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2011-201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初考试 理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736341 上传时间:2020-07-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亳州市2011-201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初考试 理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安徽省亳州市2011-201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初考试 理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安徽省亳州市2011-201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初考试 理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安徽省亳州市2011-201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初考试 理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安徽省亳州市2011-201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初考试 理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亳州市2011-201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初考试 理 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亳州市2011-201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初考试 理 新人教版.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亳州二中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初考试试卷高二语文试题(理科) 时间:150分钟 分数:150分 第I卷 阅读题(6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9分)人是能够思考的动物,因此现代人类的动物分类学名称是“智人”。然而思考的能力须经过训练始得发展。不同文化训练思考的方法各有所长,于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考方式。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也许有下列几项特色,而这些特色也影响着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视野与角度。第一个特色,相对于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的缜密逻辑,中国人比较取径直观与体会。中国人日常语言中成语特多;中国文学中用典是其特色,这两者都采用一连串的模拟,提供一些相近的印象,然后重叠这些印

2、象,建立起一个新的印象。这一过程只能意会,不易言宣。中国人擅长此道,找一个“悟”字,代表直观体会。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经过华化终于成为发扬光大的宗派。不是理论严谨的唯识宗,而是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宗。在中国人的日常经验中,“悟”是时时出现的思考方式。第二个特色,中国人观察事物往往重视统摄全面,而不喜欢对局部进行分析。以中医理论为例,经脉遍布全身,气血周流顺畅,则身体康健。若有病痛,中医不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全身的整治调理下手。中国的绘画以气韵生动为上,也是看一幅画的全面性,为此,中国画家一落笔就定了全局,不能在中途修改。这种例证不胜枚举,说明中国人不注重局部分析的思考方式

3、。第三个特色,中国人习惯于从有机的变化中看世界。中国人的诗词中最多的是对时节的感慨,中国人的宇宙感处处都是活泼的生命,而且生命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价值。鸟飞鱼跃,是一个境界;绿满窗前,是一个境界;天心月圆,是一个境界。有机的宇宙观与上述全面性的考察又是互相关联、难以区分的。因此,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曾经指出,中国人的有机宇宙观是中国文明的特征,截然不同于牛顿力学的机械宇宙观。第四个特色,是中国人对于“动态”的注意。易经一书全是讨论变易的过程;五行相生相克,也是不断变化的动态。“文化”一词其语根是“人文化成”,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太极图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变化即是常态。这一命题又与上述有机

4、的宇宙观互为表里,陈述了中国人思考方式的特色。以上四项思考方式其实也是彼此相关、互相加强的。全面、有机与动态三项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而直观的悟性则以非分析的思考统摄上述三个思考的角度。这些思考方式落实在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中即是认识世事多变化,也准备面对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日中则仄,月盈则亏”“盛极必衰,否极泰来”有了这些对变化形势的理解,中国人不是坐待命运降临的宿命论者,而是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己的反应。这是一种乐观的命运论。正如海边冲浪的弄潮儿,随时抓住变化的浪头,调整自己的动作。在满潮时,为即将开始退潮而警惕;在谷底时,准备抓住再次上升的

5、契机。这种智慧不能全由直觉获得,必须有一定深度的哲学探讨,始能浓缩为日常生活中的人生智慧。 (读者2009年12期16页) 1.下列对文中“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的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是以悟为代表,比较重视直观体会,这是与具有缜密逻辑的印度文化与希腊文化相比而言的。B中国人观察事物不注重局部分析,观察事物的方式通常是重视统摄全面,中医与绘画就是这一思考方式的例证。C中国人习惯于从有机的变化中看世界,李约瑟认为,中国人的有机宇宙观与牛顿力学的机械宇宙观截然不同。D中国人的有机的宇宙观与中国人对于“动态”的注意构成表里,表达了中国人思考方式的特色。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

6、,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绘画以气韵生动为上,看一幅画的全面性,中国画家一落笔就定了全局,不能在中途修改,这是中国人不注重局部分析的思考方式的一个例证。B因为生命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价值,所以中国人的诗词中最多的是对时节的感慨,中国人的宇宙感处处都是活泼的生命。C“文化”一词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它的语根是“人文化成”,太极图就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D直观的悟性是以非分析的思考统摄有机、全面与动态三个思考的角度,而这三个思考的角度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人类的动物分类学名称是“智人”,因为人是能够思考的动物。每一种文化有独特的

