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传统风貌历史建筑风格要素

上传人:木92****502 文档编号:136710147 上传时间:2020-07-01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1.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传统风貌历史建筑风格要素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重庆传统风貌历史建筑风格要素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重庆传统风貌历史建筑风格要素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重庆传统风貌历史建筑风格要素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重庆传统风貌历史建筑风格要素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传统风貌历史建筑风格要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传统风貌历史建筑风格要素(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30 附录附录 A A 重庆重庆传统风貌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历史建筑风格要素风格要素 A.1 传统巴渝建筑传统巴渝建筑 I I 典型风格特征典型风格特征 主要形成于近代以前,以传统民居、府衙庙宇等建筑为载体(例如张家村石 氏民宅、黔彭军民厅) ,以木构穿斗、坡檐街廊、吊脚台院的建筑风格以及明清 城墙、山城老街、巴渝古镇的空间形态,形成了重庆依山就势、随意赋形、叠屋 累居的山城风貌。 反应建筑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巴渝建筑是巴渝人基于重庆独特的地 貌、气候特征,以及安全需要长期斗争而逐渐形成的建筑艺术,反应了巴渝人民 百折不挠和兼并包容的人文情怀; 建筑丰富精致的木雕艺术生动反应了巴渝人的 生活

2、场景和精神追求,雕刻手法细腻,具有极大的美学艺术价值。 图 A.1.1 张家村石氏民宅(左) 、黔彭军民厅(右) IIII 空间形态和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和平面布局 A.1.1 建筑依山就势、顺应地形,多外廊,深出檐。接地方式通常有“台”、 “挑”、“吊”、“爬”等。 传统巴渝建筑接地方式示意图 31 A.1.2 多为小型体量, 一般在 12 层之间。 建筑层高在 30003300 mm 左右 (至 檐口) 。 表 A.1.2 传统巴渝建筑街巷比例表(D:街道宽度 H:建筑至檐口高度) 序号 名称 D H/D 1 商业街 5-8m 0.8-1.6 2 居住性街道 3-5m 0.8-2.0 3 居住

3、性巷道 2-3m 1.3-2.6 4 交通巷道 1-2m =2.5 A.1.3 平面布局常见“一”字形、“L”形、四合院落。组合方式通常为排院和 院落式两种,以院落式为主。 表 A.1.3 传统巴渝建筑居住平面形式比例表 类型 序号 平面形式 比例 简图示意 民 居 1 “一”字形 a:b1.5:12:1 2 “L”字形 a:b1.5:11.8:1, a:c2.75:12.5:1 3 三合院 a:b1.5:12:1, a:c3.5:1 4 四合院 a:b2:1 A.1.4 建筑开间 4000mm 左右,进深通常在 36004200mm 之间,也有少量达到 6000mm。 32 IIIIII 建

4、筑立面建筑立面 立面整体尺度小构造简单, 横向比例和谐自由。 临街多有檐廊空间形成骑楼。 A.1.5 屋顶形态主要特征: 1 屋顶主要类型民居以悬山为主,公建以硬山、歇山、重檐歇山为主,坡度 在 2630之间。其次有草屋顶在 600mm600mm 的竹竿构成德网架上绑扎竹 篾条,再顺屋面方向铺设 150mm 厚的稻草;树皮屋面在 600mm 间隔的竹竿上 横向每隔 300mm 绑扎竹篾,再顺屋面方向铺设 600700mm 宽的树皮; 传统巴渝建筑主要屋顶形制示意图 悬山 硬山 歇山 2 民居屋顶主要采用小青瓦铺设, 主要规格长宽应在200mm以内, 厚10mm, 铺设效果应搭七露三或搭六露四;

5、公建屋顶主要采用筒瓦铺设,主要规格为长 200300mm,宽 100200mm,厚 10mm,铺设效果应上下瓦搭接在 50mm 以 上,一般为一搭二或一搭三。应采用 N8.25、N5.25、N4.75、N4.25 典型色号和 与之相近的色号,效果应自然丰富。替代材料应与上述瓦片的颜色、肌理和呈现 的搭建方式一致; 3 民居屋脊、中堆装饰、脊尾装饰采用小青瓦堆砌或拼花;公建屋脊、中堆 装饰、脊尾装饰、翘角还有灰塑等更精美的样式,尺寸通常更大。屋脊高度在 300500mm 之间, 中堆装饰高度在 5001200mm 之间, 脊尾装饰高度在 300 1200mm 之间,翘角高度在 200700mm

