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幸福感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6714265 上传时间:2020-07-01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2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观幸福感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主观幸福感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主观幸福感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主观幸福感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主观幸福感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主观幸福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观幸福感(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主观幸福感,讨论: 1、您幸福吗? 2、您认为幸福是什么? 3、幸福标准是什么?,怎样的人生是幸福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标准和不同的答案: 幸福的家庭:家中有爱人、父母、儿女和其他亲人 有热爱的工作或是事业,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有固定的朋友圈子 业余生活丰富 .,(TED演讲) 美妙生活的三个秘诀 The three As of awesome 视频:,美妙生活的三个秘诀,即三个A。 态度(attitude):积极,自信 知觉(awareness):有心感知,孩子般的感觉. 本真(authenticity):随心生活,按自己内心真实生活。“职业咨询信条:自己是最好的老师”,三、主观幸福感的

2、主要内容 (一)主观幸福感的定义 (二)主观幸福感的形成机制 (三)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一)主观幸福感的定义 幸福是不依赖个体主观感觉而转移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就,是自我潜能的完美实现。 幸福是一种主观心理体验。穆勒说过:“幸福是指快乐与免除痛苦,不幸福指痛苦和丧失愉快。”,幸福与快乐一样吗?,幸福和快乐的区别: 幸福首先是一种快乐的心理体验,但快乐并不等同于幸福。快乐是需要、欲望 、目的得到实现的心理体验与心理反应;幸福则是对一生具有重大意义的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心理体验与心理反应,是对一生具有重大意义的快乐。 幸福与快乐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是否具有相对当事者一生的重要性。这种

3、重要性1表现为长短:幸福是持续的、恒久的快乐。2表现为大小:幸福是巨大的快乐。,莱布尼茨说:“理性和意志引导我们走向幸福,而感觉和欲望只是把我们引向快乐”。因此,幸福就是理想实现的心理体验,是理性实现的快乐。 辞海中如此解释幸福:“幸福是在为理想奋斗过程中以及实现了理想时感到的满足状况和体验。”,幸福感,幸福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因此,许多心理学家都从人的主观精神层面去探讨幸福,把这种人主观感受到的幸福称之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主观幸福感是由需要(表现为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杂、多层次的心理状态。,主观幸

4、福感作为心理学的一个专门术语,它专指评估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 。,根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内曼的研究,主观幸福感有多项衡量指标,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认知评价,是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即生活满意度; (2)积极情感,包括诸如愉快、高兴、觉得生活有意义、精神饱满等情感体验;,人性大师丹尼尔卡内曼 丹尼尔卡内曼 (Daniel Kahneman) 男 于1934年3月5日出生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市,具有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 1993年起至今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和伍德罗威尔森学

5、院公共事务教授,2000年起兼任希伯来大学理性研究中心研究员。瑞典皇家科学院认为,丹尼尔卡内曼将源于心理学的综合洞察力应用于经济学的研究,从而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卡内曼的主要贡献是在不确定条件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面的发现。他展示了人为决策是如何异于标准经济理论预测的结果。他的发现激励了新一代经济学研究人员运用认知心理学的洞察力来研究经济学,使经济学的理论更加丰富。,(3)消极情感,包括忧虑、抑郁、悲伤、孤独、厌烦、难受等情感体验,但不包括重性情感障碍和神经症。其中,认知评价生活满意度是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指标,作为认知因素,它是更有效的肯定性衡量标准,是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另一个因

6、素。,生活满意度评价有以下五个维度: 我的现实生活与理想很接近。 我的生活非常好(许多时候)。 我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如老农与梦想家对话 至今我基本得到我想要的重要的人和东西 若生命生活可以重来,我几乎不会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我们为什么不幸福?,1.现代人总在寻找麻烦。它对遇到的几乎每一件事都进行估计和评价:是好还是坏?安全还是危险?有害还是有益?然而,如今大脑警告我们的事情是:失去工作、被人拒绝、拿到超速罚款条、没钱付账单、在公众面前觉得窘迫、让心爱的人伤心、身患癌症,或任何一种常见的困扰。结果,我们花了大量时间担心那些往往从来不会发生的事。,人们为什么不幸福?,2.我们总喜欢把自己与社

7、会中的其他人作比较。现在我们随便翻开一份报纸或杂志,打开一台电视机或收音机,马上就能发现一大群比我们更加聪明、富有、高挑、苗条、性感、强壮、出名或受尊敬的人。我们的大脑变得如此精密,甚至能想象出一个我们希望成为的人然后把“真实”自我与那些不可能的标准相比较。我们还有什么机会?最终还是会觉得自己不够好。,3.我们会想要更多的东西:更多的钱、更高的地位、更多的爱、更满意的工作、更新的车、更青春的身体、更大的房子 因此总不能得到满足,总感觉不到幸福。,如果你今天早起时身体健康,没有疾病,那么你比其他几千万人都幸运,他们甚至看不到明天的太阳; 如果你从未尝试过战争的危险、牢狱的孤独、酷刑的折磨和饥饿的

8、煎熬,那么你的处境比其他5亿人更好; 如果你能随便进出教堂或寺庙而没有任何被恐吓、强暴和杀害的危险,那么你比其他30亿人更有运气;,一觉睡醒了,还来醒来,一天过去了 一觉睡过去,再也没醒来,一辈子过去了,如果你的冰箱里有食物可吃,身上有衣可穿,有房可住,有床可睡,那么你比世界上75%的人更富有; 如果你在银行有存款,钱包里有现钞,口袋里有零钱,那么你属于世界上8%最幸运的人; 如果双亲没有离异,那你就是很稀有的地球人; 如果你读了以上的文字,说明你就不属于20亿文盲中的一员,他们每天都在为不识字而痛苦。,(二)主观幸福感的形成机制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理论研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外学者提出了多种理

