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教案人教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653181 上传时间:2020-06-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教案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二历史: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教案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二历史: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教案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二历史: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教案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教案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教案人教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国共的十年对峙第二节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经过和意义;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和实践的探索过程;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经济建设等基本史实。2通过引导学生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背景及探索和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运用史料论证“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是一条惟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什么叫“割据”、“

2、工农武装割据”与“军阀割据”的区别,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和区别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与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及其“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中“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间的关系,使学生在探究这些问题中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组织举办故事会,走访身边的人和事,结合乡土史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感知土地革命的史实,培养学生注重调查研究的学风。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在探索“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产生过程中认识到毛泽东的这一军事理论是从革命实践中产生的,并经过以后的实践检验证明了其正确性,说明理论来源于实践且指导实践的道理,使学生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

3、标准”,并进而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意识。通过引导学生对“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一革命道路选择的背景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一革命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要不唯书本,不唯现成结论,要勤于思考,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四、学情分析“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一课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省级示范高中高一年级学生。经过近一年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已经对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也已经学会在阅读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合作探究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有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但仍偏重于形象思维

4、,对片面、零碎的史实缺乏一定的概括归纳能力;已初步学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材料和历史事件;有史能鉴今的意识。基于此,我打算采取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与教师适当引导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互动学习中获得规律性认识,并加强合作精神的培养。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形成过程及其在中国革命道路探索中的重大意义。难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内涵及其历史地位。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提前布置学生从教科书、互联网、课外读物中搜集本课的有关音像资料,文字材料并分类整理。教师课前将有关影视片断、教材中的图片以及教学中设计的有关图表和板书设计制

5、成课件或幻灯片。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师:(活泼有趣、学生参与原则)古典名著西游记大家耳熟能详,谁能说说其中的片段“三打白骨精”?生:略师:孙悟空用金箍棒在地上画了个圈,我们说他这是在“割”,割了之后说圈内是他师徒的势力范围,这叫“据”,合起来叫“割据”,为了保护唐僧,孙悟空搞过割据,不知过了多少年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也继承了孙悟空的传统,在国民党统治区内也割了一块更大的地,而且据为人民所有。基于此,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可谓孙悟空再世,欲知其中详情,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章 第二节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讲授新课: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必须探索一条新道路,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擦干身

6、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开始了革命的实践。师:两党合作领导的声势浩大的国民革命运动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加上中共领导人的“右”倾错误,致使这场运动终归失败。从失败的教训里中共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为了挽救革命,中共开始用武装起义来回答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这阶段史实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较为熟悉,可选择如下方案:学生参与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原则)方案:教师出具“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八七会议”空白表格,学生阅读教材后,各自在教材中整理出有效信息,并完成表格,教师最后总结、点拨。表格见多媒体课件;在点拨“南昌起义”的过程中展示视频材料,使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出示探究

7、问题1“建国后的十大元帅中有几位参加领导过南昌起义?”(将历史的学习拓展到课外,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贴近新课程。)师:引导学生归纳三大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与影响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其直接结果都是“失败”,其原因就是没有认清中国的国情,坚持走城市革命的道路,而这些起义的失败说明,在中国走城市革命的道路是完全行不通的。失败的教训是惨痛的,可也是十分可贵的,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中共从失败的经验中汲取了深刻的教训。正是这些起义,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夺取政权的局面。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我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摸索出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形

8、成了工农武装割据与国民党的政权对峙局面。1)实践探索出示幻灯片秋收起义军向井冈山进军路线图或教师在黑板上制作简易图,并在学生分析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出: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师:引导学生设想当时的环境,探究毛泽东为什么向农村进军?为什么选择井冈山地区?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着重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向农村进军,原因,可引导学生看教材第9页第2自然段;二是选择井冈山是因为这里地理位置偏僻,地势险峻,群众基础好,有利于人民力量的壮大。2)理论探索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相继写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

9、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是中国国情决定的,从而否定了走城市的道路。3)局面的形成师:投影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引导学生注意三点:一是注意熟悉各革命根据地的位置及其这些根据地所处位置的共同点,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前面的理论总结;二是使学生认识到在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推动下,从1928年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到1930年的短短三年时间内,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三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工农武装割据”与“军阀割据”的区别,然后展示幻灯片:军阀割据与工农武装割据的比较引导学生讨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证明了哪些哲学道理?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工作有

10、哪些启示?(理论联系实际,要具有创新精神等。)出示:探究问题2当毛泽东上下、求索,探寻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时候,此时邓小平在做什么呢?(将历史的学习拓展到课外,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贴近新课程。)师:那么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导下,我党在根据地进行了哪些主要的革命活动呢?结果又如何?引导学生归纳:1、粉碎国民党的三次反革命“围剿”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3、进行土地革命4、开展经济建设师:“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实际上也就是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三者有机的结合。师:重点和学生合作学习完成土地革命引导学生分析:1为什么要进

11、行土地革命? 2我党制定了怎样的土地革命路线?制定这一路线的依据和条件是什么?3土地革命的推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引导学生思考本课第二个大问题和第三个大问题的关系是什么? 土地革命必要性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农民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二是要依靠农民这支同盟军,就必须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而农民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从而使农民在政治上获得解放,经济上翻身。 1931年春,毛泽东制定了土地革命路线。掌握这条路线,只要抓住几个关键词就可以了: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

12、(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制定这一政策,主要是从当时的国内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和民主革命的任务决定的。要使土地革命得以深入发展,必须有人民武装作后盾,人民政权作保障。 这一政策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积极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生活得到了保障。革命性空前高涨,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了革命实践,同时,革命实践又检验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过程。在这一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深刻懂得革命的理论来源于实践,而理论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到实践

13、中去,接受检验,并进而指导实践。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一种理论、是一种思想、一种战略、是伟大的突破、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一种创新。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富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现。透过它我们仿佛看到了延安窑洞的点点灯火,也仿佛看到了北京天安门城楼上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为此在座的各位共和国的栋梁之材,要更加养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到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潮流。学科渗透(探究性问题)探究性课题:为迎接中共建党八十六周年,淮北青年旅行社计划推出一条“红色之旅”的旅游路线假如你是青旅策划部经理,请你精选出一些最能代表中共建党八十六年来探索历程的地点,写一份关于“红色之旅”的设计方案,并阐明你的理由注意:选择经典性地点,必须按照地理方位来妥善安排,注重节约行程,不走重复路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