6、之间。 33 传统巴渝建筑主要屋顶装饰示意图 屋脊 中堆 脊尾 A.1.6 墙身主要特征: 1 木板墙应竖向排列, 宽度 150mm, 厚底 2030mm, 典型色号 0094、 0204; 2 编竹墙应用不大于 6001000mm 的方格柱枋进行分隔,壁体厚度应在 3060mm 之间,再上铺各种编制形式的竹篾条; 3 编竹夹泥墙应在编竹墙的面层上抹泥,最外层石灰抹面; 4 砖墙采用青砖,有实砌和空斗砌筑两种方式,厚度在 180370mm 之间, 典型色号 N5.25、N5.75。砖缝应呈灰白色,宽度在 58mm 之间; 5 石墙用大小不一的石块,可加入卵石,层叠垒筑而成; 6 柱身应采用木材

7、,直径在 160360mm 之间; 7 柱础应由砖、石制作,柱础宽度(高度或直径)应为柱身直径的 11.5 倍。 A.1.7 檐部主要特征: 1 檐部出挑主要有单挑出檐 (深度 10001500mm) 、 双挑出檐 (深度 1500 2500mm)和挑出檐(深度 25003000mm)三种形式; 2 檐口瓦饰当屋面为筒瓦时采用瓦当进行遮挡, 当屋面没用筒瓦时用瓦头进 行遮挡; 3 遮檐板高度在 200250mm 之间,厚度在 2530mm 之间,典型色号为 0094、0204; 4 披檐、眉檐出挑深度在 10001500mm 之间。 A.1.8 门窗及门头主要特征: 1 门类平门、铺板门、格子

8、门等常用形式的门扇宽度在 550700mm 之间, 34 高度在 19002400mm 之间; 2 窗类分别有直棂窗、支摘窗、什锦窗等,常用形式的长宽尺寸在 900 1200mm 之间,横风窗高度在 400600mm 之间。 A.1.9 细节符号主要特征: 1 雀替的长度尺寸占面阔的四分之一; 2 撑拱角度在 2530 之间; 3 吊瓜(瓜柱)直径在 120180mm 之间; 4 栏杆截面宽度在 5070mm 之间,杆间距不大于 100mm;花式栏杆棂条 尺寸应在 2630mm 之间。 A.1.10 色彩构成主要特征为整体色彩以灰白色为主(70%) ,屋顶采用瓦青色的 小青瓦为辅助色(20%)

9、 ,木材的褐色作为点缀色(10%) 。 IVIV 结构特征结构特征 A.1.11 建筑多采用木木结构、砖木结构。建筑结构类型有穿斗与抬梁结构、砖 石结构、全木结构、砖石加木结构。房屋主体结构为木结构,填充部分基本采用 夹壁墙或砖墙。 表 A.1.11-1 传统巴渝建筑穿斗式构件表(单位:mm) 柱子直径 檩条直径 步距 穿枋高度 枋间距 160250 80150 6001200 150200 3001200 传统巴渝建筑常见结构特征示意图 满柱落地 五柱四骑 三柱四骑 35 V V 环境景观环境景观 A.1.12 地面通常采用青石板铺装,以工字形拼贴为主。石桥、石堡坎和台阶上常 嵌入带石刻的条

10、石,图案以卷草纹以及一些生活场景题材的纹样为主。 A.1.13 街巷入口通常设单门式木质门楼。 A.1.14 小品以石凳为主,部分制式较高建筑有石雕拴马桩,石狮或石花缸等;古 井多呈方形,圆形,以条石垒砌。 A.1.15 植物以黄葛树、刺桐树、竹林为主。 A.1.16 天井,院内通常设置石砌地面水池,刻以精美雕花。植物采用造型优美的 松树, 腊梅, 山茶等为主。 景观对称式布局, 置入石雕狮子或石花缸等景观元素。 A.2 明清移民建筑明清移民建筑 I I 典型风格特征典型风格特征 明清“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时期的产物,以南北多地域的“会馆”、“宗祠” 建筑结合客地的地理特征和地域文化而形成的建筑