7、思考方式,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有四项特色。B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在中国经过华化成为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宗,而不是理论严谨的唯识宗,终于成为发扬光大的宗派。C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的四个特色之间彼此相关、互相加强,这些思考方式落实在中国人的文化与人生态度中就是认识世事多变化,也准备面对变化。D中国人对“天下无不散的筵席”的理解,说明了具有乐观的命运论,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己的反应,这种智慧是由深度的哲学探讨浓缩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方山子传 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

8、,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

9、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释:朱家、郭解西汉著名游侠,史记游侠列传详载二人事迹。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折节读书 折:改变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欣喜的样子往往阳狂垢污 阳:通“佯”,假装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欲以此驰骋当世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犹见于眉间 多于周身之帛缕 而其家在

10、洛阳 与其骑会为三处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是何楚人之多也 6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出身微贱,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终不得意;晚年放弃了富贵生活,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B传记主人公少年时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表现来丰富其形象。C尾段作者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可见作者对“异人”的仰慕,也隐含有对方山子超脱世俗、淡泊自守的赞扬之意。D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己之“不遇”,本文可以视为作者当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

11、现代汉语。(10分)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4分)译文: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3分)译文: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3分)译文: 古诗词鉴赏(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长安晚秋 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8.请结合诗句,简析颔联的表达特色。(4分) 9.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名句名篇默写(5分)10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题)(1)_,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2)可堪回

12、首,佛狸祠下,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三岁为妇,靡室劳矣。_,靡有朝矣。(诗经卫风氓)(4)冰泉冷涩弦凝绝,_。(白居易琵琶行)(5)定乎内外之分,_,斯已矣。(庄子逍遥游)(6)_,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赤壁赋)(7)岩扉松径长寂寥,_。(杜甫夜归鹿门歌)(8)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25分) 禅房的树指尖古树长在墙里,像人挤在人群里。红尘拥挤,一些细碎的磕碰和不悦暗自滋生。树不说,它被泥灰和石头框裹、挤压时,身上的生疼和心下的酸楚。树总是比人活得更坚强,更有尊严,更沉默,所以也更长久。人是向往活成树的境界的,也炼丹熬药

13、,求仙问道,却到底抗不过时间的摧枯折腐,连百年也难熬,便自行消亡。树活了百年千年的,活过一辈一辈的人,像找到了逃脱的诀窍,被时间忽略了。所以,越是隐蔽的村庄,古树的数量越多,越健康。一个叫禅房的村庄,隐在蜿蜒的道路和重峦叠嶂中央。途中有核桃林、尘沙飞扬的矾石场、杨槐紫和白的花、斑鸠和啄木鸟的声音,我沿新修水泥路去寻找一棵树的根部,竟走完了一整条街。街,于初夏呈现出干热的饥渴。像旺火,要烧灼和烘烤了人间通衢。街两旁是新建的宅子,高墙深院,不见其里。没有水,村庄里的水在很久前就消失了,久到连老辈人都忘了河流和泉。五行里说,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树在,就证明水在过,村庄的清

14、幽和湿润在过。单“禅房”这村名,如果不是赴踏在这火一般的街道,我定会想象它是树木葳蕤,流水遍野之所,禅房花木生,浓荫深处,水气氤氲,一盏茶,一张琴,一人,一几,悠然,清远,若颂歌里的传奇,好景好态好湖山,人间因之多了留恋意,多了可爱心。远山近坡,连绵一色的黄,土叠着土,石堆着石。“禅房”,在这里,不过美丽装饰,既欺骗想象,又瞒哄天下,它是习俗和模仿,是远离事物本宗的附属,不具任何形容和表达意味。逼仄的旧街景,堆积的红砖,青石,废气的朽木,柴薪,挖掘机的轰鸣,所有人间繁琐忙乱之后,才是古树的样子。无委屈,无埋怨,长在逼仄街巷的墙里,新砖砌的墙,墙墙相围,是不该长的地方。不知是树挡了人间出路,还是墙挡了树的地盘。这样的纠纷是村庄里的风景。人多喜热闹,亦少分辨,谁对谁错,树和墙不说,人也不讲究。只可惜了树的笔直貌态,穿了整面墙的不屈服,不对抗,长得自觉,不闻不问。倒似禅房花木深处的僧,诗歌里的大美,不争不强,端正安详地活,地老天荒地活,日夜无休的活。活到无动于衷,熬罢四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