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全套ppt课件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36768265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PPT 页数:178 大小:3.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全套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78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全套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78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全套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78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全套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78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全套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全套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全套ppt课件(1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第一章 绪 论,教学目标: 1.了解社会性、儿童社会性的概念及意义。 2.能够掌握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 1.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2.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方法及三种研究设计 教学难点: 儿童社会性研究方法的灵活运用,本章内容的构成,概念界定、研究起源与意义 (重点) 儿童社会性研究问题的选择与研究层次(了解) 研究设计(重点) 收集资料的技术 (尝试运用) 研究方法的多元取向(了解),第一节 概念界定、研究起源与意义,一、概念的界定,早在20世纪30年代国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就已经开始,而我国则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这方面的研究。,(一)社

2、会性的概念,东西方学者对社会性概念界定的差异 西方学者 伯根(1976)认为儿童的社会性是由其稳定的内部结构和通过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那些特性。 我国 1.广义与狭义说(陈会昌) 2.先天与后天合成说(傅安球,1953) 3.杨丽珠、吴文菊:从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角度看,(一)社会性的概念,定义:社会性是指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的行为模式、情感、态度、认识,如果通俗的理解就是如何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行为总和。,(二)社会化与社会性的关系,所谓社会化:指人的社会行为模塑过程,从生物实体成长为社会实体的过程,儿童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行为模式、情感 、态度、认识。 所谓社会性:社会性是指与他

3、人交往时表现出的行为模式、情感、态度、认识,如果通俗的理解就是如何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行为总和。 两者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又密切联系。 社会化 是社会性形成的过程 社会性 是社会化这一过程的内容和结果,二、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首先,可对幼儿的认识更全面 其次,可对幼儿的认识更为人性化 第三,可对幼儿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预期性 最后,可为认识儿童心理学理论问题提供一定 的依据。,(三)研究社会性发展的起因,一是对儿童本身的兴趣。 二是对发展的关注、对发展的性质、过程及结果的兴趣。,第二节 儿童社会性研究问题的选择与研究层次,一、研究问题的来源,理论,研究方法 和技术,社会的 需要,知识

4、本身,二、研究的层次,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层次: 描述 解释 预测 干预,第三节 研究设计,横向研究 纵向追踪研究 聚合式交叉设计,一、横向研究,定义:是指在同一时间点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心理进行考察研究的设计。 优点:省时、省力、样本量大、代表性 强 不足:存在无法解释的误差,二、纵向追踪研究,定义:是对同一个体或同一群体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定期考察的研究设计。 优点:可获得连续性和阶段性资料、探 讨由量变到质变 不足:周期长、研究结论代表性受限制,三、聚合式交叉设计,定义:将两者结合起来的设计,即包含了横 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一种研究设计。 优点:结合横向、纵向研究的优点 例如:在同一时间里选择36岁

5、儿童研究4 年,四年后被试年龄为710岁,该 研究在四年内获得了310岁儿童的 追踪研究资料,同时在每一个研究 点都可进行横向研究。,思考广角,在学习生活中,你如何运用三种研究设计,哪种设计适合什么类型的研究,说出你的想法。 总结讨论结果,第四节 收集资料的技术,自然观察 个案 调查访谈法 测量法 实验法,一、自然观察,定义:通过对儿童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行 为表现进行有系统、有目的、有计划 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发 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运用:观察信度的掌握; 不同种类观察法实施方式的掌握。,二、个案,定义:对一个或少数几个个体进行系统 研究的方法。 运用:日记法和传记法的掌握; 细致

6、、系统整理资料。,三、调查访谈法,定义:通过谈话的途径来了解研究问题 获得资料的方法。 运用:充足的准备工作; 根据访谈对象拟定访谈提纲; 物质工具的准备。,四、测量法,定义:通过心理测验来研究心理的一种 方法,测验材料一般采用标准化 量表,也可使用自编测量工具。 运用:测验工具信度、效度有效; 遵循特定程序,保证结果准确。,五、实验法,定义:严格的实验法是实验室进行的, 通常严格控制各种变量,操纵自 变量,考察自变量对因变量影 响的研究方法。 运用:掌握研究主动性; 自然实验法的应用。,第五节 研究方法的多元取向,(一)什么是质的研究?,又译为定性研究。值得研究是以作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

7、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二)质的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的区别、联系,区别:质的研究从属于自然主义的范 式,即研究在自然情景中进行。而定量研究就是对事物的量的分析和研究 。 联系:二者具有连续性,相辅相成。,第二章 指导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理论,教学目标: 1.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儿童社会化的几种经 典理论。 2掌握儿童社会化的新理论。 教学重点: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艾里克森的心 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 论;班杜拉社会学习论。 教学难点: 理解和运用心理分

8、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 发展理论。,本章内容的构成,第一节 儿童社会化的经典理论,一、心理分析理论 二、社会学习理论 三、认知发展理论,(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在从事精神病的治疗和研究工作中,提出了人格及其发展理论。 理论核心是,认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里比多)是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本我 定义:是指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 抑的习惯倾向,是原始的本能的,是 格结构中最难接近的部分 。 特点:无意识的;在心理发展中,年龄越 小,本我的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 处于本我状态。,1.人格结构由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自我 定义:是控制本我的冲动,遵循现实的原 则,考虑现实的