11、为载体(例如:龙潭镇吴家大 院、寿昌村刘氏大院),集中体现南派装饰以及官式合院等特色建筑风格。对该 时期建筑的布局、 形态、装饰雕刻等技法的研究可以反应出移民原籍丰富的历史 文化和传统。 同时,通过几次移民大融合而形成的建筑奠定了巴渝地区丰富多彩 的建筑艺术底蕴,该建筑成为我们研究移民文化、宗族文化、传统建筑文化的重 要实物载体。 图 A.2.1 龙潭镇吴家大院(左) 、寿昌村刘氏大院(右) IIII 空间形态和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和平面布局 36 A.2.1 建筑随山体走向布局, 错落有致, 形成院落。 接地方式通常有 “地面式” 、 “干栏式”和“吊脚楼式”。 A.2.2 多为中小型体量,一般

12、在 12 层之间。居住建筑层高在 30004000 mm 左右 (至檐口) , 大型民居、 祠庙、 会馆层高在 300012000mm 左右 (至檐口) 。 A.2.3 民居建筑平面布局常见“一”字形、“L”形院落、三合院落、四合院落。 公建通常呈现会馆形制。 表 A.2.3 明清移民建筑平面形式比例表 类型 序号 平面形式 比例 简图示意 民 居 1 “一”字形 a:b1.5:12:1 2 “L”字形 a:b1.5:12:1, a:c3:12.5:1 3 三合院 a:b1.5:12:1, a:c3:13.5:1 4 四合院 a:b2:1 会馆 5 a:b2:1 A.2.4 居住建筑长宽比约为

13、 1:2,高宽比约为 1:2,开间 4000mm 左右,进深通常 在 36004200mm 之间。大型民居、祠庙、会馆进深通常在 36006000mm 之 间。 IIIIII 建筑立面建筑立面 37 立面竖向通常采用三段式,台基:正身:屋顶比例约为 1:6.5:4。民居封火 山墙通常有拉弓形、“人”字形、“一”字形、阶梯形;会馆封火山墙通常有五 花形、“人”字形、云纹形。 明清移民建筑封火墙示意图 拉弓形 人字形 一字形 阶梯形 A.2.5 屋顶形态主要特征: 1 会馆、宗祠建筑屋顶主要类型有重檐歇山、单檐歇山、悬山、卷棚、硬山 等,材料以小青瓦为主; 明清移民建筑主要屋顶形制示意图 重檐悬山

14、 单檐歇山 悬山 2 脊饰灰塑以小青瓦堆叠为主,会馆等公共建筑屋脊样式更精美,有小青瓦 堆叠、灰塑等多种做法,尺寸大于民居。传统民居屋顶主要类型一般用小青瓦通 过堆叠或拼花的方式砌筑, 通常有顺脊平铺、 斜铺或垂直于屋脊铺砌等多种作法; 3 中堆高度通常在 5001200mm 之间,会馆等公共建筑屋脊脊饰样式更精 美,有小青瓦堆叠、灰塑等多种做法,通常尺寸更大。传统民居正脊脊饰一般用 小青瓦通过堆叠或拼花的方式砌筑; 4 脊尾装饰做法,会馆等公共建筑屋脊脊饰样式更精美,有小青瓦堆叠、灰 塑等多种做法。传统民居脊尾装饰一般用小青瓦通过堆叠或拼花的方式砌筑。 38 明清移民建筑主要屋顶装饰示意图

15、屋脊 中堆 脊尾 A.2.6 檐部主要特征: 1 檐部吸收南方建筑特色,檐口起翘角度较大,且附有装饰构件; 2 檐部出挑主要有单层出挑 (深度 10001500mm) 、 双层出挑 (深度 1500 2500mm)两种形式。撑拱角度通常在 2030 度之间; 3 封檐板高度约为 200250mm; 4 斗栱结构功能已经退化,转化为一种纯粹的构造形式。多置于牌楼下或入 口处,一般用材细小,数量较多,下昂繁复; 5 吊瓜直径通常与吊柱直径相似,约为 150mm 左右。 A.2.7 墙身主要特征: 1 木装板墙,木板厚度一般为 2030mm; 2 砖墙的砖块厚度在 180370mm 之间,有盒盒斗、高低斗、马槽斗等砌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