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与同学们共同探讨所关心的问题资料讲解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36530950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2.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对面与同学们共同探讨所关心的问题资料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面对面与同学们共同探讨所关心的问题资料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面对面与同学们共同探讨所关心的问题资料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面对面与同学们共同探讨所关心的问题资料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面对面与同学们共同探讨所关心的问题资料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面对面与同学们共同探讨所关心的问题资料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对面与同学们共同探讨所关心的问题资料讲解(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面对面 与同学们共同探讨所关心的问题,五类问题,一 电信、电科专业涵盖的领域 二 学习的主要内容 三 关于考研 四 关于就业 五 几个问题的探讨,一 电信、电科专业涵盖的领域,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前景如何? 电子信息工程的技术更新是不是很快?我们大学的知识会不会等毕业之后已经比较落伍了? 当今我们专业在国际上精尖技术和产品都有什么? 电子信息所学的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与哪些行业联系比较紧密? 电子信息工程有没有分枝学科?有哪些?,1.信息技术和信息科学的概念,信息技术指对信息进行一系列处理,如存储、显示、传递、转换、分析和利用等所需要的技术。我们通常讲的信息技术主要指信息的处理方式和处理能力。

2、信息技术的核心: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信息科学的概念,信息科学是以信息论为基础,以数学方法研究信息的计量、传送和储存的一门科学。这种信息既包括计算机信息,也包括生物和人类的信息。 信息科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信息传送效能和保证信息传送的完整。朋友们经常听说的智能电脑,就是信息科学的一种。,无论是信息的处理、分析、交换,还是信息的存储控制,都与计算机科学紧密相连。因此,信息科学的发展,与计算机科技的高速进步是分不开的。 信息科学发展所依赖的信息技术进步,实际上都来源于计算机科学的进步。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都以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为保证。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3、,必将带来信息科学的高速发展。,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生物、社会、工业、农业、国防、科学实验、日常生活和人类思维。 电视、数据通信、遥感和生物医学、工物理学、地质学、地理学、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2.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华罗庚教授是我国计算技术的奠基人和最主要的开拓者之一。当冯诺依曼开创性地提出并着手设计存储程序通用电子计算机EDVAC时,正在美国Princeton大学工作的华罗庚教授参观过他的实验室,并经常与他讨论有关学术问题,华罗庚教授1950年回国,1952年在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时,他从清华大学电机系物色了闵乃大、夏培肃和王传英三位科研人员在

4、他任所长的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内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1956年筹建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时,华罗庚教授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研制(1958-1964年),1958月1日 :在北京738厂 生产 103型计算 机(DJS-1),共生产38台;,1959年国庆节前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在738厂完成了104机研制研制任务。,1960年4月夏培肃院士领导的科研小组成功地自行设计研制了一台小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机。,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数字电子管计算机119机研制成功,平均浮点运算速度每秒5万次,参加119机研制的科研人员约有250人,有十几个单位参

5、与协作。,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研制(1965-1972年),1965年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实际上从1958年起计算所就开始酝酿启动。在国外禁运条件下要造晶体管计算机,必须先建立一个生产晶体管的半导体厂(109厂)。经过两年努力,109厂就提供了机器所需的全部晶体管(109乙机共用2万多支晶体管,3万多支二极管)。对109乙机加以改进,两年后又推出109丙机,为用户运行了15年,有效算题时间10万小时以上,在我国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用户誉为“功勋机”。,109机,我国工业部门在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研制与生产中已发挥重要作用。华北计算所先后研制成功108机、10

6、8乙机(DJS-6)、121机(DJS-21) 和320机(DJS-6),并在738厂等五家工厂生产。哈军工(国防科技大学的前身)于1965年2月成功推出了441B晶体管计算机,生产了40多台。,第三代基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研制(1973-80年代初),1973年,北京大学与北京有线电厂等单位合作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每秒100万次的大型通用计算机。进入80年代,我国高速计算机,特别是向量计算机有新的发展。1983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完成我国第一台大型向量机757机,计算速度达到每秒1000万次。,757机,同年就被国防科大研制的银河-I亿次巨型计算机打破。银河-I巨型机是我国高速计算机研制的一

7、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文革动乱时期与国外拉大的距离又缩小到7年左右(银河-I的参考机克雷-1于1976年推出)。,第四代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研制(80年代中期至今),1992年国防科大研究成功银河-II通用并行巨型机,峰值速度达每秒4亿次浮点运算(相当于每秒10亿次基本运算操作),总体上达到80年代中后期国际先进水平。 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于1993年研制成功曙光一号全对称共享存储多处理机。1995年,国家智能机中心又推出了国内第一台具有大规模并行处理机(MPP)结构的并行机曙光1000(含36个处理机),峰值速度每秒25亿次浮点运算,实际运算速度上了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这一

8、高性能台阶。,1997年国防科大研制成功银河-III百亿次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采用可扩展分布共享存储并行处理体系结构,由130多个处理结点组成,峰值性能为每秒130亿次浮点运算,系统综合技术达到9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国家智能机中心与曙光公司于1997至1999年先后在市场上推出具有机群结构的曙光1000A,曙光2000-I,曙光2000-II超级服务器,峰值计算速度已突破每秒1000亿次浮点运算,机器规模已超过160个处理机,2000年推出每秒浮点运算速度3000亿次的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2004年上半年推出每秒浮点运算速度1万亿次的曙光4000超级服务器。,曙光4000L,主要应用

