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

上传人:x**** 文档编号:136642072 上传时间:2020-06-30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胡杨精神育人 为兴疆固边服务”主题教育活动参考资料汇编新疆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2018年12月19日38 / 39目 录一、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塔里木大学坚守大漠扎根南疆办学纪2二、塔里木大学:打造创新高地为南疆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8三、用胡杨精神育人15四、为兴疆固边服务18五、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20六、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 为谁培养人23七、强化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的导向25八、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28九、培养爱国爱疆、担当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1十、为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提供人才保障34十一、当好新时代戍边人37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塔里木大学坚守大漠扎根南疆办学

2、纪实中国教育报2018年9月29日第1版 本报记者蒋夫尔说起位于新疆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阿拉尔市的塔里木大学,知道的人可能不多,然而在新疆,特别是在南疆地区,这所“沙漠中的大学”可谓家喻户晓。“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日前,记者来到即将迎来60岁生日的塔里木大学采访,所见所闻,无不被这所默默无闻的大学60年来对初心的坚守深深感动。这所两次放弃进城机会的大学,为何坚持留在沙漠边缘?不忘初心:紧盯南疆需要,培养“接地气”的急需人才2018年秋季,塔里木大学迎来首批来自全国各地的110名医学专业新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毕业后将留在南疆基层医院,为缓解当地缺医少药贡献力量。从发现问题、

3、提出设想,到建设医学院,再到完成首届招生,塔里木大学仅用了不到3年时间。“2015年,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缺医少药,因病返贫现象成了南疆老百姓脱贫致富中的一大瓶颈,而南疆属于连片贫困地区,条件艰苦,很难招来医疗人才。”塔里木大学校长张传辉说,“怎么办?我们得担起这个责任。”“我们没有忘记,这所大学建立之初服务南疆的责任和使命。”张传辉说,“60年来,我们的目光,从来没有离开过南疆。服务好南疆,始终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毕业了,我要留在南疆工作,学好维吾尔语,才能和老百姓顺畅交流。”今年读大二的塔里木大学学生郭元章告诉记者,“不仅我在学,全校同学都在学维吾尔语。”南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4、,急需懂双语的基层干部人才。塔里木大学根据南疆的需要,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双语双向”行动计划,让毕业生在学校就掌握双语。塔里木大学将“应用维吾尔语”和“应用维吾尔语实践”作为必修课,纳入汉语言学生课程中,实现全覆盖。针对不同专业,构建起了能够确保培养出“懂经营、会双语、能创新、会管理”的毕业生全覆盖实践教学体系。新疆的棉花种植面积70%集中在南疆。该校棉花科学学院采用分段式联合培养模式,增强了学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2017届毕业生95.7%留在了新疆,成为棉花产业一线的骨干力量。塔里木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紧贴南疆实际,根据南疆产业升级需要进行调整。如今,该校大力发展工科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5、,确保把学生培养成政治上可靠、专业上过硬,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60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输送毕业生6万多名,其中87%在新疆就业、72%植根南疆,内地生源有60%以上留疆工作。追寻初心:紧盯产业发展难题,科研课题99%来自南疆基层一线“要不是高教授发明的新技术,我不仅学不会良种繁育技术,养的羊也不会赚这么多钱。”谈到科技脱贫致富,新疆巴楚县农民吐拉克激动地说。他口中的高教授,名叫高庆华,是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的专家。高庆华在南疆农村调研时发现,这里的农民都有养羊的习惯,但养殖方式很传统,虽然养了二三十只羊,效益却不高,赚不到多少钱。“问题出在品种改良没有跟上,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

