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错题整理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6555304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错题整理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错题整理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错题整理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错题整理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错题整理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错题整理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错题整理试题【含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错题整理试题(1)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我国劳动教育在推进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外生性特点:具体来说,既表现为驱力的外生性,即劳动教育每一次受到重视都源于领导人重要讲话的推动;又表现为目的的外生性,即以服务社会发展为目的。而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应该以实现人的全方面发展为内在驱动和目的。这一特点导致我国的劳动教育效果并不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对劳动价值观的理解主要存在着三种解释模式:第一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模式,强调劳

2、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和劳动创造人本身;第二种是政治经济学的模式,强调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按劳分配是实现社会正义的重要原则;第三种是教育学原理的模式,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从教育实践的角度看,上述阐述能够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在于如何理解和建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劳动价值观决定了劳动教育观,因此,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习者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一是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本源性价值,即劳动是创造物质世界和人类历史的根本动力,劳动者神圣光荣;二是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按劳分配是合乎正义的分配原则,不劳而获、少劳

3、多得可耻;三是让学生认识到热爱劳动、参加劳动才能实现个人的健康成长,不愿劳动、不爱劳动则会阻碍个人的全面发展。在新时代,我们要倡导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通过“以劳促全”提升心志,使学生拥有充实的人生。这一过程体现了习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人民立场和劳动情怀,是新时代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新发展。在观念层面,重建劳动教育观要凸显综合性与统领性,让劳动教育成为一种价值召唤。劳动教育是各种教育的统领,能够把其他一切教育内容联结在实践之中。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依靠劳动生存与发展的品质,能够增强体质、磨炼意志,还能够丰富他们对人生的理解,实现把知识转化为能

4、力,增进智慧等功能。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劳动教育的界限,劳动教育始终是与德智体美教育融合在一起的,既不能互相代替,也不能混淆。在实践层面,重建劳动教育观要强化激励性与基础性,让劳动成为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劳动教育不是专门的课程,不依托于某一具体的课程或具体的课堂教学时段,也没有具体的可以量化的育人任务、考核标准。劳动教育必须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归宿。因此,应该把劳动的理念和行为渗透到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中,使之成为一种生存方式。在制度层面,重建劳动教育观要突出主体性与责任性,让劳动教育成为一种制度建构。从过去的经验来看,我国教育方针的发展历程一直很重视劳动教育。但是,整

5、个劳动教育实践存在着实施主体单一、主体责任不明确,缺乏评价、督促机制等问题。因此,国家必须完成以法律制度形式规定劳动教育主体,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建立评价、督导机制,明确劳动教育成绩的使用范围等一系列的制度建构。(摘编自宁本涛重塑劳动教育观)1下列观点中能体现劳动教育“外生性特点”的一项( )(3分)A以劳动和实践统领各种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B将劳动教育与具体学科知识相联系,强调通过具体操作将知识转化为能力。C强调劳动的意义是为服务经济建设,加强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劳动技术教育。D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旅行、实验、创新辅导等实践活动,促进劳动教育。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6、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外生性特点”使我国的劳动教育难以取得良好效果。B文章第二段、第三段,集中阐释了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劳动教育中的意义。C文章从多个层面论述了重建劳动教育观的具体途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D文章论证兼顾理论与实践,既回顾了经典理论,又总结了劳动教育实践成果。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学生具备了“劳动神圣,劳动者光荣”的意识就形成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B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相互融合,完成了德智体美教育也就完成了劳动教育。C劳动教育缺少具体可以量化的育人任务,因此只能依靠学校和学生的自觉行为。D要推动劳动教育,需要解决

7、现阶段存在的主体责任不明、缺乏监督评价等问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各自时代的偶像。对才华出众、外形靓丽、造型时尚、为人友善、个性独特的明星产生倾慕心理,恐怕是每一代青少年必然经历的心理体验。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传播渠道、审美标准的不同,每一代人对偶像的认知自然会有所差别。然而,在差异化的表象之下,不同时代的人们又会对偶像的概念达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任何优质偶像、大众榜样都应该具有过人的艺术才华、执着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公众形象。(摘编自杨洪涛文艺界需要真正的优质偶像,2018年8月30日)材料二当前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病态

8、审美现象,这些现象有的不仅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等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轻重,一些人演技不好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任性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以文化人,更在育人。这些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

9、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摘编自辛识平“娘炮”之风当休矣,新华社北京2018年9月6日电)材料三伟大的队伍孕育伟大的精神,刚毅的品格塑造独特的气质。军人气质,是英雄主义的血性,是集体主义的奉献,是永不言败的刚毅,是为国为民的担当。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身上那种气质之美,为浮躁的社会打开了另一个审美维度,理应引领时代潮流。而当下,受商业炒作等影响,社会上渐渐刮起一股“阴柔之风”。一些“小鲜肉”“花美男”

