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实验报告

上传人:共*** 文档编号:136708030 上传时间:2020-07-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5.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PCB实验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PCB实验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PCB实验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PCB实验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PCB实验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PCB实验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CB实验报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设计说明书内容一、设计要求和条件1.1设计要求(1)掌握印制电路板布线流程。(2)掌握印制电路板设计的基本原则。(3)根据已有的PCB实物板,抄画出PCB图。(4)设计中所用到的元件封装必须符合实际的元件尺寸。(5)绘制PCB图时,要求将信号线、电源线、地线的宽度区分开。(6)要求两引脚之间的连线最短。(7)要求使用双面板布线。(8)要求PCB图布局布线美观,抗干扰性能强。(9)PCB图绘制成功后,要求将原理图画出。1.2设计条件(1)使用万用表辅助查找元件引脚之间的连接。(2)在制作出网络表的前提下进行设计。(3)使用Protel 专业软件进行设计。二、设计目的(1)理解别人的设计思路,提高

2、自身的看图能力。(2)学会绘制元件封装。(3)掌握实物板中所用元器件的基本功能。(4)学会制作网络表以及添加网络连接。(5)在保证一定质量的前提下,能够快速的绘制出PCB图。三、设计方案论证3.1设计思路对于学生而言,抄画PCB板无非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画出原理图,再画出PCB;另一种直接画出PCB图。在刚得知设计任务的时候,我的脑子也一直思维定势的认为肯定要先画出原理图,才能进一步的绘制PCB图。后来经过老师的指导,我才知道,依据实物板中元件的走线,可以给元件封装添加网络连接,能省去绘制原理图这一步骤,也简化了设计的难度。当然这两种方法都是值得尝试的。3.2设计方案方案一:根据实物板理解其原

3、理,制作出库中没有的元件,将其调出并绘制出原理图,再导入PCB进行布局布线。方案二:利用Protel 软件直接建立PCB文件,并将板子中用到的元件封装画出,再在库中调出,放置在合适的位置、添加网络标号、布局、布线。3.3设计流程图(1)方案一的设计流程:根据实物板制作元件绘制出电路原理图根据实物制作封装导入PCB绘制印制板DRC检测完成(2)方案二的设计流程:根据实物板制作元件封装在PCB下调出封装添加网络连接绘制PCB图DRC检测完成两种方案经过一番对比之后,我发现方案一能使人更好的理解其布线原理,且绘制流程符合标准流程,对初学者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但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元件引脚

4、的连接问题。而方案二的流程很简单,跳过了对原理图的绘制,能够节约大量时间。由于此设计的重点是得到PCB图,所以我认为应该直接从元件的封装入手,然后将其调出,添加网络标号,只要细心观察实物板的连线,精心布局,此方案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故我选择了方案二。3.4布线方案方案一:采用自动布线法。将元件的位置摆放好后,便可使用系统内部的自动布线功能,几秒内就可将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电路布线成功,但可惜的是,布出来的PCB图效果极差,导线的走线极不平滑,会有尖角产生,两个相距很近的连接在一块儿的焊盘,也可能会被绕了一大圈后才能连上,这也是用机器布线的一大弊端。方案二:采用手动布线法。此方法的每一个环节都需

5、要人为操作,要想布出一个既美观又实用的PCB图,那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但就目前的技术而言,以质量为前提条件,手动布线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因此,我选择方案二。 3.5实物板中用到的特殊元件(1)ATmega1280(2)FT232RL(3)LM2576(4)LM298N3.6 封装的绘制绘制封装的第一步是设置好图纸参数,由于我国主要使用公制单位毫米(Metric),所以要将软件默认的英制单位(Imperial)改为公制单位,并在“PCB板选择项”中将其相关参数进行修改,具体修改为何值因人而异。修改完毕后就可以开始绘制封装了。当我们测量完元件引脚间距及其相关参数后,在放置焊盘的过程中经常

