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6.29).pdf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36601509 上传时间:2020-06-2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45.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6.29).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6.29).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6.29).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6.29).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6.29).pdf(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八年级地理下册八年级地理下册说说教教材材 说课人说课人 刘新孔刘新孔 一、一、说课程目标说课程目标 八年级下册地理 ,讲述中国的区域地理部分。是本册教科书的主体。对于这一部 分内容,地理课程标准的设计具有开创性的变革。与以往同类地理教学大纲的省 区罗列或地区分列方式不同,地理课程标准只是列出了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 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 学习哪些区域(个别特殊的除外)。这就为教科书的编写留有较大的空间。在编写本 册教科书时,有以下考虑。 第一,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课时的限制,本册教科书不可能全面系 统地讲述中国区域地理,而是结

2、合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某些区域作为案例 讲述。因此,教科书的重点不是使学生了解系统的中国区域地理知识,而是教会学生 初步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分析和认识区域地理特点的方法。 第二,所选区域,除了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 4 个区域(北京、港、澳、台湾) 以外,以典型、有特色为原则,又选择了其他 5 个区域,这样本册教材共选择讲述 9 个区域,符合课程标准中“至少学习 5 个区域”的要求。 这 9 个地理区域分别是: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南方地区长株潭城市群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

3、区 西南地区-贵州省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从区域选择的情况看,首先是适当照顾到覆盖面,上述区域基本上涵盖了我国的 北方、南方、西北、西南以及几个特殊地区;其次,是突出区域的典型性。除标准规 定的必选区域外,上述几个区域都是我国非常具有特色的地区,在同类区域中具有很 好的代表性;再次,展示区域的多样性。既有特色多样的区域(包括行政区、地形区、 旅游区、综合区等多种区域),也有尺度不同的区域(小到省区内部的二级行政区, 大到地跨数省的流域区)。我们希望学生在通过这些案例学习后,能够形成对中国区 域地理初步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二二、说课程内容、说课程内容 本册教科书由以下四大部分组成。 第

4、一部分是对中国地理区域差异的宏观介绍。简略介绍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 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等内容。希望起到两方面的作 用,一、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点作知识上的铺垫; 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以偏盖全。 第二部分是以案例的方式,对中国的区域差异进行具体介绍。所选区域按照省级区 域省内区域跨省区域的方式组合。省级行政区作为我国建制历史悠久的一级行政 区划,既是行政区,又是经济区、文化区,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选择了较多的省区案例(5 个)。其次,一些各省区内部在自然、人文或经 济发

5、展等方面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地理单元,我们选择了珠江三角洲和西双版纳作为 省内区域的案例;此外,由于自然或人文等方面的联系,我国还有许多跨越省界的区 域。我们选择了黄土高原、长江沿江地带作为案例,来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 第三部分是全书,乃至全套地理教科书的结束语。由于是中国地理的最后一章,因 此,先从中国出发,介绍我国在综合国力上的整体提高,再从世界着眼,分析当今世 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当代世界的挑战,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这样设计,一方面与七年级世界地理部分相呼应,另一方面始终把中国与世界紧密相 连,使教科书有比较高的立意。 三、三、课程结构课程结构 (一)(一). .教科

6、书章节与课标内容的对照教科书章节与课标内容的对照 章节内容 课程标准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不同的地理区域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南北方的自然差异 南北方生产和生活的差异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干旱的西北地区 高寒的青藏地区 以牧业为主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 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说出各地例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 产、生活的影响 第八章 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政治文化中心 历史悠久的古城 利用资料说出首

7、都北京的自然条件、 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 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 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 建设现代化大都市 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人多地狭 港澳与内地的密切联系 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 举例说明祖国内地对香港、澳门经 济繁荣的促进作用。 第三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 祖国神圣的领土 美丽富饶的宝岛 出口导向型经济 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的位置和范围,分析 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说明 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 神圣领土。 第四节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 疆维吾尔自治区 高山、荒漠和绿洲 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 潜力巨大的能源开发 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区域人口、 城

8、市的分布特点。 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 绘制略 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 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 的地理因素。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 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 性。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 江三角洲 对外开放的前沿 外向型经济 城镇的发展 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 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运用有关资 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 促进作用。 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 的意义。 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区域人口、 城市的分布特点。 第二节 长株潭城市群 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 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9、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 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 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第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 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 黄土高原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严重的水土流失 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 特征。 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 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根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与 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解区与环境 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 长江沿江地带良好的区位和自然条件 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沿江地带的城

10、市 沿江地带的工业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 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 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 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 候特征。 根据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 归纳区域内主要地理差异。 举例说出河 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区域人口、 城市的分布特点。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区域产业的 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 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 点。 四、教学建议四、教学建议 区域地理内容的组织是本册教科书的区域地理内容的组织是本册教科书的“重头戏重头戏”,始终贯彻以下原则。,始终贯彻以下原则。

11、 1.基础性原则 把地理课程标准中“中国地理”部分“认识区域” 的内容标准要求,一一分解到相应的所选区域中,保证教科书对地理课程标准的 验证性。 2.拓展性原则 在以案例为主的前提下,本教科书还适当考虑“点”和 “面”的结 合。我们有意识地采用比较、演绎等学习方法,将学生的视野尽量拓展。例如,在讲 述新疆时,联系到西部地区的农业问题、资源开发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在讲述珠江 三角洲时,与辽中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进行比较;在讲述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时, 又涉及全国其他地区水土流失的问题。 3.探究性原则 探究的思路是我们这套教科书一以贯之的思路。与前 3 面三册教科书一样,我们更加注重对“活动”的设

12、计。通过有一定梯度的思维训练、 实际操作等,使学生在过程中感受到学习地理的方法,增强自主学习的本领。 五五、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一些地理概念的图释、说明地理问题的对 话,展示地理过程的组照和组画,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发他们学习地理课的兴趣。 另外,教科书尽量避免使用生涩的地理专业术语,摒弃板着面孔说教的语言风格,使 教科书有亲切感。 六六、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1、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该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况 ; 2、运用归纳的方法,认识该地区域地理特征; 一个地区的区域特征或是从该地区的自然地理事物方面表现,或是从该地区人文地理 事物方面表现,或是二者的综合表现。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可以分别从地形特征、 气候特征、河流特征、植被特征等方面认识;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可以分别从人口 特征、文化特征、经济特征、城市特征等方面认识;也可以将上述几方面综合起来认 识,或是在综合的基础上认识区域最突出的特征。 3、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认识这些地理特征的成因; 认识区域地理特征的成因,主要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对学生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 这种综合分析实际是在发现影响某一特征形成的诸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找出主导 因素。 4、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该区域与其他区域地理环境的异同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