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面试)(BTRL-305)面试人员评价表_ (3174)_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6761718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招聘面试)(BTRL-305)面试人员评价表_ (3174)_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招聘面试)(BTRL-305)面试人员评价表_ (3174)_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招聘面试)(BTRL-305)面试人员评价表_ (3174)_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招聘面试)(BTRL-305)面试人员评价表_ (3174)_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招聘面试)(BTRL-305)面试人员评价表_ (3174)_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招聘面试)(BTRL-305)面试人员评价表_ (3174)_》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招聘面试)(BTRL-305)面试人员评价表_ (3174)_(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招聘面试语文学科说课稿(一)1.乡愁说课稿一、说教材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

2、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

3、,让学生体会美。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古今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这次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二、说教法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

4、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三、说学法古人云: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四、说教学程序(一)导入1、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3分钟播放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湘潭祭

5、祖时的录像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营造氛围。设计意图:录像的播放一方面结合时政,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2、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及其作品。总结主题:乡愁。(二)诗歌赏析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教学环节与学法相对应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第一个环节:美美地听引人入胜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听美好的诗能让我们陶醉。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地聆听。这时我将带领学生进入诗中美妙

6、境界。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第二个环节:美美地读声情并茂(本节的教授重点)读诗更是很高雅的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在美美地读这一环节中我首先配乐范读一遍给学生听,讲解其中的韵味。再请一学生朗读,最后齐读。接下来以第一节为例,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从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来处理这四个章节。(一生试读,师生评价、明确)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二读:把感情加进去。三读:在二读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争取读得更美。第三个环节:美美地品评头论足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

7、请大家从诗的语言、结构、情感几个方面,自选内容,说一句品评诗歌的句子。(让学生自由发挥)第四个环节:美美地说挥洒诗情品味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我就带领学生进入美美地说这一环节,让学生尝试着仿句练习,以“乡愁是”的句式说一两句或一段有诗意的话。例如:乡愁是一轮皎洁的明月乡愁是(天边那轮圆圆的月亮,我走到哪,它便伴随我到哪)设计理念:能力训练。教学如何将抽象的意象物化成形象的东西,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三)深情朗读,课堂小结设计理念: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

8、己才华的机会。最后再以朗读结束课堂。(四)布置作业:1、背诵乡愁下节课课前背诵比赛。设计意图:寓教于乐,让学生自愿又欢快地背诵诗歌,同时掌握如何完整地背诵诗歌。在语音、感情、流畅度上下功夫。2、课后搜集古今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准备下节课共同探讨。3、选取课文中任选一节诗,发挥想象,给它补充情节,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注意要突出原诗的感情乡愁,可借助景物描写来渲染。想象情节应紧扣邮票、船票等。准备下节课共同赏析。五、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板书设计:乡愁托物寄情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个人故乡之思长大

9、后-船票-夫妻分离主题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升华现在-海峡-两岸分离普遍家国之思六、说课结语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对于它的内涵绝非一两节课能够讲尽。考虑到这些我决定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推荐给学生选做。1、习作园。请以大陆小诗人的身份写一首呼唤台湾归来的诗。2、收藏室。收集有关乡愁的诗词、散文、小说。收集有关台湾地理概貌、风土人情、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资料。3、三味书屋。课后阅读余光中作品选。2.愚公移山(一)今天,我说的课文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愚公移山。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历来为人们所传颂。下面

10、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教材分析】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它有如下特点:浓郁的神话色彩。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能力。【学生分析】经过两年

11、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教学设想】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进行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通过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

12、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的确定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习的重点

13、。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教学步骤】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五个版块:第一版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3分钟)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此设计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第二版块:整体把握,感知课文。(15分钟)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关于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生字

14、、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2.检查练习,巩固反馈。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习,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如翻译文句的方法:换、留、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3.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先在小组内讲述。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此版块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

15、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第三版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20分钟)此版块共设置了四个问题,如下:1.愚公移山遇到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分别是什么?2.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壮举,谈谈你的看法。3.故事结尾写神仙把这两座大山背走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对于这几道题的处理方法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大组(班级)交流,形成较统一的认识。这四题的设计意图及处理方式分别是:第一题:主要引导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对于移山的不利的条件,学生可能对愚公其妻与智叟提出的疑问混为一谈,对此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读课文,明确他们所说的话的不同语气及在情节发展中的不同作用。第二题: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的衬托和对比的写作手法的作用。可采用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估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发扬;估计也有少数学生认为,愚公移山的做法不聪明,不明智,如果搬迁自己的住所,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不是更好吗?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看法,在评价时注意评价的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第三题:主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文富有神话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