9、论。早期理论建构的重点在于证明外部因素如事件、情境和人口统计项目是如何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如Diener对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作了区分,但研究发现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小,因此后来的研究主要着力于内部因素,即个人内部建构决定生活事件如何被感知,从而影响幸福体验。幸福来敲门,1、目标理论(有条件型幸福) 目标是情感系统重要的参照标准,它影响情绪,影响主观愿望和快乐,检验它可以很好地了解人的行为。目标种类、结构、向目标接近的过程和目标达成,都影响个人情感和生活满意度。我们追求的目标和我们用以达到目标的策略的成功与否,明显地影响着我们对自己和生活的满意程度。尽管有目标并不能保证快乐,但有明确目

10、标并努力工,作从而成功地达到目标的人,他们显示出的快乐超过了那些没有目标或达到目标时有困难的人。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能以内在价值和自主选择的方式来追求目标并达到可行程度时,主观幸福感才会增加,即目标必须与人的内在动机或需要相适宜,才能提高主观幸福感。自我接受、助人、亲和性等有关的内在价值目标,是自然需要和生长需要的表达,比美貌、名誉、金钱等外在目标,对主观幸福感意义更大。,2、期望值理论 个人在进行主观幸福感的评价时总是与一定的标准相对比,其实这一标准就是个人的期望目标。若目标实现了,则主观幸福感的值高,反之则值低。但事实上,过高的期望值对个人生活的满意度是不利的。Wilson提出,高期望值对幸

11、福感是一个重要的威胁。然而,在决定主观幸福感时,期望的内容比期望实现的可能性更重要。测量被试期望目标的信心时,对实现内在期望(个人发展)的可能性估计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而达到外部期望(名誉、金钱)的可能性估计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因此,期望值并非最好的主观幸福感预测指标,而期望值、现实条件与个人外在资源(权力地位、社会关系、经济状况等)和内在资源(气质、外貌等)是否一致,可以作为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指标,3、社会比较理论 早期社会比较理论强调对比的结果,即个人与周围人比较,如果自己优于别人则感到幸福。在进行社会比较的过程中,人格特质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幸福的人常作向下比较,由于优于别人而获得较高

12、的主观幸福感,感到不幸的人既作向上也作向下比较,因而处于一种比较矛盾的心理状态中,即中国人所讲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况;乐观者倾向于注意比自己差的人的数目,以此评价自己在某一群体中所处的位置,从而“知足常乐”,悲观者则相反。现代生活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需要层次多样化,使得进行比较的信息呈现出多样性,加之人们运用信息的方式存在差异,因此社会比较理论的内容日益丰富和复杂化。,4、人格环境交互作用理论 人格情境一致不如人格具体参与行为一致重要,因而,环境特征、个人行为和人格特点交互作用影响主观幸福感。第三个交互作用理论认为,人格产生情境,情境增加或减少整体幸福感。,5、适应理论 适应

13、理论认为。人对环境的变化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海尔森(Helson)对适应的解释为:对重复出现的刺激反应减少减弱;重新建构有关刺激的认识,以及刺激对生活影响的认识。这种适应或习惯化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总是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从而保持对自己生活的相对满意度。但适应更多的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心理生理过程。,(三)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国外近年来的研究重点在于探讨个人气质特征、认知方式、目标、文化背景、适应、应对策略等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国内学者在对主观幸福感进行本土化研究的过程中,更多地自下而上,探索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影响个人生活满意度的因素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个体的人格特质、价值观念,

14、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取向等与认知有关的因素,客观因素包括个体的实际生活和工作环境、自身健康情况、个人和家庭经济收入等。,1、基因(遗传因素)。 2、人格。 3、健康状况。 4、物质基础。 5、社会支持。 6、文化。 还有性别、工作本身等,1、基因(遗传因素)。对双胞胎的研究表明,人的主观幸福感很大程度上是由先天决定的。基因对此的影响不是间接的,即:基因因素影响人的行为,增加经历某种生活事件的可能性,在某种情景下,使某类独特行为更可能发生,从而影响主观幸福感。,2、人格因素 人格因素如果说不是主观幸福感最好的预测指标,至少也是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大五人格 外倾性(extraversion

15、):好交际对不好交际,爱娱乐对严肃,感情丰富对含蓄;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点。 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烦恼对平静,不安全感对安全感,自怜对自我满意,包括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 开放性(openness): 富于想象对务实,寻求变化对遵守惯例,自主对顺从。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慧等特征。 随和性(agreeableness):热心对无情,信赖对怀疑,乐于助人对不合作。包括信任、利他、直率、谦虚、移情等品质。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有序对无序,谨慎细心对粗心大意,自律对意志薄弱。包括胜任

16、、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点。,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王登峰、崔红等人对中国人人格结构的有益探讨,相对于西方的“大五”人格结构, 中国人的人格特点(I):外向性 中国人的人格特点():善良 中国人的人格特点():行事风格 中国人的人格特点():才干 中国人的人格特点(V):情绪性 中国人的人格特点():人际关系 中国人的人格特点():处世态度,3、健康状况 Wilson认为健康与SWB具有较强的相关。健康的主观感知比真实的健康评估对SWB的影响更重大。总之,健康对SWB的影响依赖于个体对所处环境的感知,当处于一种无能为力、压抑的境况时,将会对SWB产生消极影响。当健康状况妨碍一个人目标的实现,它将对SWB产生消极影响,但通过改变目标,心理可能会适应新的标准。,4、包括金钱在内的物质基础 表面上许多感觉有钱了就幸福,一些研究表明在富国家内部,富人与穷人幸福感高一点。在国家之间,富国比穷国幸福感觉高一点。但许多时候总体研究表明,幸福随着收入增加而上升,但随着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