9、在气象、环保、生物医学、基因研究、船舶、航空、航天、汽车、建筑、钢铁和新材料等领域,为用户提供更有力的高性能计算服务。同时还将不断开拓新的应用领域。,2004年11月15日每秒峰值运算速度11万亿次的曙光400015日在上海超级计算中心正式启动。世界排名第十。这不仅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日之后第三个跨越10万亿次计算机研发和应用的国家,而且标志着中国最大的网格主节点投入运行,一座信息技术领域的“三峡大坝”正在构建。截止目前无故障运行超过100万小时。,曙光4000 2008年我国将推出100万亿次 的通用商用机。,3.通信技术,程控交换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 光纤通信技术 微波通信技术 卫星通

10、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第一阶段从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为早期发展阶 段。 美国底特律市警察使用的车载无线电系统。该系统工作频率为2MHz,到40年代提高到3040MHz特点是专用系统开发,工作频率较低美国 第二阶段从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公用移动通信业 务开始问世。 美国圣路易斯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用汽车电话网,称为“城市系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从专用移动网向公用移动网过渡,接续方式为人工,网的容量较小 第三阶段从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 美国推出了改进型移动电话系统(1MTS),使用150MHz和450MHz频段,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实现了无线频道自动选择并能够自动接续到公用

11、电话网。,第四阶段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 1978年底,美国贝尔试验室研制成功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1983年,首次在芝加哥投入商用。频段为900MHz或450MHz。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蜂窝状移动通信网成为实用系统,并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 。,第五阶段从80年代中期开始(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当模拟蜂窝系统还处于开发阶段时,一些发达国家就着手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到80年代中期,欧洲首先推出了泛欧数字移动通信网(GSM)的体系。随后,美国和日本也制定了各自的数字移动通信体制。泛欧网GSM已于1991年7月开始投入商用,

12、数字蜂窝移动通信已经成为陆地公用移动通信的主要系统,频段为900MHz 。,第六阶段从90年代末开始(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即3G系统),ITU正式发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主流技 术标准主要有三种: 欧洲提出的IMT-2000 CDMA-DS(IMT-2000直接 扩频CDMA),即WCDMA。 美国提出的IMT-2000CDMA-MC(IMT-2000多载 波CDMA),即CDMA2000。 中国提出的TD-SCDMA ,即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第四代移动通信指日可待 在欧洲地区,无线区域回路与数字音讯广播已针对其室内(Indoor)应用而进行相关的研发,测试项目包括10Mbps与MPEG影像传输

13、应用,而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则将会是现有两项研发技术的延伸,先从室内技术开始,再逐渐扩展到室外的移动通信网路。 目前第四代移动通信的频段尚未被讨论与制订,不过原则上将会是以高频段频谱为主,另外也将会使用到微波相关的技术与频段。,卫星通信技术,1957 年,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从而打开了电信事业的新天地。1965年第一颗商用国际通信卫星被送入大西洋上空同步轨道,开始了 利用静止卫星的商业通信。 卫星通信是地球上(包括陆地、水面和低层大气中)无线电通信站之间利用人造卫星作为中继站而进行的空间微波通信,卫星通信是地面微波接力通信的继承和发展。,卫星通信的特点,(1)卫星通信覆盖区域大,通

14、信距离远。 (2)卫星通信具有多址联接功能。 (3)卫星通信频段宽,容量大。 (4)卫星通信机动灵活。 (5)卫星通信质量好,可靠性高。 (6)卫星通信的成本与距离无关。,卫星通信的种类,按服务范围分:国际通信卫星 、区域通信卫星、 国内通信卫星、移动通信卫星、直播卫星、跟踪与 数据中继卫星、军事通信卫星。 按轨道分:中轨道,低轨道和静止轨道三种。 按地面终端类型分:手持,车载,船载,机载和手 提箱便携式型。 静止轨道移动通信卫星是用于为某个固定地点提供 服务, 中,低轨道移动通信卫星一般都是采用众多卫星组网运行,适合全球服务。,我国通信卫星的发展,我国通信卫星的研制始于70年代331卫星通信

15、工程的实施,到1984年4月,我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并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通信卫星从研制转入实用阶段,并表明我国已全面掌握了同步轨道卫星的设计、制造、发射、测控及卫星通信地球站设备的生产技术,为我国的卫星通信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年月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运载火箭是长征三号运载火箭(CZ-3 F-02。,一九八五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正式对外开放,承揽国际商业卫星发射业务。一九九0年四月七日,该中心成功发射了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一九九0年七月,新型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从这里起飞,将一颗模拟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

16、一九九七年八月,中国长征系列火箭中推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三号乙”火箭再次从这里升空现在,该中心已能使用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二号丙等五种型号火箭,将有效载荷从数十千克至数千千克不等的卫星送入太空,实现了从使用单一型号火箭到发射多种型号火箭的跨越,运载能力不断攀升。,北斗定位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示意图,北斗一号车载型用户机,国产北斗系统地面信号接收天线,国产北斗GPS两用卫星信号陆用接收装置 二代军用精度可达到厘米级,5月20日在机场集结的 我空降兵部队手持“北斗”终端,中国北斗一号导航系统手持用户机,军用新型北斗卫星导航手持机,“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不受通讯信号和空间距离的影响,一台主指挥机进行卫星定位后,可连接多部类似手机的“北斗一号”终端机,终端机每次可编写40多字的短信发送到指定手机上,非常有利于震区的救援信息传递。,北斗卫星工作组露营,中国首颗中继卫星4月25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