度看,现实主义要求小说中的任何情节、细节,都必须发挥一定的功能,承担不同的责任;要

12、求作家根据第二能指的需求确定故事情节的取舍,根据因果链条的需要,组织情节的发展。所以经典的现实主义小说大9 都是一个具有因果承接关系的封闭性的艺术整体。其中总有一个主要人物或中心事件象一根红线贯穿作品的始终,且大都遵循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叙事结构模式。但是在新写实小说中,由于拒绝意识形态阐释,由于缺少终极的价值指向,情节的发展往往充满了随机性和偶然性,故事也大多以平面化零碎化的状态呈现,从而构成一种似乎是未经任何选择加工“生活流”或“叙事流”状态。不重情节结构的戏剧化,追求叙事方式的生活化,不重情节间的因果逻辑关系,而重生活“纯态事实”的原生美,不重故事情节的跌宕曲折,而重生活细节的真

13、实生动,也就成为典型的新写实小说的“生活流”叙事特点。参考提示要点:(1)视点下沉。(2)零度叙述。(3)随机性和偶然性。(4)平面化和零碎化。4.为什么说文化机制的渐变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换提供了必要条件? 答:在逐步殖民地化的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正逐渐地向工业文明转化,传统的、古老的社会形态,思想观念正在向着现代转变。这种现代化的进程呼唤着文学的变革,也必然孕育着文学的变革。晚清以来发生在中国的一系列历史性事件,从社会机制、文化观念以及物质形态上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840年鸦片战争对清政府内部产生的重大影响就是洋务运动的兴起。1860年之后,清政府在奕訢、曾国藩、李

14、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派的影响倡导下,开始了以“自强”、“求富”(富国强兵)为目的 ,以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为中心的运动 ,史称“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学习和采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办了中国近代的机器工业,不仅在当时抵制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军事和经济策略使中国出现了一批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且对后来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观念以及文学的变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社会政治经济机制的变化带来的是文化机制的变化。维新时期发生过作用的报刊传媒 ,在清末的十年里有了相当的规模 ,在民国初年更有着巨大的发展。与报刊同时发展着的是现代出版事业。从1904年起,出版重心已经转移到

15、民营出版业。民营出版业受制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它与大众的需求保持着联系,决定着现代出版业的大众性与平民化的民主特性。它给那些具有现代思想的知识分子提供了自由的、理性的交往的空间,保证了文学观念的变革和文学现代性实现的机会。总之报刊繁荣引发的是报纸副刊与专门性文学杂志的出现,是近代出版印刷业的发展,这一切初步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 近代以来,随着上海、天津等现代都市的形成,随着租界的出现和外国教会、文化势力的入侵,中国出现了一部分自由撰稿的知识分子。中国知识分子终于在科举仕进与入幕帮闲的传统道路之外,又有了以“思想”与“写作”作为谋生手段,体现自身独立价值的新的选择的可能性。正是这些使中国的读书人在历史上第一次摆脱了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使中国的作家职业化,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也由此有了创作队伍的保证。 在报刊传媒繁荣、出版业平民化和自由的文学撰稿人队伍出现的同时,文学的接受机制也发生了变化。随着现代都市的出现和现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形成了人数不少的市民阶层,新式学堂的兴起培养了大批不同于传统的“读书”人。不断壮大的城市市民阶层连同新式学堂的学生,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受众队伍。而由于科举制的废除和报刊的繁荣,文人们的策论正逐渐变为报刊上的自由论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