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解析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6715868 上传时间:2020-07-0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解析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 第一章 绪 论 气候学历经经典、天气气候到现代气候学的发展过程是科学观念的革命,它包括认识和研究方法的根本变革,启示我们从系统中学习气候,学习气候又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个地球表层系统。一、现代自然地理学与气象气候学 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地球表层系统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任何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子系统 2、气候系统与地球表层系统几乎相互覆盖的研究客体,但重点不尽相同。 3、气候系统也包括了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几个子系统4、其中,大气圈与自然地理系统其他圈层相互作用中,大气圈最为活跃,是联系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是形成自然地理要素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特点

2、的主要背景之一,也是构成地球表层系统重要圈层二、大气圈是处于特定条件下及具有特定成分的气圈 1、气候系统如何起动与运动,其中的热力、动力过程 2、气候系统中各部分的联系,相互作用与耦合的整体过程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候的综合性与地域的差异性,以及气候系统的稳定性与敏感性等三、特定成分及其影响: 1、主要及微量成分 2、微量成分及其特殊作用:温室气体 INCLUDEPICTURE F:web授课2.gif * MERGEFORMAT 平流层与臭氧层-生命保护层,三态共存,参与能量,辐射,及天气过程四、重力场对大气层的约束及影响: 在重力的作用下,以地面为下边界,绕地球旋转的圈层。 影响之一:垂

3、直层结的形成大气分层: 水平尺度垂直尺度。五、对流层: 是深受下边界(热力及动力)影响的大气最底层,集中了80的大气质量,也是大气圈层与其它圈层相互作用的主要场所。六、水汽对大气状态影响之湿空气状态方程 七、微量气体: 在气候系统中存在着短周期的微循环,成分可变。含量虽少,但对热辐射非常敏感,因而对大气热状态影响很大,人类活动参与了微循环一可造成对大气行为有意或无意的干扰。 影响举例:臭氧层 问题:地面条件如何影响大气活动(热力及动力)相互作用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气候系统物理过程之一 太阳能启动气候系统的物理过程 形成全球温度差异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以及周期和非周期变化。地气间的热能交

4、换过程是地表系统中最基本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过程,它从能量上把几个圈层连接在一起。一、太阳能进入气候系统 1、主要途径:太阳辐射能地面 大气 太阳短波辐射经大气削弱到达地面,吸收成为地面热能 地面与大气热交换:长波辐射热交换地面有效辐射一 感热输送(传导;对流乱流) 潜热输送 意义:地气热交换气圈和其它圈层相互耦合的重要过程 2、热交换过程不同,控制因子也不同(天文条件、地面性质、干湿条件),地面对大气的供热状况,物理过程差异也就很大。有: 地带性纬度差异 非地带性海陆等差异 3、模型化:辐射差额方程及热量平衡方程4、大气中几种微量成分的又一影响大气的温室效应二、大气中“气块的温度变化受制于热力学

5、第一定律(能量守恒) 在大气中表现为: 1、外界(地面)供热可引起气块温度非绝热变化 2、气块垂直运动中气压变化可引起气块温度的绝热变化,变化率为或 (水气参与时) 3、个别气块变温过程三、 “局地”气温变化由气块水平及垂直运动中引起的气块置换引起 1、包含有水平平流,垂直运动及气块非绝热变化三部分,各部分控制因子及作用各不相同 2、模型化局地变温方程四、气层温度的垂直分布()与气块垂直运动时的温度变化() 1、气温垂直分布与气层静力稳定度重力场对大气行为的又一影响 2、大气静力稳定度对大气垂直运动、垂直热输送及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3、整层气层抬升时,可能发生变化气层的位势稳定度五、平均气温的水

6、平分布深受地面条件影响 具有 地带性及非地带性 周期性与非周期性六、结论 由太阳地面大气的供热过程,大气最终获得的加热,加热率各处各时各不相同,具有地带性、非地带性及周期性、非周期性差异。 问题:大气圈中各处受热不同形成了气温分布不均,它对气候系统的进一步影响的物理过程。 第三章 大气中的水分 气候系统中水圈与大气圈水交换的实现与影响的物理过程 水是地球上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三态并存的物体,在相变中伴随有能量、天气、水循环等过程一、水出入大气的物理过程 1、基本判据 Ee0 2、地面蒸发快慢与气象条件 温度与水汽扩散的快慢(风及稳定度) 3、凝结 地表与大气中凝结的基本条件:降温 大气中:绝热上