6、会遇到距离控制不精确的问题,在这里有一种方法:首先放置一个焊盘并将其设置为圆心点。然后根据左下角的坐标轴放置接下来的焊盘,在移动焊盘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根据放置的距离对“捕获网格”进行修改,这样就能放置处精确的距离。在丝印层(Top Overlay)绘制封装的过程中应使其符合元件的实际大小,以保证能够顺利安装元件。完成元件绘制后应该将元件设置在中心点,设置方法如下:编辑设置参考点中心。因为在PCB的绘制过程中,各个元件都是以中心点为移动和旋转的参考点,如果元件偏离中心点太远可能会导致无法放置到想要的位置。所以这点非常重要,初学者很容易遗漏!和元件原理图一样,元件封装图也可以在软件自带元件封装库中

7、找到。由于元件封装的命名有通用标准,我们只要知道所需绘制元件的封装名即可在软件自带封装库中找到。本设计中所用到的元件封装如附录所示。3.7 PCB板绘制及布线规则电路板设计的流程中最后一步就是PCB板的绘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其电路的好坏。其布线原则十分复杂,需要拥有多年的电路设计经验的人士才能熟练掌握的技巧,特别是在高频电路尤为重要。因此,在这里不做过多讨论,只对其基本原则进行讨论。(1)元件布局虽然 Protel 能够自动布局,但是实际上电路板的布局几乎都是手工完成的。要进行布局时,一般遵循如下规则:1、按照电路功能布局 如果没有特殊要求,尽可能按照原理图的元件安排对元

8、件进行布局,信号从左边进入、从右边输出,从上边输入、从下边输出。 按照电路流程,安排各个功能电路单元的位置,使信号流通更加顺畅和保持方向一致。 以每个功能电路为核心,围绕这个核心电路进行布局,元件安排应该均匀、整齐、紧凑,原则是减少和缩短各个元件之间的引线和连接。数字电路部分应该与模拟电路部分分开布局。2、元件放置的顺序 首先放置与结构紧密配合的固定位置的元件,如电源插座、指示灯、开关和连接插件等。 再放置特殊元件,例如发热元件、集成电路等。 最后放置小元件,例如电阻、电容、二极管等。(2)网络连接1、装载了网络表之后,在打开的PCB文件中执行DesignNetlistEdit nets命令,

9、系统将弹出“网络表管理器”对话框。2、此时,可以在NetinClass列表中选择需要连接的网络,然后双击该网络名或者单击下面的“Edit”按钮,系统将弹出EditNet编辑网络对话框,此时可以选择添加连接该网络的元件引脚。(3)布线的规则1、线长:铜膜线应尽可能短,在高频电路中更应该如此。铜膜线的不拐弯处应为圆角或斜角,而直角或尖角在高频电路和布线密度高的情况下会影响电气性能。当双面板布线时,两面的导线应该相互垂直、斜交或弯曲走线,避免相互平行,以减少寄生电容。2、线宽:铜膜线的宽度应以能满足电气特性要求而又便于生产为准则,它的最小值取决于流过它的电流,但是一般不宜小于 0.2mm。只要板面积

10、足够大,铜膜线宽度和间距最好选择 0.3mm。一般情况下,11.5mm 的线宽,允许流过 2A 的电流。例如地线和电源线最好选用大于 1mm 的线宽。3、线间距:相邻铜膜线之间的间距应该满足电气安全要求,同时为了便于生产,间距应该越宽越好。最小间距至少能够承受所加电压的峰值。4、大面积填充:电路板上的大面积填充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散热,另一个是用屏蔽减少干扰,为避免焊接时产生的热使电路板产生的气体无处排放而使铜膜脱落,应该在大面积填充上开窗,后者使填充为网格状。使用敷铜也可以达到抗干扰的目的,而且敷铜可以自动绕过焊盘并可连接地线。5、地线:尽量加粗地线。若地线很细,接地电位会随电流的变化而变化

