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陕师大附中11-1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会员独享】.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736800 上传时间:2020-07-0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陕师大附中11-1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会员独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陕西省陕师大附中11-1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会员独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陕西省陕师大附中11-1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会员独享】.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陕西省陕师大附中11-1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会员独享】.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陕西省陕师大附中11-1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会员独享】.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陕师大附中11-1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会员独享】.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陕师大附中11-1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会员独享】.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西师大附中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先秦诸子) 【试卷说明】:考查范围:语文(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考试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卷上,要求书写工整。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交回,试卷请自行保留。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敬”的当代价值对于孔子思想的认识,学界一般以“礼”和“仁”为核心,认为孔子继承了周礼,发展出“仁”的思想,因而着重探讨两者的关系及其当代意义。其实,在“礼”和“仁”之中还有更本质性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可以用“敬”来概括。礼最早是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活动。在那些高高在上的“天”、“神”面前,

2、人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其中的敬是出于内心的崇拜仰慕,而畏则是害怕受到惩罚。最早的礼活动即内含着这种敬畏的心情。礼由祭祀的仪式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时,“敬”作为内质也留存下来。这种“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而且其发自内心,即出于天赋,由“敬”而发的礼活动也就合乎天理,具有道德价值了。因此在国家政治活动中要求“敬”,社会的一切活动和个人的修养也以“敬”为内核。孔子继承“礼”的同时,自然吸纳了“敬”的精神。在论语中,“敬”出现21次,频率颇高。这些关于“敬”的阐述,有继承,也有发展。关于祭祀活动,孔子继承了上古对“天”和“神”的敬仰态度,强调“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思敬”。即使“敬

3、鬼神而远之”一语,强调实践理性的重要性,也告诫人们对于鬼神要有敬畏的心态。关于政治活动,孔子也承传了西周以来的敬谨精神,故而回答鲁哀公说:“治礼,敬为大。”孔子对于“敬”的发展,在于把它扩展为普通人对待事物的敬业精神。“敬”原本主要表现在人对神、臣民对君王等下对上的关系上,孔子以后则成为所有社会成员为人做事的基本原则。论语中出现的21次“敬”中,关于敬事的即有18次。而且,由“礼”中发展出来的“仁”也以“敬”为本。一般认为,“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形式,故而许多学者着重以“仁”为核心建构孔子的思想体系。其实,“仁”之中也必有“敬”的精神。没有发自内心的“敬”,也就没有真切的仁爱之

4、情。这种“敬”的思想较之“礼”和“仁”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具有当代意义。“礼”和“仁”的思想建立在小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小农业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国家不过是一个家族对其他家族的统治,个人只是家庭成员,而家庭主要由血缘关系构成。当代社会,已经走出了小农业文明时代,家庭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也日趋势微。而由于“仁”的观念是基于血缘关系的,有着疏近等差的特性,因而在现代社会中就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此不同,“敬”是人类在远古时期就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面对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必然产生的,从远古主要对于自然的敬畏,到殷周以后更多的对于社会中年长者、位尊者的敬重,再到孔子普遍要求的为人

5、行事的敬,“敬”的外延在扩大,其抽象的内涵也一直延伸着。1下列选项中关于“敬”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敬”最早源自我国远古时期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活动。B“敬”以其发自内心、出于天赋的特性而成为一切社会活动和个人修养的“内核”。C“敬”原本主要表现在人对神、臣民对君王等下对上的关系上,孔子以后则成为所有社会成员为人做事的基本原则。D“敬”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在面对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必然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2下列对“仁”、“礼”、“敬”之间关系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礼”和“仁”都以“敬”为本,“敬”保障了“礼”和“仁”的发展可能。B孔子继承周礼的同时,自然吸纳

6、了“敬”的精神,并从“礼”中发展出了“仁”。C比起“礼”和“仁”来,“敬”的思想更能代表孔子的思想,更符合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D“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形式,二者之中都有“敬”的精神内涵。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A“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因此使“礼”由祭祀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B孔子对于“敬”的贡献,在于把它发展成为诸如敬重年老位尊者等为人行事的基本原则。C在家庭作用日趋势微、血缘关系愈加淡薄的现代社会中,“仁”的局限性越来越大。D深入认识“敬”的精神,有助于更准确地领会孔子思想中的“礼”和“仁”的内涵。2、 古代诗文阅读(31分)(1

7、) 文言文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孔子遂行。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8、(五年后)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康子曰:“则谁召而可?”曰:“必召冉求。”于是使使召冉求。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子赣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戒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 选摘自孔子世家(有删节)【注】 贾:同“价”,价格。 粥:通“鬻”,卖。 冉求:与后面的子赣同为孔子的

9、学生。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由大司寇行摄相事 摄:代理B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 下:谦虚地对待C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 好:美丽D送冉求,因戒曰 戒:勉励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 )(3分)A我之为先并矣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B季桓子乃语鲁君为周道游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以吾获罪于孔子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D吾不知所以裁之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孔子为政有方,鲁国上下知礼守序,齐人闻风恐惧。B齐人献女乐文马迷惑鲁国君臣,终致孔子离开鲁国。C桓子在病重将死时承认当初没有重用

10、孔子是个错误。D康子未遵“必召仲尼”的遗训,舍孔子而改召冉求。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 (2分) (2)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 (2分)(3)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3分)(2) 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9分)昭君怨郑域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8 词上阕吟诵的具体意象是什么?作者从哪些方面写的?(4分) 9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思想?(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0完成名句名篇填空(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1、 。 (2)子曰:“ ,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 (3)子曰:“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中矣。 , 。”3、 现代文阅读(16分)孔子的洒脱 周国平 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

12、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是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 。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

13、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皙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日:“我和曾皙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脱脱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

14、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邦无道”之时,能逃就逃(“乘桴浮于海”),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言孙”),会装傻更妙(“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而是孔子夸奖某人装傻装得高明极项的话,相当于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他也不像基督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要你把右脸也送上去。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 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硁硁然小人哉”)。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