7、升冷却过程云 地表层:非绝热冷却过程雾等二、由水汽云降水 1、水滴凝结与增大过程人工干预的可能性 2、上升运动形式 云形 降水性质 3、全球降水分布与垂直运动 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布第四章 大气的运动气候系统物理过程之二 加热不均及地球旋转对大气运动状态的影响 一、大气中气压分布不均并随时间而变化 气压差是推动空气块运动的基本动力 1、分布不均的量度 气压梯度,因大气层结性又可分为: 垂直气压梯度(很大): 意义:在重力场下形成,因此与重力有关,基本上与重力相平衡 模式化:静力方程 应用:压高公式气压随高度降低快慢与温度关系最密切。 水平气压梯度(很小):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成为气块水平运动基

8、本动力 2、分布不均的总体效应形成了空间气压系统 气压系统的直观表示等压面或等高面(基本等效) 气压系统的垂直结构各处均需满足静力学条件,因此气压系统随高度的变化主要与温度分布有关。 分析结构的要点是系统的温度场配置可分成对称(浅薄、深厚):不对称(大多数)系统二、大气中气压不断变化 大气质量的重分配大气运动不息 垂直气压差异的形成重力 水平气压差异的形成大气加热率不同以及空气的运动 1、因子分析为什么会重新分配 热力因子:大气水平局地受热不均水平密度差水平气压差 动力因子:空气运动中形成质量辐合辐散: 密度平流(冷暖平流); 垂直运动。(仅影响空中气压变化)2、过程:三、大气水平运动的形成旋

9、转地球对运动特征的影响 1、基本规律: 牛顿定律 但描述运动与坐标选取有关 旋转坐标系(地球上的观察者)中的惯性力正确认识地转偏向力、离心力(扩展的牛顿定律) 2、旋转坐标系中的几个平衡运动气压场与运动场关系的建立 自由大气中:地转风关系(两力平衡时) 摩擦层中:修正的风压律(三力平衡时) 在大多数情况下与实际大气十分接近大气运动处于准动态平衡中 3、在静力平衡条件下,水平气压场结构随高度因温度分布不均而变地转风关系也随之变化热成风 四、大气环流 1、大气环流的平均状态处于气候系统的动态平衡之中经历各种时空尺度2、综合的平均状态和瞬时状态气候与天气3、瞬时状态处于各种时空尺度(层次)的高度扰动

10、中由非线性的气候系统所决定(具有稳态与突变,敏感于初始条件等特征)。 五、结论 l、大气整体性的表现温压场与风场的统一摩擦层中风的变化2、问题:大气整体性的表现形式第五章 天气系统 气候系统的短期过程 一、大气运动的内在过程与统一 旋转地球大气在非均匀加热地表特征作用下的表现形式大气环流 1、观测事实从各个角度看大气环流用二维图表现三维运动2、进一步认识大气环流的形成与特征二、大气环流与大气圈中热量及水分平衡 1、大气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加热率的差异驱动了环流,环流又以各种形式输送差异热量与水分等。 大气环流处于不断变化运动中准动态平衡 例: 高低指数的循环 2、环流形成了大气水分分布的地带及非地

11、带性分布、及水分循环三、大气环流系统天气系统与过程 1、瞬时大气环流变化的扰动与涡旋结构大中小尺度与中长期天气过程2、气团与锋扰动热力特征的非均匀性扰动特征之一 热力分布的不均匀性气团与锋 1)大气的热力属性直接从下垫面获得。 热力过程:Fo、P、LE 主要控制因子:稳定度 2)在合适的环流以及地表条件下,形成均一或非均一大气。 气团的定义、迟盛和变性 3)气团间低压辐合区形成温度对比明显、上升运动剧烈的向冷区倾斜狭长界面锋面,锋面特征(不连续、上升运动等) 4)形成独特的锋面天气 5)两种分类观点:气候的(宏观、战略的)注重源 天气的(战术的)注重后果 分别适合于不同的研究场合扰动特征之二

12、流场分布的不均匀性波动与涡旋气旋、反气旋,槽脊 1)以环流的纬度地带性环流为背景:(地球旋转与高低纬热交换产物) 地面辐合与辐散带以PP及ITC2为背景的低压与其间的高压带,分为不同类型高空西风带与东风带西风与东风扰动 2)热力结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系统3)均为GC的成员,扰动发展中伴随有输送动量、热量 3、中高纬天气系统与过程流场非均匀性扰动特征之一西风带上的扰动以西风带为背景 锋面气旋(温带气旋) 1)极锋活动区上扰动的发展锋面上冷暖空气相对扰动而形成伴随不对称结构的低压涡旋的形成与发展 2)锋面气旋的发展与西风槽(槽前垂直环流)发展相关联热力、动力作用 3)锋面气旋=天气二槽前上升+冷暖锋+低压辐合上升+大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