6、靠养羊的农民很难致富。”高庆华说。回到学校后,他下定决心进行科技攻关,终于发明出了“异种羊高效低温保存稀释液”技术,并申请了专利。这一科技成果不仅把种羊的利用率提高了20倍,而且能够有效延长保存时间,农民经过简单的培训,不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就能操作,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而且因为简单易学,消除了在养殖户中进行推广的障碍。“过去一只羊只能赚200元,高教授的技术让我养的羊一只能赚500元。”吐拉克依靠高庆华发明的技术脱了贫。高庆华发明的技术很快被几家公司“盯”上了,要出高价购买专利,但都被他拒绝了。“我发明这项技术的初衷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让南疆老百姓能受益。”高庆华说。这之后,他在南疆的喀什、和

7、田等地区无偿推广这项技术,一年可产羊羔19万多只。如今,这项技术已经在南疆实现了全覆盖,促进南疆养殖业发展。“我们不能忘了自己的初心、学校的初心,一定要下功夫攻克南疆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瓶颈,为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服好务,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贡献。”高庆华说。紧盯南疆产业发展瓶颈和难题开展科研攻关,是塔里木大学科研工作的一大亮点。无论是来自田间地头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还是产业发展中急需破解的难题,塔里木大学的科研工作者们都会一一记在心上,并以此为出发点,寻找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高庆华一样,在塔里木大学,铭记服务南疆初心的科技工作者比比皆是。该校的科研工作者有个传统,那就是始终将解决南疆

8、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和瓶颈作为自己的初心来追求。一代一代塔大人走遍南疆角角落落,大到产业调整研究,小到如何在果园里种植高产农作物,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践行初心:助力农民脱贫致富,科技特派员鞋上沾满泥“当我服务的村实现整村脱贫的消息传来,我高兴得一夜没睡。”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教授、科技特派员张锐兴奋地说,“看到自己能为脱贫攻坚作贡献,我真的很幸福。”2010年,张锐博士毕业一年后,便主动加入到学校科技特派员队伍中,远赴600公里外的和田地区墨玉县、洛浦县农村,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第三师基层团场从事科技服务。怀孕后,张锐依然挺着大肚子,不顾长途奔波的艰辛,坚持去到田间地头指导果农修

9、剪核桃。“修剪有时间窗口,一旦错过就会导致减产,果农的损失会很大。”张锐说。然而,第二年,孩子5个月大的时候,又到了指导果农核桃树修剪的季节,孩子还没断奶,家里又没人照顾。她只得把孩子抱到核桃地,一边照顾孩子,一边指导果农。张锐的努力和付出没有白费。2012年她开展科技服务前,塞先巴扎村核桃亩产只有150公斤左右,如今,亩产达到300公斤,每亩增收1500多元。后来,张锐在乡里建立了修剪队,对他们进行培训指导,把科技服务的面进一步扩大。如今,修剪队已经覆盖了整个和田地区,成了果农们可以依靠的技术力量。作为新一代科技特派员的代表,年轻的张锐已经扛起了塔里木大学科技服务这面大旗。“不怕吃苦,不怕累

10、,不怕困难,这是上一代科技特派员传承给我的,过去是老教授们带着我们年轻的去开展科技服务,从他们身上,我学到这些品质。”张锐这样说。如今,塔里木大学每年都有100多人的科技特派员队伍活跃在南疆大地,被老百姓称为“科技贴心人”。“无论寒暑假,只要老百姓打个电话,我们的专家教授和科技特派员,就会收拾好行李,赶到田间地头。”塔里木大学党委书记赵光辉说。地处沙漠边缘的塔里木大学,有两次搬进城市办学的机会,但都被塔大人拒绝了。塔里木大学坚持以“胡杨精神”育人,建校以来,培养输送了6万多名毕业生,毕业生中87%在新疆就业,72%扎根南疆。内地生60%以上留在新疆工作,其中80%为南疆发展贡献力量。有人说塔大

