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10讲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6590169 上传时间:2020-06-29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5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10讲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10讲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10讲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10讲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10讲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10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10讲(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主讲人:秦立海,第十讲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实践,导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初步确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成功地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初步确立。,本讲所要讲授的主要内容:,一、建国之初的形势与新民主主义的建设; 二、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三、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和失误偏差; 五、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初步确立。,本讲应重点

2、把握的主要问题:,一、如何认识建国之初的形势与新民主主义的各项建设? 二、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三、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四、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五、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和失误偏差?,一、建国之初的形势与新民主主义的建设:,(一)建国之初的严峻形势; (二)新民主主义的各项建设。,(一)建国之初的严峻形势:,第一,能不能保住革命的胜利果实,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第二,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第三,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第四,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

3、、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国内外反动势力断言中共虽然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但克服不了财政经济困难:“共产党军事内行,经济外行”,“军事打100分,政治打80分,经济只能打0分”。 毛泽东认为:“有困难,有办法,有希望”。“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二)新民主主义的各项建设:,新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巩固新生的人民政

4、权。 1950年6月,中共中央召开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是为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而斗争;制定了“不要四面出击”的策略方针,强调“不可树敌太多”,以便集中力量孤立和打击当前最主要的敌人。,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会场,继续追剿国民党残余部队、基本完成祖国大陆的统一; 继续实行土地制度改革,使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和生产资料; 开展大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基本肃清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反动势力; 取缔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等各种丑恶现象。,第一,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美国间谍“炮轰天安门”示意图,镇压反革命宣传画,没收官僚资本,在企业内部开展民主改

5、革和生产改革,确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同时开展稳定物价的斗争和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的工作。 发起“五反”运动: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了1936年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最高水平。,第二,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废除帝国主义国家依据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的一切特权,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局面;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建立了平等互助的新型中苏同盟关系。 毅然作出抗美援朝的决策,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第三

6、,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19501951年,在全党范围开展整风、整党运动,批判居功自傲等错误思想,进行共产党员标准八项条件等教育。 1951年底到1952年,开展“三反”运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处决了犯有严重贪污罪行的刘青山、张子善,使全党震动,全国人民振奋。,第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公审刘青山、张子善会场,二、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必然性。,(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前,新民主主

7、义社会在各解放区建立起来;新中国成立后,新民主主义社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继续向前发展,就必须不断壮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三种基本阶级力

8、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矛盾,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渐成为国内主要矛盾。这一矛盾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相互对立的对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因此,新民

9、主主义社会必然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建国前,毛泽东提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后,大约还需要经过10年、15年或20年再向社会主义过渡。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第二,对私营工商业采取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方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从1949年至1952年,党领导人民开始为将来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条件:,1952年,我国政治、经济及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时,毛泽东和党中央对原来的

10、设想有了新的认识,开始重新思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和步骤问题。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这是毛泽东首次提出马上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主张。,一方面,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国内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 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经济成分发生了重要变化:“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一天一天增加,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一天一天加强”。,毛泽东上述认识转变的原

11、因:,“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 左倾或右倾的错误。”,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二者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

12、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一化三改”、“一体两翼”:,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曾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从世界历史看,工业化主要有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两条道路。对中国来说,只能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在充分利用原有工业潜力和进行新的工业建设的同时,必须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随着大规

13、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愈来愈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只有加快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才能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要求,发展农业和提高社会生产力。,(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必然性:,建国后,我国工业建设的发展,主要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发展及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增加。这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物质基础,也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因素。,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由于与个体农业相比,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增产效果一

14、般比较明显,因此决定通过实行农业合作化来增产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生活和工业发展的需要。这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之一。,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这成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重要因素。当时,资本主义工商业所面临的进退两难的情况,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又一基本因素。,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

15、义过渡。,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受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的严密封锁和遏制,只有苏联能够援助中国。当时,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此外,朝鲜战争停战也使世界形势开始缓和。这为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也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之一。,当时,由于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的时间不长,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楚,而苏联大搞工业化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又是唯一可以学习的榜样,这就极大地限制了毛泽东和全党对我国国情和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规律的认识,使得总路线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局限性。,

16、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局限性:,第一,对我国经济文化的落后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估计不足。 第二,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估计得过于严重,片面夸大了资本主义的消极作用,滋长了急于要资本主义绝种的急躁情绪,从而在实践中使得经济成分过于单一,所有制形式过于求纯。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三、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1年12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提出:一方面不能挫伤农民发展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提倡组织起来,发展互助合作的积极性。党和政府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