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16表里的生物(含答案)

上传人:长**** 文档编号:136640498 上传时间:2020-06-30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9.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16表里的生物(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16表里的生物(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16表里的生物(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16表里的生物(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16表里的生物(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16表里的生物(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16表里的生物(含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6 表里的生物 1认真拼读,准确书写。 dn di o ch l n jis kng b x shu i ( ) ( ) ( ) ( ) ( ) 2查字典,完成练习。 “ 可怜” 的意思有: 值得怜悯; (数量少或质量坏到)不值得 一提。在 “ 父亲也许 看我的样子太可怜了” 中“ 可怜” 应选第 _种解释。请用 “ 可怜” 的另一种意思说一句话:_ 。 3选词填空。 祈求 请求 央求 哀求 (1)我常常 ( )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 (2)面对弟弟的 ( ),妈妈无可奈何地答应为他买这个新款玩具。 (3)土著人跳祭火舞 ( )火神的保佑。 (4)遇到坏人,我们要和他们斗智斗勇,向他们(

2、)是没有用的。 4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1)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改为陈述句) _ (2)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 而 且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嘀嗒,嘀嗒 没有一刻的 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这两句话运用 _的手法,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善于_的孩子。 (3)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加粗的关联词语体现了 “ 我” 对表的_程度很深,说明“ 我” 对新 鲜事物充满 _的精神。 5课文综合回顾。 本文作者是 _ 。本文讲的是 “ 我” 小时候认为能 _的都是 _的生物,所

3、以对父亲的 _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的 故事。 本文刻画了一个 _ 的小男孩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6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 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 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 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 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 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 物。我继续问: “ 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父亲没有回答。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 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后来我见人就说: “ 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 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

4、表里。” 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1)围绕“ 表里的生物 ” 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_ _ (2)画线部分先是写出了“ 我” 内心的 _,之后又写出了 “ 我” 内心 的_。 由此, “ 我” 的好奇心终于得到了 _。 这两句话说明了 “ 我” 是一个 _的孩子。 (3)在第四自然段中用 “ ” 圈出三个表示 “ 不确定” 的词语,这三个词语 体现出 “ 我”_ 的精神。 (4) “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 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你有 过这样的体验吗? 请举一个实例说一说。 7小练笔。 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 听,夜里

5、有狗吠得很 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 这段话以 “ 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为观点,以鸟叫、狗 吠、蝉叫、虫唱为具体事例说明了这个观点。请你也运用这种方法写 一段话,说明一个观点。 _ _ _ _ _8根据蛤蟆鼓儿片段的语言逻辑和生活观察,补充一句话。 甲:你说为什么蛤蟆那么小的动物,叫唤出来的声音会那么大呢? 乙:那是因为它嘴大肚儿大脖子粗,叫唤出来的声音必然大。 甲:我家的字纸篓子也是嘴大脖子粗,为什么它不叫唤哪? 乙:字纸篓是死物,那是竹子编的,不但不叫,连响都响不了。 甲:_ 16 表里的生物 1答案单调齿轮加速恐怖蟋蟀 解析 本题考查字形。

6、 “ 蟋蟀” 二字的笔画较多,注意书写正确。 2答案 示例:一天下来,我钓到的鱼真是少得可怜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联系课文内容,“ 我” 眼巴巴地等 着父亲把表盖打开,却不敢亲自动手,也不敢催促父亲,一个渴望又 胆怯的 “ 我” 就在父亲的面前, 令父亲心生怜悯。 由此可知,应选 。 根据“ 可怜” 的第 种意思说话,要抓住 “ 数量的少或质量的坏 ” 并联系 生活实际完成。 3答案 (1)请求(2)央求(3)祈求(4)哀求 解析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完成本题,首先要理解四个词语的意思 和表示的程度深浅。 “ 祈求、请求、央求、哀求 ” 都表示 “ 求” ,但程度 不同。“ 求”

7、的程度最浅的就是 “ 请求” ,其次是 “ 央求” ,“ 哀求” 和“ 祈求” 要分不同的场合来运用。根据程度深浅和情境的不同完成选择即可。 4(1)答案 不存在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 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 音。 解析本题考查反问句改陈述句。作答时,将肯定词“ 有” 改为否定词 “ 不存在 ” ; 去掉反问词 “ 哪里” ; 去掉语气词 “ 呢” ; 将“ 问号” 改为“ 句号” 。 (2)答案对比观察、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对对比写法的感悟。 这两句话是将父亲的怀表发出的 清脆的声音和蝉鸣、虫唱进行对比。前者是“ 我” 最感兴趣的事物,后 者是生活中常听见的声音, 由此可见 “ 我” 对生活细

