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的发展及特征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36786497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的发展及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浅谈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的发展及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浅谈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的发展及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浅谈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的发展及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的发展及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的发展及特征(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的发展及特征摘要由于思想领域的大开放,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呈现出绚烂多姿的景象,音乐理论空前活跃。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与总结归纳法对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发展及特征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春秋战国音乐概貌,然后叙述了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的发展,发现此时表演性乐舞、乐器、音乐教育活动、乐诗作品都得到了空前发展,最后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的特征,包括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具有独特的时空结构、没有能独立存在的音乐形式。关键词: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发展;特征Abstract由于思想领域的大开放,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呈现出绚烂多姿的景象,音乐理论空前活跃。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与总结归纳法对春秋战国时期的音

2、乐发展及特征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春秋战国音乐概貌,然后叙述了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的发展,发现此时表演性乐舞、乐器、音乐教育活动、乐诗作品都得到了空前发展,最后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的特征,包括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具有独特的时空结构、没有能独立存在的音乐形式。Due to the opening up of the ideological field, the music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presented a gorgeous and colorful scene, and the musi

3、c theory was unprecedentedly activ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usic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and summary. Firstly, it introduc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music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4、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n it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music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t finds that performances, dances, musical instruments, mus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and musical poems have developed unprecedentedly at this time. Including a pr

5、ofound brand of the times, a unique space-time structure, no independent music form. 关键词: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发展;特征Key words: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Music;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目录摘要1Abstract2一、绪论3二、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的发展4(一)表演性乐舞4(二)乐器发展4(三)音乐教育活动6(四)乐诗作品7三、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的主要特征8(一)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8

6、(二)没有能独立存在的音乐形式9(三)具有独特的时空结构9结语11参考文献12一、绪论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时期奴隶制度逐渐消亡,新兴的封建制开始确立,各诸侯国先后开展变法运动,政治、商业迅速发展,许多城市逐渐成为当时的商业中心,社会思潮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使春秋战国时期成为我国古典音乐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当时由于“礼崩乐坏”,民间音乐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战国时,宫廷乐舞吸收了不少民间乐舞的成分。北方出现了诗经,南方则有楚辞之九歌。历史上第一部拥有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乐记也诞生于此时期。在乐律方面产生了“三分损益法”

7、,为以后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管子地员篇是最早记载三分损益法的历史文献。由于思想领域的进步,音乐理论与音乐思想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涌现了师旷、伯牙等一大批杰出的音乐家。这些都标志着春秋战国时期音乐艺术的繁荣发展。可以说,我国的音乐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二、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的发展(一)表演性乐舞这种表演性乐舞主要指宫廷内的歌舞表演,它一般包括政治意味浓厚的雅乐祭祀仪式性乐舞、宴飨用乐和作娱乐之用、艺术性强的俗乐宫廷女乐、倡优表演。其中承担祭祀宴飨等重要国家礼仪文化职能的乐人所占比例相对不大,因为这些祭祀雅乐的表演是不能用“贱工”等乐人来承担,虽然也有一定从事这类音乐表演的乐人存在,但

8、是豢养这部分乐人的开支比较稳定当时音乐消费开支比较大的是作娱乐表演的乐人们,他们的人数占据着宫廷乐舞艺人的大部分。这一类乐舞的生产者都是当时宫廷贵族、富商大贾豢养的众乐人,消费者自然也是这些音乐的“投资者”。春秋战国宫廷贵族乐舞享受中最具活力、规模最大、艺术水平也是最高的便是宫廷女乐,它的大规模存在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持,因此与经济的关系非常密切。宫廷女乐起源相当早,从有限的文献记载看,远在夏、商时代就己存在。相传夏朝的开国君主启,宫廷中便有“万舞冀冀”,末代统治者夏桀有“女乐三万人”。商封王更是“酒池肉林”作“靡靡之音”,这种靡靡之音就是女乐为主的歌舞表演形式。不能否认夏、商朝的灭亡与君主过分沉

9、浸于女乐声色有一定关系,但这当然不会是全部的原因。到了西周时期,鉴于夏商亡国的教训,宫廷女乐规模受到控制。但是从音乐本体来讲,女乐毕竟有其符合广大观赏者一般性精神需求的价值所在,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因此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民间的“新乐”、“新声”风靡,而且出产这种“郑卫之音”的地区,正是商民后裔的聚居地。(二)乐器发展当时的乐器生产主要包含宫廷和民间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型乐器的制作受到各个权利国家的支配和影响。这些乐器的制作往往需要高的成本和稀有的金属铜,而且编制完备,比如各种编钟。这些乐器的生产者往往是宫廷贵族和各个诸侯国豢养的具备这方面技艺的乐人。另一个方面是在民间,能够流传的乐器往往小巧容

10、易携带,成本较低,材质是一些容易获得的物质,形制也往往可以单独出现,单独演奏,不必非要跟各种乐器合奏,这也为当时很多乐器成为可以独奏的乐器奠定了基础。就同一类型乐器而言,在宫廷和在民间制作所用材料,其形制大小,生产数量也都存在差别。比如同样是编钟,在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使用铜来制作,在经济实力薄弱的国家用陶来制作,在民间干脆连陶制作编钟也是不可能的。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的区域文化格局直接影响乐器生产的多样化。例如,吴越地区特有的乐器钩、四川和湘鄂西部巴族钟流行的扁型雨钟、西南民族的铜鼓、和圆顶平口钮钟、羊角形鋬钟、铜葫芦笙等乐器,通过考古发掘己重现身姿。此外,琴的形制也变得多样化起来,考古发现有