11、,导致电子系统的信号受到干扰,特别是模拟电路部分,因此地线应该尽量宽,一般以大于 1mm 为宜。(4)DRC检查规则当PCB板绘制完成后,要怎样检查其是否符合设计规格呢?这时就要用到“设计规则检查”这项功能。提供了自动查错功能,而其约束规则是由自己设定的。只要按照“布线规则”在“PCB规则和约束编辑器”中找到相应的规则修改即可。里面几乎包括了所有布线原则,如果在绘制的过程中违反了规则,系统将把错误的部分显示为绿色,这时你就要想办法将其修改。绿色导线即为不符合规则的导线。那么要如何将其改为正确的呢!答案很简单,只要在“PCB规则和约束编辑器”中找到导线宽度规则将其修改即可。具体操作如下:设计规则

12、,打开“PCB规则和约束编辑器”找到Design RulesRoutingwidth。将其最小线宽和最大线宽做相应的修改即可解除错误。因此,规则是十分重要的,必须熟悉“PCB规则和约束编辑器”中的各项参数的含义。(5)补泪滴设置一切工作做完之后,便可对整个PCB图补泪滴以加固焊盘。可以通过执行选项命令工具泪滴来进行设置。四、设计结果与分析4.1设计结果(1)PCB图(2)原理图4.2结果分析由PCB图可以看出,PCB板的长为110mm,宽为73mm,采用的是双面板布线,顶层为红线,底层为蓝线,图中的走线几乎都是以芯片ATmega1280为核心,从始至终都围绕着它进行布局布线,所以这些地方打的过

13、孔也比较多,图中有些元件相距较远,导致两个焊盘之间的距离较远,所以有些导线拉的很长,但在布线时,也已尽最大的努力来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图中的另一个特点是走线的粗细不同,即地线电源线信号线。这种关系牵涉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既使在整个PCB板中的布线完成得都很好,但由于电源线、地线的考虑不周到而引起的干扰,会使产品的性能下降,有时甚至影响到产品的成功率。所以我们对电源线、地线的布线非常慎重,尽量加宽电源、地线宽度,最好是地线比电源线宽,它们的关系是:通常信号线宽为:0.20.3mm,最细宽度可达0.050.07mm,电源线为12.5 mm,以使电源线、地线所产生的噪音干扰降到最低限度,以保证板子的

14、质量。PCB图画出之后,原理图的绘制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总体来看,本设计所用到的元件并不多,主要有ATmega1280、FT232RL、L298N、FT232RT等。在绘制原理图时,可以用网络标号代替导线,将整个电路模块化,这里将其分为5个模块,显得简单、明了。五、设计体会刚刚拿到板子的那一刻起,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全是密密麻麻的走线,脑子里一团雾水,仔细一看板子,发现上面的元器件大部分都标着名称,于是我们就以这个线索为着眼点,开始搜集相关的信息。比如ATmega1280、FT232RT、LM2576、L298N,这些元器件都是我们在课堂上没有接触过的,如果不把这些芯片的管脚功能及个数弄清楚,在布

15、局布线时很容易出错。当我们把陌生的元件资料搜集好之后,便开始利用Protel 软件建立元件库和封装库,封装的尺寸可用尺子在PCB板子上测量出来,元件库中所画元件的尺寸,能保证和原理图中的其他元件相匹配就可以了。有些元件的封装在库中也能找到,但是我们还是要以实物为准,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库,只有这样,才能为后续的布线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基础工作做好之后,我们就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添加元件和网络连接,这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需要对板子进行仔仔细细的观察,不可放过和漏掉一条走线,由于要抄画的板子是双面板,所以两面都有走线,这也为设计增添了不少障碍,只考人眼是不行的,这时万用表便成了不可或缺的工具。确定了两个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后,我们要人为的添加网络连接,这一点老师在课堂上是强调过的,但是由于隔的时间比较久,我们都有些生疏了,幸亏课本上有相关步骤和方法,我们这才一步步的做出了所有元件的网络连接。整个设计中最关键的一块儿要数布线了,双面板与单面板相比要容易一些,这其中少不了的是过孔,它的作用是连通各层之间的线路,当从顶层过度到底层时,一定不能忘记放过孔。虽然双面板布线容易些,但是由于元件较多,也会出现阶梯状走线,无法保证短距离连线,这使得布局就没那么美观了。整个设计下来,确实花费了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