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36586316 上传时间:2020-06-2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语文试卷(本试卷分、两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 共40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在中华民族艰难而辉煌的发展历程中,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始终为国人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B.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气势磅礴、博大精深,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蕴含其中。C. 余光中先生对作品的精益求精是出了名的,从学于他的人无不肃然起敬。在创作和学术上,他简直严谨到了执拗的地步。D. 在我的印象中,小城这条街人气特旺,平时总像赶庙会似的热闹非凡,即使雨雪天气也人来人往,不绝如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

2、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A项,“薪火相传”,古时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语境中用来陈述“优秀传统文化”,使用恰当。B项,“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语境中用来陈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用恰当。C项,“精益求精”,好了还求更好。语境中指余光中先生对创作的态度,使用恰当。D项,“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语境

3、中用来形容街道人多,使用不当。故选D。【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中国人民有梦想,其他各国人民有梦想,这将给世界带来无限生机和美好前景。B. 春运的交通方式多样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春运高峰压力。C. 无论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而且在周游列国过程中

4、,孔子的喜怒哀乐都溢于言表。D. 气象学专家预测,2019年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非常大,将近80左右。【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A项,没有语病。B项,搭配不当,“解决”与“压力”搭配不当,应把“解决”改为“缓解”。C项,关联词语使用错误,“无论”与“而且”搭配不当,应把“而且”改为“还是”。D项,表意不明,“将近”与“左右”互相矛盾,应删除“左右”。

5、故选A。【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3.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在韩非子喻老篇里有这样一个故事:箕子发现纣王的生活越来

6、越腐败,便经常通过宫中的待从打听消息。一天,他问侍从:“现在,纣王吃饭时还用竹筷子吗?”侍从说:“不再用竹筷子,已经改用象牙筷子了。”箕子说:“用象牙筷子,还会再使用陶碗吗?必然要配玉器啊。 必然要吃山珍海味啊。吃山珍海味,还会住苇草屋子吗?必然要盖楼阁啊。”侍从说:“你分析得很对,现在大王正准备盖楼呢。”箕子说:“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由此可知,商朝怕是不会长久了。” 箕子从商纣王用筷子的变化,预见了商朝的灭亡。这“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范例。A. 吃一半的饭菜,怎么能用竹筷子、陶碗呢?B. 用象牙筷、玉器皿,还会吃一般的饭菜吗?C. 用竹筷子、陶碗,还会吃一般的饭菜吗?D. 用象牙筷、玉器皿

7、不会吃一般的饭菜。【答案】B【解析】【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从上文“必然要配玉器啊”来看,开头用精美餐具来衔接比较恰当。排除AC项。上文使用了设问句式“用象牙筷子,还会再使用陶碗吗?必然要配玉器啊”,根据下文“必然要吃山珍海味啊”来分析,后面用吃什么饭来衔接比较恰当,而且后面还应是个问句。排除D项。故选B。【点睛】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

8、,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4.下列对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的军队在霸上,还没有跟项羽见面。)B.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C.

9、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只有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D.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农人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到西边的田里去春耕。)【答案】A【解析】【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A项翻译错误,“沛公军霸上”中“军”意思是“驻扎”,意思是“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故选A。【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

10、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5.下列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披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A. 句那弦外之旨,那若断若续的余音,似乎更能撩动人的情思,引起人的回味。B. 句形容琵琶声在沉咽、暂歌后,又以极快的速度和极大的力度展开,进入高潮。C. 句写醍琶女忽然收拨时,四弦齐鸣,

11、好像猛力撕开丝帛一般,乐曲在高潮中夏然而止。D. 句运用正面描写手法,突出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美妙的乐曲打动了周围的听众。【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D项,“句运用正面描写手法”分析错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用周围环境的

12、安静来从侧面描写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故选D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

13、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6.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B.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大家,许多人C.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耻:以为耻D.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及:比得上7. 下列句子中,不属于韩愈批判的轻视从师学习的社会现象的一项是A.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B.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D.

14、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8.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以“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作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益圣,愚益愚”的关键所在。B. 家长在择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待自己和对待孩子是一致的,即都不择师学习,这是不明智的做法。C. 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放在一起对比,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恶劣风气。D. 作者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观点,并举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例,阐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答案】6. B 7. D 8. B【解析】【6题详解】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

15、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B项解释错误,“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意思是: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众人,指一般人,普通人。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D项,“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证明的是圣人无常师,与“轻视从师学习的社会现象”无关。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对待自己和对待孩子是一致的”分析错误,家长在择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待自己和对待孩子是不同的,原文的表述是“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