11、七弦、十弦等不同形制,这在民间和士阶级中都有流行。当时各国的乐器发展是不平衡的,这也完全是经济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各国的乐器制作水平参差不齐,也决定了各国的音乐风格迥异。根据很多资料显示,楚国的乐器制作应该在当时是比较领先的,战国初期,楚国的编磐制作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除了上述重要乐器外,考古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材料丰富,文献记载中许多新出现的乐器,例如筝、筑、铎、铮等,己得到考古材料的印证。见于更早一记载中的一些丝竹等乐器,例如瑟、笙、竽、箫(排箫)、建鼓等,也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珍贵实物。此时一些旧有乐器如墉在春秋以后逐渐渐衰没,当被社会时尚

12、竞相追求的、音乐表现性能更佳的编钟等乐器所取代。总之,战国时期乐器制造科技有了很大进步,这一时期乐器的制作,无论是形制样式,材料、还是制作工艺及髯漆装饰,都有很大发展。考古发现的春秋晚期的石排箫、战国时期楚国的虎座鸟架悬鼓、漆瑟及彩绘编磐等乐器,材质、造型、装饰等各有特色。从音乐表演形式和音乐消费的角度讲,大型乐器组合也在此时出现。行至战国,乐器合奏的组合形式更加多样,例如出现一些新的盛大规模的乐器合奏。齐宣王喜爱的“必三百人”的演奏,便是笙类乐器的大合奏。还有用于征战的军乐,也出现新的组合。除征伐须备有的钟鼓外,还有钲、铎等乐器。可见,当时的乐器除了君王娱乐性的消费外,另一个重要消费之处便是

13、军事战争,而且不管是娱乐消费还是军事消费,比较西周来讲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扩张。不仅仅生产规模扩大了,而且消费群体也由原来的周天子发展为各诸侯君主、卿大夫,甚至是更多的新兴地主阶级。随着礼崩乐坏的愈演愈烈,各国僧越礼乐等级,追求更豪华盛大的金石乐队,这种音乐消费观念大大促进了钟磐乐器规模、件数、性能的发展和突破。春秋战国的钟磐乐很早就超越了西周的规模,不仅出现九件、十几件一组的编钟,还有编甬钟、编钮钟的组合。(三)音乐教育活动此时具有音乐经济行为特点的教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私学,主要包括礼乐教育和专门音乐技能的教育,另一类是官办大学堂,即指齐国的翟下学宫,是战国时期文明各诸侯国的文化教育中心

14、,乃是一种综合性多学科的社会科学院。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由学在官府发展到了各类私学的兴起。可以说一个学派往往代表一个教育经济团体,它们生产的是具有不同技能的“学生”,其中包括音乐技能,但各类私学又不是专门的音乐学校。有史料记载的除了孔子教学生音乐外,其它很多学派也教人音乐,并且各学派掌门人自身也是多少都会音乐这一技能的。而承认并购买这些“学生”的是当时的贵族权豪和各国的统治阶级。私学的“有教无类”还使得当时很多“庶人”通过这种商品性流通方式跻身贵族行列,成为“庶人在官”者,这种阶级身份改变的桥梁当然是“私学”的出现。庶人为了改变地位,纷纷热切报名参加这种学校,并且还缴纳一定的“学费”。这完全可以

15、说明当时一个个私学即是一个个“教育经济实体”。只是,规模尚小,结构不完善,学费的体现形式也不只是货币而已,可以是多重形式。另一类私学,当属专门性的歌唱教育。从史料对秦青的记载可以看出,他的歌唱教育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虽然没有史料记载当时老师教学生唱歌,学生要给予怎样的经济回报,但是,作为一个脱离官府俸禄而自由生活在社会上的老师而言,若要生存,那是必须得有一定的生产生活资料,试想秦青如果每日教歌,又不耕作,那他吃什么?穿什么?所以,虽然没有史料来记载这些,但由于“私学广兴”的历史现状推测,老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存在一种经济关系,即学生用一定的物质形式交换老师的歌唱教育劳动,那么可以说,秦青的教育便

16、具有了一点“专业音乐学院”的味道,只是科目单一只有声乐一类。当时与私学相对的应该算齐国的“稷下学宫”,他可谓是当时一种具有古代“北京大学”性质的学府,因为其建立在齐国的都城稷门而得名,是国家出资修建校舍,教育独立。稷下学宫在当时可算作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由“政府”出资的教育经济团体,这是一个有组织、有聘任、有体禄制度的学术研究中心。其中百家争鸣,有些学派教授弟子以乐,这些音乐技能有时会作为一种进谏君王的辅助手段有些学派还提出自己的“音乐理论”,比如吕氏春秋、管子、荀子中都有对音乐的阐述,内容涉及乐史、乐律以及音乐的作用等多个方面有些关于音乐的主张被君主采纳,直接影响当时社会的音乐生产面貌,而有些只是成为某家某派学术体系的一部分,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到齐宣王时候,实行“贵士”政策,加大了对它的投资,这使得它的规模和成就达到了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