10、充斥屏幕,他们看起来弱不禁风却妆容精致,说起话来有气无力且矫揉造作,没有一丝阳刚之气,却被扭曲的“眼球经济”推波助澜。不少人担心,这种反常现象的泛滥,容易影响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进而销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向上的民族,应该有昂扬雄健之气概,有敢于开拓之勇力,有青春勃发之精神。如果放任“阴柔之凤”劲吹,让不良文化侵蚀人们的思想,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就会消退。改变病态审美,扭转矫揉造作,不妨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把优秀文化品格灌入以青少年为主的大众群体。唯此,方能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这一点,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摘编自王宁

11、用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2018年10月4日)材料四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过美学和美育高潮后,学校美育越来越被分工细密的现有课程体系边缘化了,我们看到的常常只是偏重技能、缺失审美内蕴的“艺术课”或者仅剩知识、脱离现实生活和主体精神世界的所谓“美学课”,而少见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有损美育实施的生态。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难免产生许多浮躁、趋利、庸俗等负面情绪,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更使得青少年人格发育趋向“空心化”,即愈来愈缺失崇高、阳刚与雄壮的美感元素。不少学生更多沾染的是经济意识、“小我”考量和感官愉悦,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的自觉精神

12、日趋稀薄。“走偏”的文化消费与“病态”的审美创造互为因果,值得忧思。(摘编自潘涌美育为何难落实,2017年1月17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少年在开放多元的社会中可以拥有不同审美选择,但不能变审美为“审丑”。B. 放任“阴柔之风”劲吹,会导致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的消退,不利于大众群体文化品格的提升。C. 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的缺失,容易造成青少年人格发育“空心化”,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D. 社会转型期难免出现负面情绪。影响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美育要积极应对,充分发挥自身教育优势。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13、的一项是( )(3分)A. 偶像具有时代差异性是正常社会现象,每一代青少年经历倾慕偶像的心理体验也属正常。B. 病态审美现象引发公众反感,就是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C. 病态审美现象由多种因素导致,有的与“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存在密切联系。D. 新时代军人身上独特的气质之美可以作为当前社会另一个审美维度,引领时代潮流。6. 如何更好地发挥审美文化对青少年的引领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米兰花香于艳丽老吴坐在火车上,看着窗外的树,和远处已经返青的大地,总是觉得火车开得忒慢了些。他忍了

14、几忍,还是没忍住,叫来乘务员道,“丫头,你能不能跟你们司机师傅说一声,让他开快些?”乘务员一脸模式化的笑容,说:“大爷,火车已经很快了,您感受不到吗?”邻座一个和老吴相熟些的人打趣道,“老爷子,您以为火车是火箭呢?一眨眼就到家了。不要土包啦,火车不比你家的牛车快?”老吴本来就语迟,被邻座抢白一顿,不再言语,局促地正了正身体,将一个小包紧紧搂在怀里。火车停到火车站,老吴和相熟的人匆匆道了别,便急忙走出站台。回家要去长途客运站坐大巴车,但老吴已经在火车上想好了,下火车就打出租车回家,多少钱也得打。离家不过是一个星期的光景,可老吴觉得像是过了一辈子。老吴钻进出租车,司机从后视镜里看了老吴一眼,问:“

15、您去哪?”“于家庄。”“于家庄?”司机重复了一遍。“对,于家庄,盐山乡于家庄。”“老爷子”,司机一只手搭在方向盘上,回过头来着他说,“您知道从火车站到于家庄得多少钱?”“我没和你谈钱,你快点送我回家,多少钱我都给你!”司机摇着头笑了,却也不好再说什么,转过身子,车子稳稳地滑出站前停车场,沿着不远处的高速公路,向于家庄驶去。老吴下了出租车,已是黄昏时分,他惶急地走进院子,晚春的暖风穿堂而过,带来屋里米兰花扑鼻的香气,几天来,旅途劳顿的疲惫似乎都融化在弥漫的花香里了。“米兰!”老吴叫道,声音里有不易觉察的颤音。一张俊美的少女的脸从窗里闪过。随后,穿着红色运动服,扎着马尾辩的素素从屋里奔出来。素素激动地喊:“吴爷爷,您回来啦!”“嗯嗯,素素在呐。”老吴欣慰地看着这个孩子,唯一的儿子吴天参军后留在部队,家里多亏着她和一帮年轻人照顾。他一边应着素素的问候,一边三步并作两步跨进屋子。“他娘,我回来了。”屋里被叫作米兰的女人歪靠在枕头上,气息微弱,如一盏将熄的烛火,却在老吴进门的瞬间拼尽全力爆出一星火花,她睁开眼睛看着老吴,想说什么却似乎酝酿不出合适的气力。老吴看懂了她的心思,忙道:“看到了,都看到了。”老吴的话让女人闭上了眼睛,眼角有几颗泪珠重重地滚落下来,落在女人散在枕边的白发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