9、要求。它是从本我中发 展起来的,是联系本我和外界现实世界的 中介。 特点:意识的一部分,是满足“本我”需要的 途径,超我 定义:由于“自我”不足以控制“超我”,于是 出现了“超我”。 特点: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良心;一个是 自我理想。 关系 “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原始冲动;“超 我”根据一定的标准,力图延迟满足“本我” 的需要,并且不完全满足“本我”的需要。,2.儿童心理发展阶段,(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19021994)在承袭精神分析理论主要观点的同时,重视社会因素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根据不同时期与社会环境冲突的不同,提出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人格发展八阶段,社会学习理论

10、,华生(18781895)创立的行为主义,主张心理学要研究人的行为而不是意识,强调环境在人发展中的重要性,否认有机体内部过程在心里产生发展中的作用。,认知心理学逐渐强大,影响着心理学的发展,行为主义开始注重内部心理过程,班杜拉的思想观点开始向认知方面转变,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一)观察学习的概念,概念:又称为替代学习,是指对他人行为 及其强化结果的观察。 特点:1.观察学习并不具有必然的外显反映 2.强化在学习中不是关键的因素 3.认知过程在观察学习中起重要作用,(二)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对榜样的知觉 保持过程示范信息的存在 再造过程由记忆向行为的转换 动机过程从观察到行动,(三)自我效

11、能理论,自我效能概念 班杜拉于70年代末提出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依赖于以下五种信息源。 一是行为的成败经验;二是替代性经验; 三是言语劝说;四是情绪唤起;五是情景 条件。,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综合讨论,(一)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关于发展的 阶段认为儿 童智慧的发 展分为四个 阶段,关于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成 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平衡过程,(二)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19291998)在继承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又对皮亚杰理论做了进一步的修改、提炼和扩充,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的三水平六阶段的学说 。,思考广角,在学习过三种经典儿

12、童社 会化理论后,试着谈谈你对这 三种理论中存在的贡献与不足,第二节 儿童社会化的新理论,习性学,行为遗传学,生态系统观,现代认知观,(一)习性学:现代进化论,概念: 习性学又称动物行为学,作为生物学 的一个研究分支,是研究动物进化和动物行为机能的学科。,对心理学研究启示: 首先,为心理研究能区分本能行为和习得 行为奠定基础。 其次,提出学习时间的重要性。 第三,为心理学研究注入了活力 。,二、行为遗传学:个体差异的生物学基础,基本观点: 1.所有的心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都受一床基因的影响; 2.非共享环境影响比共享环境影响更重要; 3.遗传基因影响环境的测量。,三、生态系统观:现代环境论 美国

13、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 四、现代认知观: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 用“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解释人类 心理的本质 。,第三章 社会性发展的遗传和 适应的物质基础,教学目标: 人类社会性发展的遗传基础与社会 适应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人类社会发展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 系 教学难点: 遗传的物质基础,本章内容的构成,人类发展的遗传物质基础 (了解) 人类发展的适应于进化的物质基础(了解) 人类社会发展的遗传和适应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重点),第一节 人类发展的遗传物质基础,一、遗传的物质基础 基因在遗传过程中遵循定律 : 孟德尔第一遗传定律等因基因分离规律 孟德尔第一遗传定律费等因基因自由组合规律 孟

14、德尔第一遗传定律基因连锁与交换规律,二、,单基因遗传,多基因遗传,遗传的方式,第二节 人类发展的适应于 进化的物质基础,适应于进化的物质基础 : 中性突变的产物是生物适应于进化 的物质基础 适应行为的进化,(一)研究基因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环境变化法 基因变异法 收养子女的研究,(二)不同父母亲行为的适应性 父母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 定了其养育子女的行为模式 (三)文化的进化 生物进化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与基本 动力机制,文化作为进化的结果又 反作用于进化。,第三节 人类社会发展的遗传和适应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适应性行为及其调整,社会启动者,怯生与依恋,表情,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社会启动者

15、定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激起或启动动物某种社会性反应(包括人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反映和动物类社会反映)的特定物种刺激。 例如:婴儿的苦也是社会启动者性质的行为,是激起父母的养护反应、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重要手段。,怯生与依恋 研究表明,依恋与怯生这两种社会行 为的产生和发展具有跨文化的一致 性。 表情 表情作为一种适应行为,具有双重功能。 一方面对情绪经验的自我意识和生理感 受,执行生物学功能;另一方面影响他人 的社会行为而执行社会功能 。,亲社会行为 人类道德与亲社会行为是动物利他 行为的社会延续。 攻击行为 习性学家劳伦兹在广泛观察的基础 上指出,攻击是人必须存在的本 能,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章 家庭、父母与儿童的社会化,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家庭及父母对儿童社 会化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家庭内外环境对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影响 教学难点 父母与儿童的双向影响。,本章内容的构成,家庭环境对儿童社会性 发展的影响 (重点),亲子互动的双向 影响(了解),第一节 亲子互动的双向影响,一、父母对儿童的影响,父母的教养观念对儿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