8、致入微的观察能力 和思考能力。 (3)答案好奇探索 解析本题考查对关联词语的理解。 完成这道题要联系文章内容, 想 象情景。句中父亲刚刚把表放在桌上, “ 我” 的视线就定格在这块表上, 再也移不开了, 也就是说父亲放表的时间和“ 我” 盯着表看的时间是紧 紧挨着的,父亲放表的动作和“ 我” 盯着表看的动作是紧紧相连的。这 正是“ 一 就”这组关联词语的特点 表示时间顺序和动作顺序 上的承接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出“ 我” 对父亲的表非常好奇,这也体现 了“ 我” 的探索精神。 5答案冯至发出声音活表表里有一个蝎子天真活泼、对 事物充满好奇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回顾全文内容可知, 文

9、章在 开头作了叙述性铺垫,即 “ 我” 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之后 讲述了 “ 我” 如何对父亲的表产生了好奇心; 最终“ 我” 得出了 “ 表里有一 个蝎子 ” 这样一个富于儿童化的结论。 6(1)答案 “ 我” 的“ 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 的猜想被证实了。 解析本题考查整体感知的能力。 联系全文内容可以发现, 选文是文 章的结局部分。全文以“ 表里的生物 ” 为题目,通过“ 我” 的观察、探索, 终于证实了 “ 我” 的猜想 “ 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 。回答本题要围 绕所提供的关键词完整表达。 (2)答案惊奇愉快满足 喜欢探索、求知欲强 解析本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 分析画

10、线的句子,第一句中,从“ 我” 的反应和疑问可以看出“ 我” 内心充满了惊奇;第二句中,关键词“ 愉 快” 较明显,可直接提取出来,也可以用近义词概括出作者的内心。 联系前文,通过 “ 我” 对表的好奇、猜想、探索以及极力证实的过程, 可以体会到 “ 我” 的猜想被证实时内心的满足。最后一空,结合上下文 的内容可知,正是因为 “ 我” 充满求知欲,喜欢探索,所以在自己的猜 想被证实后才会高兴。 (3)答案不断探索 解析本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 完成本题首先要理解 “ 不确定 ” 的意 思,即没有可以肯定的、明确的数量、结果等。联系全文内容可知, 因为“ 我” 问父亲的问题没有得到回答,所以“

11、我” 对问题的答案、结果 都不确定。根据“ 我” 与父亲的对话,找到相关的内容,圈画出关键词, 由此可以得出 “ 我” 不断探索的精神。 (4)答案示例:小时候,总以为老母鸡能孵出小鸡,自己也能做到。 于是就每天搂着几个鸡蛋不肯离开,还曾为自己孵不出小鸡而哭着问 妈妈。 解析 本题考查创意运用的能力。题中的这句话是作者作为一个成年 人,给这个探究故事写的一个结尾。通过阅读全文和联系生活体验, 我们知道 “ 表里的生物 ” 是不存在的,这是小时候的“ 我” 给钟表会发出 声音的一个幼稚的结论, 但也恰恰体现了小孩子特有的好奇、探索的 天性。作答时, 回忆自己的生活事例并选取一个写下来。这个事例中

12、 的想法和做法不在于是否正确,只要真实, 能体现出我们的好奇心即 可。 7答案示例:花朵的美丽总是要经历大自然的洗磨锤炼。荷花冲 破淤泥的阻隔才能灵动脱俗, 菊花经受寒霜的覆盖才能娇艳生姿,梅 花历经彻骨寒冷才能芬芳扑鼻。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 完成本题要读懂问题: 一个总起句阐 述观点十几个事例证明观点。 同时要明确, 阐述的观点不一定要是多 么伟大的科学真理,只要符合生活实际,有具体事例作为佐证,语言 具有逻辑性即可,注意总起句后面要用句号。 8答案示例:吹的笙也是竹子的,怎么响呢? 解析本题考查观察能力和语言逻辑能力。这是一段相声的节选, 是 甲、乙两个角色的对话,甲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有根有据地质疑。 完成本题首先要读懂对话, 找出对话中信息的关键词, 最终抓住乙的 “ 竹子的不响 ” 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反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