11、人有点“土”,的确,成天田间地头跑,他们身上带着“泥土味”。有人说,塔大离城市远,但赵光辉却说,塔大人离乡村和农民近。的确,走出校园,一脚就能踏进农田;迈出实验室,便能跨进老百姓的羊圈牛圈。“虽然离繁华远,但塔大人离脱贫攻坚近,离乡村振兴近。”赵光辉说,“这就是塔大人不愿进城的原因,这个初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也不会忘。”塔里木大学:打造创新高地为南疆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2018-10-05 中国科技网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阿拉尔10月5日电(杨宝仁记者朱彤)在新疆南疆有一所建在万古荒原、沙漠边缘、胡杨林中的大学;也被称作离沙漠最近、离北京最远、条件最艰苦、最后进入城市的大学。它就是塔里木大学。“

12、塔里木大学与新疆屯垦戍边事业结下不解之缘,在60年的办学历程中,几代塔大人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继承发扬南泥湾革命传统和“抗大”作风,始终以国家利益为至高利益,忠诚履行屯垦戍边职责使命,形成“艰苦创业、民族团结、求真务实、励志图强”的优良校风,培育出以“艰苦奋斗、扎根边疆、自强不息、甘于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胡杨精神,确立了“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做塔里木文章、创区域性优势、建综合性大学”的发展思路,形成了“环塔里木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研究特色,彰显了“用胡杨精神育人、为稳疆固边服务”的鲜明办学特色,走出了一条有特色、跨越式、可持续的学校振兴与发展之路,特色鲜明优势明显

13、的综合性大学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取得显著成效,为新疆尤其是南疆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教育战线上的一支奇兵。”校党委书记赵光辉在10月5日召开的纪念塔里木大学60华诞庆祝大会上动情地说。天当房,地当床,田野做课堂;手拿笔,肩抗锄,大地写文章塔里木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大学,位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1958 年10月15日,为了适应国家屯垦戍边事业和开发塔里木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在时任农垦部长王震将军的倡导和关怀下,塔里木河农业大学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和塔里木河畔宣告成立。在学校发展的困难时期,王震将军多次来到学校视察指导工作,亲自题写校名并长

14、期担任名誉校长。许多年逾花甲的老校友站在气派的综合教学楼前合影留念。这所大学建校时只有一栋小二楼,被称为“独楼学校”。他们说,学校在建校之初,只有19名教师,500多名学生,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物质条件极度匮乏。师生们发扬南泥湾精神和抗大作风,天当房,地当床,田野做课堂;手拿笔,肩抗锄,大地写文章。凭着一双手和扁担、筐子、坎土镘,在万古荒原上开荒造田,治沙治碱,伐木脱坯,边学习边劳动建校。没有校舍,自己盖;没有粮食,自己种;没有教具,自己做。住的是地窝子,睡的是红柳床,黑板挂在树干上,讲义放在膝头上。从塔里木河农业大学到塔里木农垦大学,再到今天的塔里木大学,60年来,塔里木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农

15、为优势,农、理、工、文、管、法、经、医、教育、艺术、历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经历了条件简陋、资金奇缺、教师流失、搬迁动荡的坎坷。在一次次的蜕变中,学校在条件艰苦、远离城市的塔里木盆地腹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和塔里木河河畔顽强生存、日益发展壮大,完成了从农业院校到综合性大学的跨越。塔里木河千年伫立的胡杨见证了塔里木大学这所教育战线上的奇兵一步步走来的艰辛和取得的成就。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兵团党委书记、政委孙金龙来校视察时说“塔里木大学发扬了南泥湾优良传统和抗大作风,扎根边疆、艰苦奋斗,为新中国的屯垦戍边事业、开发塔里木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新疆和兵团特别是南疆地区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摇篮,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为新疆和兵团特别是南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的确如此。60年来,塔里木大学牢记不忘“用胡杨精神育人、为稳疆固边服务”的初心,建校初期就非常重视科技创新服务。近些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塔里木大学坚持以南疆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深入实施“五大战略”、“十大工程”,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为抓手,着力打造育人高地、人才汇集高地、创新高地、服务高地和文化高地,实现学校核心竞争力和服务南疆能力的重大突破,奋力开创南疆特色综合性大学建设新局面,努力为兵团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